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森·卡勒的解构主义策略探究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191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解构主义策略在卡勒的思想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从其理论的两次转向对美国文论界批评方法的影响以及对法国理论传播与接受的背景分析入手,围绕卡勒如何将德里达等人的理论转化成一种阅读策略为中心,深入分析与总结了卡勒理论架构中对“结构”与“解构”关系处理的独到之处,以及解构主义策略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乔纳森·卡勒 新批评 结构 解构 女性读者
  乔纳森·戴特·卡勒(Jonathan Dwight Culler)1975年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结构主义诗学》(Structuralist Poetics)的出版使其在美国文学研究界渐露头角,英美国家的学者开始关注结构主义。然而随着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拉康(Jacques Lacan)以及罗兰·巴特(Ronald Barthes)等法国结构主义者纷纷转向解构主义之后,卡勒也加入了解构主义阵营,并于1982年出版了《论解构:理论和结构主义之后的批评》(On Deconstruction),一时成为使得法国理论在美国学界开始广泛传播的重要学者之一。
  一、卡勒解构主义策略的提出
  英国当代批评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文学原理》(Literary Theory 1983)中,曾饶有风趣又耐人寻味地说,“欧洲大陆流行的激进思潮越过英吉利海峡,通常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英国文坛上的一些批评家犹如站在多佛尔码头上的移民局官员,虎视眈眈地察看着来自巴黎的船只卸下的各种新奇时髦的思想。”a战后欧洲的思想潮流中,结构主义以相对的思维方式取代以往实证式的思维方式,推动了以文学批评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索緒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提出的“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是结构主义最基本的概念。针对索绪尔的观点,应该强调的是,“语言系统并不是个别言语的集合,而是一套抽象规范,我们只有通过或者透过言语行动的例证,才能认识它的存在。这就意味着任何深入到系统的研究,都必须透过个别现象深入到普遍本质,或者说从表层结构走向深层结构。在文学研究中,这就必然突破固守作品本文的狭隘观念,强调任何作品只有在文学总体中与其他作品相关联,才能真正显出它的意义。”b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新批评理论的基础。因为结构主义者完全不把作品本文看成一个独立自主、有本体意义的客体。而是强调文学系统对个别作品的决定作用,他们的分析着眼于超乎作品之上的系统结构,而不在作品本身。c
  新批评来自于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一书的书名。在这本书里,兰色姆讨论瑞查兹(I.A.Richards)和艾略特(T·S Eliot)等人的批评理论,认为新批评几乎可以说是由瑞查兹开始的。瑞查兹从语义研究出发,从理论上将作品本文视为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倡导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的方法,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只应当是诗的本体即诗的存在的现实。这种把作品看成独立存在的实体的文学本体论,可以说就是新批评最根本的特点。
  然而新批评的批评实践是通过细读对文学作品作详尽的分析和诠释,这样的细读对局部肌质过分注重,有时会显得琐碎。形式主义的局限导致新批评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衰落,但“新批评”所奠定的一套关于文学批评的目的、作用和方法等观念,仍像一团浓厚的阴影蒙罩着美国文坛。此时法国结构主义理论成为当代思潮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卡勒及时将结构主义理论在语言学的成果运用到文学批评中,对以文本阐释为中心的英美批评传统形成了冲击和突破。在此之前,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已经在《批评的解剖》(Anatomy of Criticism,1957)中提出应将文学批评的目光投向文学的整个认知结构,建立一种不是关于文学本身也不是关于文学经验,而是一种诗学主张,这标志着与英美文学批评传统的分野。
  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是第一本将结构主义思想运用到文学批评中去的著作。在这之前,欧陆流行的结构主义并未形成一种现成的思想体系,它仅仅是思想方法论方面的一种倾向,直到卡勒《结构主义诗学》1975年的出版,其将结构主义与文学批评很好地结合起来。书中大量地引用了罗兰·巴特,认为巴特的《S/Z》并不只是在阐释《萨拉辛》(Sarrasine),而是研究文学话语的运作方式。在卡勒看来,美国的文学批评要么将文本放在历史中解读,要么把文本孤立出来做解读,很少关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阐释的影响,而来自法国的结构主义可以帮助美国文学批评走出这一困境。
  解构主义进入美国被称为“后结构主义”,它是英语世界对法国解构主义之后的一批理论家的统称,公认的后结构主义者包括拉康、罗兰·巴特、福柯(Michel Foucault)和德里达。由于后结构主义进入美国之时,正值美国文学批评的迭代期,出于自身理论发展的需要,法国理论进入了文学专业而非哲学专业。之后,在保罗·德曼等美国文学批评家的改造下,法国理论对美国文学批评产生不少影响,比如取代了影响深远的新批评形成了理论的热潮,以及为阅读理论和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
