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晨,我与孩子们来到户外草坪进行晨间游戏。突然,几个孩子大叫着向我跑来:“顾老师,这里有只小鸟死了!”孩子们闻声跑来,想一探究竟。樱花树下,一只小鸟双眼紧闭静静地躺着。小涵说:“我刚刚去碰小鸟,它一动都不动,应该是死了。”我看着孩子们,他们目光各异,有的紧张,有的伤心,有的无措。
近几年,幼儿园课程注重在自然环境下的情境式体验学习,生命教育课程由此应运而生。《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了“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教育建议。无论是幼芽的出土、蚯蚓的出没,还是桂花的飘香、松果的掉落,都会让幼儿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喜悦。死亡是生命的终点,有关死亡的教育内容也是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要一环。身为幼儿园教师,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能力抓住此次教育契机,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死亡。
我蹲下身轻轻地抚摸着小鸟,对孩子们说:“看来,这只小鸟确实死了。有一个小生命在我们面前消失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找个地方把它埋起来吧!”我眼前一亮:“这个主意不错,把小鸟埋起来是我们对它的尊重。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要找块干净点的地方把小鸟埋起来。”“需要用铲子挖土。”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启发式与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们聚焦于真实的任务情境,让他们在具体的问题中思考着适宜的解决方法。小琪跟着保育老师取来一把小铲子,其他的孩子经过商量,选择了樱花树下一块平整干净的泥地来埋葬小鸟。
小涵和小琪用拿来的铲子挖了一个深浅适度的小坑,我轻轻地捧起小鸟,将它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小坑的中央。孩子们都目不转睛地看着,表情凝重又严肃。我脑海里浮现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这个时候,我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他们正细致地观察以及学习着我的一举一动呢!我拿起铲子,用心地将挖出的泥土一层层覆盖在小鸟身上,用铲子的背面将隆起的泥土轻轻拍平。孩子们在我身旁静静地站着,时间似乎静止在这一刻。
这时,小熙突然说:“顾老师,在上面插根树枝吧,当成小鸟的墓碑。”“你知道墓碑?”“对啊,清明节的时候,妈妈带着我去给姥爷扫墓。妈妈跟我说人死了会立个墓碑,这样可以用来纪念。”墓碑是纪念死去的生命最直观的载体,它是大班孩子能理解、能认同的具象事物。我问其他孩子:“大家觉得呢?”“就拿树枝立一个墓碑吧!”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那好,大家找找附近有没有树枝吧!”我知道孩子们都想为这只死去的小鸟做些什么,借这个机会让他们共同参与这项任务。他们找得特别认真,投票筛选出了几根适宜的粗树枝。我和孩子们一起轻轻地将树枝插在了泥土上面,孩子们与我静静地看着这座刚立完的小墓碑,身后有孩子悄悄地说着“小鸟再见。”
回到教室后,我观察到有些孩子似乎还对刚才的事意犹未尽。晨间谈话环节,我问孩子们:“看得出小朋友们都还对小鸟依依不舍,我们能够以什么方式向这只小鸟表达我们的祝福与思念呢?”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为小鸟举办一次告别仪式,有的提议为小鸟写上祝福明信片,愿它在天堂继续快乐飞翔……“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为小鸟送上祝福吧!”面对死亡,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需要关注到孩子们的情绪与情感体验。自由自主、具体形象、充满孩童气息的表征活动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孩子们对自身情感的合理抒发与转化。活动结束后,我与孩子们重新回到小鸟的墓碑旁,用树枝与麻绳将孩子们的作品布置在墓碑两侧。“孩子们,你们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小熙说:“小鸟死了,我很难过,希望小鸟能知道我们会一直想着它。”“我们要好好保护其他小鸟!”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句。“今天我们为死去的小鸟立了墓碑,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思念。我看到小朋友们为死去的小鸟感到伤心,那是你们尊重生命的表现。生命是多么脆弱呀。我们不光要保护小鸟,也要保护自己,珍惜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孩子们静静地听着,眼神明亮又温柔。
埋葬小鸟的经历让孩子们对于死亡产生了认知需求。我捕捉到了孩子们心中对于“为什么会死亡”这一问题的兴趣。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决定通过绘本阅读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死亡。我带领他们一起阅读了绘本《活了100 万次的猫》《小伤疤》《爷爷变成了幽灵》。通過与书中主人公产生共情,体验亲人离去的情感历程,他们感受到了尊重生命、珍惜当下的重要意义,加深了对死亡的理解。
