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是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数学教学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给学生创造环境,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简单的积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以便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实践,高效地构建课堂教学流程,其中教学过程的高效性是目的和归宿。
二.策略研究
(一)激发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1、创设生活情景,鼓励探索发现。《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讲二次函数时我们刚好要开运动会,同学纷纷推荐“重量级”的学生参加,我因势利导将二次函数的相关引入,分析铅球投得远的技巧,并让学生现场演示,从而把铅球的运动路线、落地点,出手点与二次函数结合,让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二次函数的对称性及特殊点的作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最大的障碍是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探索、钻研精神,为此,我根据目前考查热点——应用问题的解决,把我班的部分辅导课改成了实际问题研讨课。我把全班同学分成7个小组,每组抽取一道应用问题,由组员轮流来为大家讲解。学生各显神通,有查范例的,有对专业名词进行调查的,有请教科学、语文等其他学科老师的。讲解时还要应对其他学生的质疑,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学生数学学习品质得到极大的提升。
2、提供实践机会,促进思维发展。事实是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而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对数学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知识参加数学趣味活动以提高自身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七年级学习了图形变换后,我让学生利用四种变换设计,创作一幅图画并进行评比,学生们设计图案,确定方案,画出图形,将从文字描述转成实际的操作。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激发,有学生居然运用四种变换设计了一副“小猫钓鱼”:用水的倒影体现了轴对称,用相似变换画了大大小小不同的鱼,用钓鱼线的甩动描述了旋转变化,而鱼在水中的游动则用平移来解决。学生们第一次发现数学原来并不枯燥。
八年级学三视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几个立方体,而且要求展开图都不一样。在做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其规律。而且这些正方体还能在后面的三视图中用来搭积木,特别是只给出三视图的其中之一或二而要求出最多几个,最少几个立方体的题,学生们立马想到“搭一搭——答案现”。到后来,学生还会互相出题让对方搭搭看。搭得多了,学生自然感受到了“万丈高楼平地起”——俯视图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二)承认差异,优化评价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只有让不同的人得到适合其自身的不同程度的发展,评价才有价值,才是成功的。从我们平时经常运用的评价手段——作业和考试来讲也有着可探究的地方。
1、多维批改作业,培养主动学习。但是调查发现,学生都明确学好数学需要一定量的练习。但由于现在的学生总觉得老师布置的的习题枯燥,作业千篇一律,让他们感到了乏味,最后造成了好的同学不屑于作业,差的同学不会作业,中间的同学无所谓作业,因此交上来的作业都是为了检查而互相“借鉴”的。面对这一状况,我在作业布置这一环节上进行了改革。如到了初三,在平时的作业中A组同学在《优化》作业的基础上要做一道压轴题,B组同学要独立完成《优化》作业并面批,而C组同学只要求完成作业本中的基础部分。这样学生学习任务明确,目标达成度高。
钩、叉是老师作业评改的主要方式,也是老师每天对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心态的影响很大。因此,我几乎不在学生的作业中打叉,而是一划并圈出错误,并积极发现学生思维中合理的,有创意的思想、方法,在旁边用一些描述性的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与全体同学交流分享,强化其创造性,并引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2、分层实施考试,增加学习信心。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并不差,可一到考试时就很不自信。而考试作为老师、学校、家长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工具,又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我从考试目的出发将平时测验形式进行了改变。在一场测验中对学生提出四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为认为自己在本章学习中已掌握了的,要求独立作完试卷。第二层次的是知道解题方法,但对公式、定理不清的可通过翻阅课本进行答题,但要明确努力方向。第三层次为那些觉得题目有熟悉感但又无从下手,可翻阅参考资料,并提醒要注重数学学习的联想性。第四层次的则是无法独立完成,则在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能动笔、动脑,避免了抄袭和空卷。这样,在平时测验中,每人都有一定的收获,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对数学产生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教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思维环境,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优化思维品质。而要达到高效的互动性则需要教师创设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课堂教学环境,及时交流、引导与反馈。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授人以渔”的境界,使数学课堂教学实现优化、高效。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是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数学教学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给学生创造环境,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简单的积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以便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实践,高效地构建课堂教学流程,其中教学过程的高效性是目的和归宿。
