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教师应避免在试题讲解中进入常见的几种误区,本文结合例子提出几点讲评建议。
关键词: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 误区 讲评策略
毕业班进入了全面复习阶段,大大小小的考试不断,这时的试卷讲评尤为重要,如何提高试卷讲评的效率就成了每一位高三老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试卷讲评是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做好测试后讲评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水平,纠正错误,弥补缺陷,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几种误区。
1.核对答案。
这种只核对答案而不进行评讲的形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些选择题、判断题、应用题、综合题等根本无法知道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更谈不上对评讲内容的巩固、强化,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2.逐题评讲。
一些教师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一讲到底,题题不放过,从太阳光照图到大气环流到区域地理的整治,这样讲一张试卷往往要花上两三课时。这样既会浪费学生有限的时间,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收益甚微。
3.重点评讲。
对多数学生做对的试题不评讲,错误较多的试题采取重点评讲。这种做法虽比前两种好,但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形式单一,就题论题。学生只会解一道题,不能旁通一类题,未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
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呢?我根据多年高三教学经验,提出几点讲评策略,与各位同仁探讨。
1.认真诊断,对症下药——讲“审题”。
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思路和意图,只有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作答的方向。讲评时,我们要根据题型,告诉学生如何审题。一般来说,地理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是“三审”:一审材料;二审题枝;三审题干和题枝的关系。读图综合题的审题主要是“二审”:一审材料,明确其中心思路;二审提问,明确答题方向和要求。只有审好题,才能打开解题的思路。
【例1】下图为48°N与122°E交会附近的等高线图。如果图中所示的谷地有一河流经过,那么,有关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春季有凌汛
②一年有两个汛期
③冬季有较长的结冰期
④夏季因气温高,山地冰雪大量消融,为一年中径流量最大的时节
⑤河水既参与海陆间循环,又参与了内陆循环
A.①②③?摇B.②③④?摇C.②③⑤?摇D.①④⑤
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如下:
从经纬度的数值划→区域(东北地区)→④错误→排除B和D从山谷走向河流流向→(西北东南)→①错误排除A选择C
通过一个理性、逻辑的思维过程,教师把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解题思维以推理图这种直观、简明的表达方式揭示出来,可使思路讲解清晰,学生容易理解;通过比照推理简图,学生可以迅速、准确地发现自己的错因或解题时在哪里走了弯路,及时修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缺陷,完善自己的知能结构;同时对学生解题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的习惯。
2.交给学生解题的钥匙——讲“思路”和“方法”。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技巧与方法。讲评时,我们要结合题型,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有机地讲解答题思路与方法。
(1)选择题。选择题往往构思巧妙,有迷惑性,但也有提示性。其解题的思路、方法一般为:在全面正确把握题干的基础上,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找准题眼,首先运用排除筛选法,将表述不科学的错误题枝排除掉,另外还可根据具体题目要求运用直接判定法、分析推理法、借助图解法、读图分析法、逆向思维法等。不论运用哪一种方法,关键是给学生讲清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 )。
A.暴雨冲刷所致
B.地表植被长期遭到破坏
C.河流的侵蚀搬运作用造成的?摇?摇
D.降水变率大所致
在讲解这一道题时,可采用分析推理法。本题中的四个选项皆为原因,如何推导呢?题干问的是根本原因,推理过程如下:
地表植被长期遭到破坏→植被根系消失→根系对土壤的固结作用消失→河流侵蚀搬运作用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故选B。
(2)读图综合题。从近两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来看,图像题种类齐,数量多,注重考查学生动手(绘图)、动脑(计算、想象)能力。这类题目往往分值多,综合程度强,答题要求高。但再特殊的题目,都是知识和材料的巧妙结合,表面看来出乎意料而又实际却在情理之中,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解这类题是有章可循的。在讲评试卷时,我们必须给学生讲清解题的基本流程:阅文读图,认真审题,锁定该题的内容范围;认真分析,组织好答案的知识结构。
3.“举一反三”——讲“拓展”。
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组织答案,而且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讲评时,我们不能就题论题,要力争“一题多练”,引导学生扩展思路。而要做到这一点,讲评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讲评的过程。在讲评时不能就事论事,就题论题,而要把题目的知识点进行发散思维,迁移到其他知识点上去,使学生将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能用到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中去。这样的讲解才能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二要注意变换形式、多角度地设问,拓展思考的广度。这样的讲解才能达到解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克服目前存在的“题海战术”弊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证讲评课取得最佳效果。