近几年,幼儿园课程注重在自然环境下的情境式体验学习,生命教育课程由此应运而生。《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了“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教育建议。无论是幼芽的出土、蚯蚓的出没,还是桂花的飘香、松果的掉落,都会让幼儿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喜悦。死亡是生命的终点,有关死亡的教育内容也是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要一环。身为幼儿园教师,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能力抓住此次教育契机,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死亡。
我蹲下身轻轻地抚摸着小鸟,对孩子们说:“看来,这只小鸟确实死了。有一个小生命在我们面前消失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找个地方把它埋起来吧!”我眼前一亮:“这个主意不错,把小鸟埋起来是我们对它的尊重。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要找块干净点的地方把小鸟埋起来。”“需要用铲子挖土。”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启发式与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们聚焦于真实的任务情境,让他们在具体的问题中思考着适宜的解决方法。小琪跟着保育老师取来一把小铲子,其他的孩子经过商量,选择了樱花树下一块平整干净的泥地来埋葬小鸟。
小涵和小琪用拿来的铲子挖了一个深浅适度的小坑,我轻轻地捧起小鸟,将它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小坑的中央。孩子们都目不转睛地看着,表情凝重又严肃。我脑海里浮现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这个时候,我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他们正细致地观察以及学习着我的一举一动呢!我拿起铲子,用心地将挖出的泥土一层层覆盖在小鸟身上,用铲子的背面将隆起的泥土轻轻拍平。孩子们在我身旁静静地站着,时间似乎静止在这一刻。
这时,小熙突然说:“顾老师,在上面插根树枝吧,当成小鸟的墓碑。”“你知道墓碑?”“对啊,清明节的时候,妈妈带着我去给姥爷扫墓。妈妈跟我说人死了会立个墓碑,这样可以用来纪念。”墓碑是纪念死去的生命最直观的载体,它是大班孩子能理解、能认同的具象事物。我问其他孩子:“大家觉得呢?”“就拿树枝立一个墓碑吧!”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那好,大家找找附近有没有树枝吧!”我知道孩子们都想为这只死去的小鸟做些什么,借这个机会让他们共同参与这项任务。他们找得特别认真,投票筛选出了几根适宜的粗树枝。我和孩子们一起轻轻地将树枝插在了泥土上面,孩子们与我静静地看着这座刚立完的小墓碑,身后有孩子悄悄地说着“小鸟再见。”
回到教室后,我观察到有些孩子似乎还对刚才的事意犹未尽。晨间谈话环节,我问孩子们:“看得出小朋友们都还对小鸟依依不舍,我们能够以什么方式向这只小鸟表达我们的祝福与思念呢?”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为小鸟举办一次告别仪式,有的提议为小鸟写上祝福明信片,愿它在天堂继续快乐飞翔……“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为小鸟送上祝福吧!”面对死亡,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需要关注到孩子们的情绪与情感体验。自由自主、具体形象、充满孩童气息的表征活动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孩子们对自身情感的合理抒发与转化。活动结束后,我与孩子们重新回到小鸟的墓碑旁,用树枝与麻绳将孩子们的作品布置在墓碑两侧。“孩子们,你们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小熙说:“小鸟死了,我很难过,希望小鸟能知道我们会一直想着它。”“我们要好好保护其他小鸟!”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句。“今天我们为死去的小鸟立了墓碑,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思念。我看到小朋友们为死去的小鸟感到伤心,那是你们尊重生命的表现。生命是多么脆弱呀。我们不光要保护小鸟,也要保护自己,珍惜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孩子们静静地听着,眼神明亮又温柔。
埋葬小鸟的经历让孩子们对于死亡产生了认知需求。我捕捉到了孩子们心中对于“为什么会死亡”这一问题的兴趣。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决定通过绘本阅读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死亡。我带领他们一起阅读了绘本《活了100 万次的猫》《小伤疤》《爷爷变成了幽灵》。通過与书中主人公产生共情,体验亲人离去的情感历程,他们感受到了尊重生命、珍惜当下的重要意义,加深了对死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