二.策略研究
(一)激发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1、创设生活情景,鼓励探索发现。《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讲二次函数时我们刚好要开运动会,同学纷纷推荐“重量级”的学生参加,我因势利导将二次函数的相关引入,分析铅球投得远的技巧,并让学生现场演示,从而把铅球的运动路线、落地点,出手点与二次函数结合,让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二次函数的对称性及特殊点的作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最大的障碍是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探索、钻研精神,为此,我根据目前考查热点——应用问题的解决,把我班的部分辅导课改成了实际问题研讨课。我把全班同学分成7个小组,每组抽取一道应用问题,由组员轮流来为大家讲解。学生各显神通,有查范例的,有对专业名词进行调查的,有请教科学、语文等其他学科老师的。讲解时还要应对其他学生的质疑,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学生数学学习品质得到极大的提升。
2、提供实践机会,促进思维发展。事实是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而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对数学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知识参加数学趣味活动以提高自身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七年级学习了图形变换后,我让学生利用四种变换设计,创作一幅图画并进行评比,学生们设计图案,确定方案,画出图形,将从文字描述转成实际的操作。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激发,有学生居然运用四种变换设计了一副“小猫钓鱼”:用水的倒影体现了轴对称,用相似变换画了大大小小不同的鱼,用钓鱼线的甩动描述了旋转变化,而鱼在水中的游动则用平移来解决。学生们第一次发现数学原来并不枯燥。
八年级学三视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几个立方体,而且要求展开图都不一样。在做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其规律。而且这些正方体还能在后面的三视图中用来搭积木,特别是只给出三视图的其中之一或二而要求出最多几个,最少几个立方体的题,学生们立马想到“搭一搭——答案现”。到后来,学生还会互相出题让对方搭搭看。搭得多了,学生自然感受到了“万丈高楼平地起”——俯视图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二)承认差异,优化评价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只有让不同的人得到适合其自身的不同程度的发展,评价才有价值,才是成功的。从我们平时经常运用的评价手段——作业和考试来讲也有着可探究的地方。
1、多维批改作业,培养主动学习。但是调查发现,学生都明确学好数学需要一定量的练习。但由于现在的学生总觉得老师布置的的习题枯燥,作业千篇一律,让他们感到了乏味,最后造成了好的同学不屑于作业,差的同学不会作业,中间的同学无所谓作业,因此交上来的作业都是为了检查而互相“借鉴”的。面对这一状况,我在作业布置这一环节上进行了改革。如到了初三,在平时的作业中A组同学在《优化》作业的基础上要做一道压轴题,B组同学要独立完成《优化》作业并面批,而C组同学只要求完成作业本中的基础部分。这样学生学习任务明确,目标达成度高。
钩、叉是老师作业评改的主要方式,也是老师每天对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心态的影响很大。因此,我几乎不在学生的作业中打叉,而是一划并圈出错误,并积极发现学生思维中合理的,有创意的思想、方法,在旁边用一些描述性的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与全体同学交流分享,强化其创造性,并引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2、分层实施考试,增加学习信心。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并不差,可一到考试时就很不自信。而考试作为老师、学校、家长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工具,又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我从考试目的出发将平时测验形式进行了改变。在一场测验中对学生提出四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为认为自己在本章学习中已掌握了的,要求独立作完试卷。第二层次的是知道解题方法,但对公式、定理不清的可通过翻阅课本进行答题,但要明确努力方向。第三层次为那些觉得题目有熟悉感但又无从下手,可翻阅参考资料,并提醒要注重数学学习的联想性。第四层次的则是无法独立完成,则在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能动笔、动脑,避免了抄袭和空卷。这样,在平时测验中,每人都有一定的收获,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对数学产生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教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思维环境,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优化思维品质。而要达到高效的互动性则需要教师创设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课堂教学环境,及时交流、引导与反馈。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授人以渔”的境界,使数学课堂教学实现优化、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