例如:昆明市实施建设湖滨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对策之一是( )。
A.填埋严重污染的滇池水域,借此拓展城市新区
B.全面实施环滇池截污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
C.环湖大规模建设滨水型城市新区
D.把昆明市区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迁至滇池湖畔
解析:我国淮河、太湖等许多河湖及近海水体出现严重富营养化,其成因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造成的,实施截污工程和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是切实可行的办法。此题还可用排除法解答,填埋滇池不能解决生态问题,湖区建新城和工业企业将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答案:B。
4.严格要求——讲“规范”。
答题行文的规范是:清楚、明晰、明确、适度。总的要求是条理清楚,逻辑紧密,恰当使用地理术语。从综合测试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其高度的概括性,这对审题和答题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题目看起来简单,但它对答案的准确性、惟一性有很高的要求。试题对地理术语、地理数据、地理特征的描述,包括绘图的准确性要求都很高,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便会失分。因此,在讲评时我们要给学生讲深讲透,让学生在以后的答题过程中始终想着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类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
5.注重学生心理——讲“激励”。
在试卷评讲课的教学过程中,表扬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始终,从试卷中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激发勤奋好学的愿望。同时,教师必须由重视基础知识转移到综合能力的训练上来。在练习中不能简单地对答案或订正错误,而要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即思考试题在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时有哪些注意点,该题是怎么考的,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最佳解题途径又是什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教师在讲评时要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规范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6.矫正补偿——“错题集”。
这是最后一个环节,一般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做到:建立错题集→找失误的原因→得出正确的思路和答案→归纳方法和规律。
总之,试卷讲评课的关键是要找出症疾、突出重点、贵在方法、重在思维,其目的是纠正错误、消除障碍、强化三基、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2005,(5).
[2]教育通信.福建省德化高中校际教研中心,2007,(1).
关键词: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 误区 讲评策略
毕业班进入了全面复习阶段,大大小小的考试不断,这时的试卷讲评尤为重要,如何提高试卷讲评的效率就成了每一位高三老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试卷讲评是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做好测试后讲评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水平,纠正错误,弥补缺陷,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几种误区。
1.核对答案。
这种只核对答案而不进行评讲的形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些选择题、判断题、应用题、综合题等根本无法知道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更谈不上对评讲内容的巩固、强化,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2.逐题评讲。
一些教师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一讲到底,题题不放过,从太阳光照图到大气环流到区域地理的整治,这样讲一张试卷往往要花上两三课时。这样既会浪费学生有限的时间,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收益甚微。
3.重点评讲。
对多数学生做对的试题不评讲,错误较多的试题采取重点评讲。这种做法虽比前两种好,但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形式单一,就题论题。学生只会解一道题,不能旁通一类题,未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
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呢?我根据多年高三教学经验,提出几点讲评策略,与各位同仁探讨。
1.认真诊断,对症下药——讲“审题”。
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思路和意图,只有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作答的方向。讲评时,我们要根据题型,告诉学生如何审题。一般来说,地理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是“三审”:一审材料;二审题枝;三审题干和题枝的关系。读图综合题的审题主要是“二审”:一审材料,明确其中心思路;二审提问,明确答题方向和要求。只有审好题,才能打开解题的思路。
【例1】下图为48°N与122°E交会附近的等高线图。如果图中所示的谷地有一河流经过,那么,有关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春季有凌汛
②一年有两个汛期
③冬季有较长的结冰期
④夏季因气温高,山地冰雪大量消融,为一年中径流量最大的时节
⑤河水既参与海陆间循环,又参与了内陆循环
A.①②③?摇B.②③④?摇C.②③⑤?摇D.①④⑤
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如下:
从经纬度的数值划→区域(东北地区)→④错误→排除B和D从山谷走向河流流向→(西北东南)→①错误排除A选择C
