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品质明显下降,有不少学生心理上存在异常。教育不适当,社会家庭环境因素,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等因素而导致中学生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轻生、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那么,我们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构建和谐发展观
首先要求教师要学会把微笑带进课堂,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初中学生独立意识强,渴望得到他人的接受和尊重,渴望在人际交往方面得到成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并积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想说就说,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标新立异,在愉悦自信的氛围中有所发展、提高和创造。
其次,把激励带进课堂,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做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尽管学生的理解、感受可能很肤浅,但是,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孩子们的思想火花,同时针对其思维过程中的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
我们以平等、尊重、理解、赏识的态度去对待每个学生,学生就会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同时把这种内心的情感意识很自然的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一种良性循环,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
二、积极课堂渗透
在师生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1.依托语文的“美”
语文以其教材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去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因此只要语文教师善于把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的目的是完全可以达到的。朱自清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卉争荣,激活学生的观察力、感悟力和想象力,给了我们自然美;《背影》文中三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形象,作者的情感渗透在叙述文章形象的字里行间,我们在世界上最平实的父爱面前潸然泪下。让我们体会到了父爱如山,父爱的伟大,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情美;讲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古文时,让学生将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总之,我们要用美的事物去浸润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不断地被美的情感所陶醉,所滋养,撼动学生心灵,顷刻间想象飞跃,悟到人生的真谛。
2.真情写作。
所谓心理问题,是因心中堆积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发泄,累积的问题长期无法解决而形成的心理问题。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消极、不思进取等等。显然在此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及时予以疏导和诱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我认为指导学生坚持写“真情日记”、“真情作文”,是一种好办法。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把不良情绪转移,完善自己,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
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也让他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美的景,美的事,美的风尚,更有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提高他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健康、阳光、向上的人格。
另外我们要注意善于捕捉课堂上出现可以渗透心理健康知识的契机,做到自然流畅,不要把语文课上成心理健康教育课。例如,在做阅读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学生印发关于心理健康的短文,既让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又让他们了解到了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
三、榜样引领,净化心灵。
初中语文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写道“俱往矣,数风流人数还看领今朝”,道出了人民群众建功立业的壮志与豪情;《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穿越千年的岁月,却始终拨动着天下儿女敬爱慈母的心弦;《皇帝的新装》,可以进行讲诚实反撒谎的完整人格教育;《起点之美》可以借文中之语言,培养学生淡薄名利,重在参与、实践的品质;《小桔灯》就可以进行学生面对困境、充满自信、乐观向上、力戒忧郁颓废的自尊自强教育。又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词一句都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无限的依恋。这样,让学生在与优秀的文学作品、人物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能够以豁达的精神去对待生活;以科学的态度去总结生活;以加倍的努力去创造生活,保持一种乐观的心理状态。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而有效,我们既要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又要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就更需要我们勇于创新、善于发现,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和谐发展观
首先要求教师要学会把微笑带进课堂,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初中学生独立意识强,渴望得到他人的接受和尊重,渴望在人际交往方面得到成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并积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想说就说,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标新立异,在愉悦自信的氛围中有所发展、提高和创造。
其次,把激励带进课堂,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做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尽管学生的理解、感受可能很肤浅,但是,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孩子们的思想火花,同时针对其思维过程中的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
我们以平等、尊重、理解、赏识的态度去对待每个学生,学生就会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同时把这种内心的情感意识很自然的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一种良性循环,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
二、积极课堂渗透
在师生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1.依托语文的“美”
语文以其教材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去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因此只要语文教师善于把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的目的是完全可以达到的。朱自清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卉争荣,激活学生的观察力、感悟力和想象力,给了我们自然美;《背影》文中三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形象,作者的情感渗透在叙述文章形象的字里行间,我们在世界上最平实的父爱面前潸然泪下。让我们体会到了父爱如山,父爱的伟大,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情美;讲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古文时,让学生将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总之,我们要用美的事物去浸润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不断地被美的情感所陶醉,所滋养,撼动学生心灵,顷刻间想象飞跃,悟到人生的真谛。
2.真情写作。
所谓心理问题,是因心中堆积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发泄,累积的问题长期无法解决而形成的心理问题。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消极、不思进取等等。显然在此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及时予以疏导和诱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我认为指导学生坚持写“真情日记”、“真情作文”,是一种好办法。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把不良情绪转移,完善自己,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
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也让他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美的景,美的事,美的风尚,更有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提高他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健康、阳光、向上的人格。
另外我们要注意善于捕捉课堂上出现可以渗透心理健康知识的契机,做到自然流畅,不要把语文课上成心理健康教育课。例如,在做阅读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学生印发关于心理健康的短文,既让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又让他们了解到了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
三、榜样引领,净化心灵。
初中语文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写道“俱往矣,数风流人数还看领今朝”,道出了人民群众建功立业的壮志与豪情;《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穿越千年的岁月,却始终拨动着天下儿女敬爱慈母的心弦;《皇帝的新装》,可以进行讲诚实反撒谎的完整人格教育;《起点之美》可以借文中之语言,培养学生淡薄名利,重在参与、实践的品质;《小桔灯》就可以进行学生面对困境、充满自信、乐观向上、力戒忧郁颓废的自尊自强教育。又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词一句都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无限的依恋。这样,让学生在与优秀的文学作品、人物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能够以豁达的精神去对待生活;以科学的态度去总结生活;以加倍的努力去创造生活,保持一种乐观的心理状态。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而有效,我们既要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又要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就更需要我们勇于创新、善于发现,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