  德曼将自己的解构论称为“修辞性阅读”(Rhetorical Reading)。一方面,它关注语言的修辞性维度,另一方面,它重视修辞格在文学作品中的功能。米勒有意扩大比喻的基本外延,使其不只包括隐喻、转喻,而且还能包括反讽、误用(Catachresis)、寓言等等。而在这种修辞性阅读来看来,文学文本并不具有稳定的意义结构。相反,其中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矛盾与对立,而且这种矛盾与对立并非人为,而是其自身内在的一种断裂,这种断裂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的修辞本性。这从根本上推动了后结构主义在美国的传播。卡勒的《论解构》就是在美国文学评论从结构到后结构主义的转变氛围中完成的。   二、解构作为一种阅读策略
  《论解构》包括三章,卡勒从“读者与阅读”“解构方法”以及“解构批评”三个角度切入。第一章论述了结构主义同后结构主义的关系问题、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一些有关“阅读”的理论,可以视作解构主义引进的理论背景。第二章介绍并重述了德里达等人的解构主义理论以及一些基本的解构方法,第三章则将目光转向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并试图在具体文本里进行实践操作。
  卡勒的解构主义策略主要包括“意义与可重复性”“嫁接复嫁接”以及“惯例与倒置”等方法,尽管这些概念大多是从德里达那里借用来的,但卡勒对其都进行了阐释和补充。解构策略不从单一视角去解读文本,不去把握文本统一的部分,它更关注文本结构内部与自己并行相悖的内容。如德里达所言:“签字(signature)必须有一个可被再现、重复和模仿的形式;它必须能够与其现时的单一的生产意向相分离开来,正是不断地重复,签字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和意向上的权威。”d文本内容由于时间的“延长”与空间的“变异”,其内容在不断被阅读中打破旧的规则与惯例,从而获得新的意义,确立起自身新的存在。
  卡勒在文学批评中解构主义策略运用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主义阅读理论。比如托马斯·哈代(Tomas Hardy)的代表作《卡斯特桥市长》第一章中,醉酒的迈克尔·亨查德在一个乡村市场上把他的妻子连同还在襁褓中的女儿卖给了一个水手。对于这段描写,著名女性主义批评家肖瓦尔特(E.Showalter)对男性批评家欧文·豪(L.Howe)的赞扬表示不解,她写道:“抛弃妻子;把一个女人像块拖拖拉拉的破布意义扔掉,尽管她敢怒不敢言而出奇地顺从;且不是暗中偷偷弃置一旁,而是众目睽睽下,把她的肉体卖给一个陌生人,如同市场上叫卖马匹一般;由此寡廉鲜耻的一意孤行,来榨取生活中的再一次机会——正是以这一使男性的奇思异想趋之若鹜的惊人之笔,《卡斯特桥市长》拉开了帷幕。”e
  因此卡勒认为“男性读者”和“女性读者”对于同一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迥异,他在“作为妇女的阅读”一章中探究了女性读者对于文本中的“女性”的阅读感受。“女性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妇女在社会和家庭结构中的经验与她们作为读者的经验之间出现了一种延续关系。而女性主义阅读不仅仅是记录一位女性读者精神生活中发生的事就足够了,还需要考察其“以妇女的声音发言”是基于先天生理条件产生的,还是只是由于一种策略的、理论的立场,这些都是女性主义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卡勒沿用解构主义策略体现在女性主义批评的前提是通过提供不同的出发点,使人注意男性批评家只代表一种解读视角,将人们通常的看法“颠倒”过来,而使得女性一跃成为观察者,而非身为“女性读者”却一直站在男性角度上像男人一样去阅读文学作品,从而完成身份的解构。
  a 〔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转引自Terry Eagleton :Literary Theory,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3:123.
  bc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05页,第112页。
  d 〔美〕乔纳森·卡勒:《论解构》,陆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e 〔美〕乔纳森·卡勒:《论解构》,陆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转引自Showalter Elaine.The Unmanning of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M].London,1979:99-115.
  参考文献:
  [1]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M].盛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 喬纳森·卡勒.论解构[M].陆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4]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5] 拉曼·塞尔登等.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6] 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7] 西摩·查特曼.故事与话语[M].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8] 弗朗索瓦·库塞.法国理论在美国[M].方琳琳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
  [9] Jonathan Culler. Structuralist Poetics[M].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2002.
  [10] Jonathan Culler. On Deconstruction[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2.
  [11] Jonathan Culler. Literary Theor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New York:Oxford Paperbacks,2000.