通过一个理性、逻辑的思维过程,教师把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解题思维以推理图这种直观、简明的表达方式揭示出来,可使思路讲解清晰,学生容易理解;通过比照推理简图,学生可以迅速、准确地发现自己的错因或解题时在哪里走了弯路,及时修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缺陷,完善自己的知能结构;同时对学生解题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的习惯。
2.交给学生解题的钥匙——讲“思路”和“方法”。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技巧与方法。讲评时,我们要结合题型,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有机地讲解答题思路与方法。
(1)选择题。选择题往往构思巧妙,有迷惑性,但也有提示性。其解题的思路、方法一般为:在全面正确把握题干的基础上,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找准题眼,首先运用排除筛选法,将表述不科学的错误题枝排除掉,另外还可根据具体题目要求运用直接判定法、分析推理法、借助图解法、读图分析法、逆向思维法等。不论运用哪一种方法,关键是给学生讲清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 )。
A.暴雨冲刷所致
B.地表植被长期遭到破坏
C.河流的侵蚀搬运作用造成的?摇?摇
D.降水变率大所致
在讲解这一道题时,可采用分析推理法。本题中的四个选项皆为原因,如何推导呢?题干问的是根本原因,推理过程如下:
地表植被长期遭到破坏→植被根系消失→根系对土壤的固结作用消失→河流侵蚀搬运作用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故选B。
(2)读图综合题。从近两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来看,图像题种类齐,数量多,注重考查学生动手(绘图)、动脑(计算、想象)能力。这类题目往往分值多,综合程度强,答题要求高。但再特殊的题目,都是知识和材料的巧妙结合,表面看来出乎意料而又实际却在情理之中,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解这类题是有章可循的。在讲评试卷时,我们必须给学生讲清解题的基本流程:阅文读图,认真审题,锁定该题的内容范围;认真分析,组织好答案的知识结构。
3.“举一反三”——讲“拓展”。
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组织答案,而且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讲评时,我们不能就题论题,要力争“一题多练”,引导学生扩展思路。而要做到这一点,讲评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讲评的过程。在讲评时不能就事论事,就题论题,而要把题目的知识点进行发散思维,迁移到其他知识点上去,使学生将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能用到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中去。这样的讲解才能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二要注意变换形式、多角度地设问,拓展思考的广度。这样的讲解才能达到解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克服目前存在的“题海战术”弊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证讲评课取得最佳效果。
例如:昆明市实施建设湖滨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对策之一是( )。
A.填埋严重污染的滇池水域,借此拓展城市新区
B.全面实施环滇池截污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
C.环湖大规模建设滨水型城市新区
D.把昆明市区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迁至滇池湖畔
解析:我国淮河、太湖等许多河湖及近海水体出现严重富营养化,其成因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造成的,实施截污工程和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是切实可行的办法。此题还可用排除法解答,填埋滇池不能解决生态问题,湖区建新城和工业企业将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答案:B。
4.严格要求——讲“规范”。
答题行文的规范是:清楚、明晰、明确、适度。总的要求是条理清楚,逻辑紧密,恰当使用地理术语。从综合测试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其高度的概括性,这对审题和答题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题目看起来简单,但它对答案的准确性、惟一性有很高的要求。试题对地理术语、地理数据、地理特征的描述,包括绘图的准确性要求都很高,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便会失分。因此,在讲评时我们要给学生讲深讲透,让学生在以后的答题过程中始终想着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类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
5.注重学生心理——讲“激励”。
在试卷评讲课的教学过程中,表扬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始终,从试卷中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激发勤奋好学的愿望。同时,教师必须由重视基础知识转移到综合能力的训练上来。在练习中不能简单地对答案或订正错误,而要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即思考试题在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时有哪些注意点,该题是怎么考的,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最佳解题途径又是什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教师在讲评时要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规范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6.矫正补偿——“错题集”。
这是最后一个环节,一般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做到:建立错题集→找失误的原因→得出正确的思路和答案→归纳方法和规律。
总之,试卷讲评课的关键是要找出症疾、突出重点、贵在方法、重在思维,其目的是纠正错误、消除障碍、强化三基、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2005,(5).
[2]教育通信.福建省德化高中校际教研中心,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