  [12] Jonathan Culler. The Literary in Theory[M].Californi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作 者: 蒋枚君,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研究。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柏拉图诗学思想的体系中,主要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谈到的是文艺与现实的关系;第二部分谈的是文艺与社会的效用;第三部分谈的是灵感。第二部分中的文艺与社会的效用,涉及文艺的教育观念。柏拉图文艺教育的思想中提到,艺术教育对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早期教育中,文艺作品的“好”与“坏”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为儿童今后的人格形成奠定一定的基础。对于人心理状况的认知,离不开弗洛伊德的心理学。
期刊
摘 要:20世纪初,王国维通过《教育世界》杂志译介日本及西方的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的教育与社会问题,提出了诸多关于美育的创见与阐释。《论教育之宗旨》从教育学出发阐释美育特点,强调美育智育德育的结合。《去毒篇》《人间嗜好之研究》从社会与人的心理出发,指出民众精神空虚的本质,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而《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则介绍西方哲学家的观点,论证孔子教育思想“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蕴含着王国维对审美、美
期刊
摘 要:华裔文学理论家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和比较诗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此之外,他还翻译了大量的唐诗和宋词。本文从生态语言学的三维转换视角——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分析了刘若愚的诗歌翻译。他不仅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传递中国文化,还运用头韵等手段使译作适应目的语。在当今“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他的翻译风格和方法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刘若愚 诗歌翻译 生态翻译学  刘若愚
期刊
摘 要: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形之美的一门学科,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诗歌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意识形态领域里人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一个是理性的明珠,一个是感性的皇冠,各自耀眼在自己的领域,而大诗人李白诗歌中对数字的运用、空间形态的描摹及数学思想的运用,让诗意散发出理性的光芒。理性诠释诗性的内涵,实现理性与感性的互通共融,让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关键词:李白诗
期刊
摘 要:华裔作家黄素铃在其英文自传《孔子的女儿》中以个人的视角回顾了她本人早年在中国的经历。黄素铃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儒家文化有深刻的认同感。儒家文化也塑造了黄素铃“孔子的女儿”的身份形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的儒家文化体系得到解构,黄素铃的文化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运用斯图亚特·霍尔文化双轴论对黄素铃的自传进行分析,探讨她如何在多种文化身份之间进行重新定位。多元文化的碰撞塑造
期刊
摘 要:《女勇士》是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讲述了从母亲那里听来的家族历史和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和个人特色。这部回忆录体现了作者非常规的人格特征。本文从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出发,借助心理学对其进行跨学科研究,分析了这部作品中展现的汤亭亭的神经症人格表征,包括理想化意象、攻击型人格以及作者的身份焦虑。并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从而深入理解以汤亭亭为代表的二代美籍华裔群体的内
期刊
摘 要:李斯的《谏逐客书》被认为是秦一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公认的古代公文的典范之作。李斯正是凭借此文使秦王收回逐客令,更是挽救了自己的仕途。关于秦王逐客的起因、客之何人等问题则是众说纷纭。本文根据《史记》等文献记载,推断出秦王逐客的实际目的是为了针对吕不韦势力,而李斯上书的直接目的则是表示对秦王的忠心,获取秦王的信任。  关键词:《谏逐客书》 李斯 吕不韦 客卿  正如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所
期刊
摘 要:鲁迅小说与中学生的“时代隔膜”一直存在,教学中“言鲁迅必反封建”的狭隘化主题解读,致使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主题的深刻性、文本的时代性被忽视。教师应跳出固化模式,深挖文本,以全新的教学预期走向鲁迅小说。本文从浙江语文名师刘春文《孔乙己》教例出发,从文本解读的视角对鲁迅小说教学要点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鲁迅小说教学 《孔乙己》 精神批判 人性关怀  《孔乙己》作为鲁迅小说的典型代表,多次入
期刊
摘 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具有乐观自信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乘一艘孤帆在茫茫海洋上勇敢拼搏,坚持着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这一人物特征很好地体现了积极人格特质。积极人格(Positive Personality)是积极心理学建立的基础,有助于个体在困境中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从三种重要的积极人格特质入手,对老渔民圣地亚哥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在挖掘圣地亚哥的乐观、坚强
期刊
摘 要:网络剧《庆余年》以“穿越”为引使古今碰撞又辅之以科幻色彩,吸引大众眼球。王建疆教授基于中国社会现实提出的别现代理论,将前现代、现代以及后现代杂糅的社会现实而呈现出的社会现状理论概括为“别现代”。《庆余年》因穿越要素在书中世界构成了鲜明的别现代的社会奇观,在时空的具体呈现上尤为明显。本文以时间空间化理论去探析网络剧《庆余年》中的别现代社会现象,以期能够进一步揭示时间空间化对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