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知识的过程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对问题探究需要给学生搭建一个思考的支点. 文章从抓住思维兴趣点探究,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紧扣教学目标探究,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对问题关键处探究,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抓住知识连接点探究,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提问;思维;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开展探究活动,适时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问题的探究. 为学生搭建思考的支点,从而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抓住思维兴趣点探究,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兴趣是数学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在课堂提问时,教师不必急于从书本讲起,可问一些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教师应当营造活跃、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快地接受问题,尽情地思考.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会让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故事化的情境更能吸引学生,教师便可以向学生讲述动听的故事将学生的兴趣提到最高点,然后趁机提出问题,增强教学效果. 如《狄青百钱定军心》的故事,教师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开展探究,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若我们自己投硬币,有可能每一枚硬币都是正面朝上吗?为什么可能性会非常小呢?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纯书本理论教学的缺陷,新奇的画面可以让学生敞开思绪,并热烈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 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并抓住时机巧妙提问,激起学生探寻问题的欲望,要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避免无效和无趣的问题.
二、紧扣教学目标探究,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只有抓住课堂探究时机,才能发挥探究式的最大价值. 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在什么情况下探究最为有效. 第一种情况是学生想要表达内心的所见所感所想;二是学生的内心产生疑虑,希望寻求答案;三是学生的情绪产生较大波动,需要被调节和缓解;四是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时,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都是需要教师进行斟酌的. 在问题探究的设计上,既要体现学科的重要特征和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提高问题的实效性. 首先教师让学生在纸上随意地画两条直线,然后向学生提问,引出平行线. 接着教师又向学生问道:“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找出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呢?”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再次进行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说说有哪些存在平行线?”教师在提问时明显注重问题的梯度,即提问时抓住时机,循序渐进,针对教学目标,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纵向的思考和研究.
三、对问题关键处探究,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应当充分挖掘数学问题中有价值的信息,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本,形成积极的思考意识. 认真研读教材有利于学生更牢固的掌握当天所学的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关的数学解题思路和方法,养成勤于动脑、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教师应当留出一部分的时间和学生交流并总结这节课的所学所想. 课堂总结时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总结的内容需紧扣教学目标,且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和目的性,能够让学生从问题中找到思考的乐趣,作出相应的探索和解答. 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就联系学生熟悉的情境开展探究.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将1吨废纸回收利用便可以少砍17棵左右的树,假设我们学校的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回收废纸,那么我们学校一年内大约可以保护多少棵大树呢?此问题不仅加强数学教学的应用性,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亦可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启迪思维,树立环保意识.
四、抓住知识连接点探究,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在设置探究环节时,还应考虑到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 让探究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在学生解答能力的范围之内. 探究的内容应当连接新旧知识,从学生已学知识中探寻解决新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为了能够让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在课堂伊始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的教学中,并这样提问:“通过预习,我们发现梯形和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谁能告诉我是什么吗?”同学们听到问题,立即展开了探索,有的同学翻阅书本,有的同学在纸上写写画画,有的同学在相互讨论,学习氛围积极而热烈. 没过多久,同学们就得出了正确结论,即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所学过的几个四边形两组对边都平行. 还有几名同学说出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见的梯形,这使教师感到欣喜万分. 这节课的提问与讲解是以所学知识为出发点,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过的知识,更加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立足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课堂探究的过程应以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探究式教学.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热情,从而让思考深入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安荣.浅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艺术[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0).
[2]李福彬.浅谈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
[3]陈建军.例谈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J].云南教育,2013(03).
【关键词】 小学数学;提问;思维;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开展探究活动,适时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问题的探究. 为学生搭建思考的支点,从而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抓住思维兴趣点探究,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兴趣是数学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在课堂提问时,教师不必急于从书本讲起,可问一些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教师应当营造活跃、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快地接受问题,尽情地思考.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会让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故事化的情境更能吸引学生,教师便可以向学生讲述动听的故事将学生的兴趣提到最高点,然后趁机提出问题,增强教学效果. 如《狄青百钱定军心》的故事,教师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开展探究,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若我们自己投硬币,有可能每一枚硬币都是正面朝上吗?为什么可能性会非常小呢?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纯书本理论教学的缺陷,新奇的画面可以让学生敞开思绪,并热烈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 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并抓住时机巧妙提问,激起学生探寻问题的欲望,要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避免无效和无趣的问题.
二、紧扣教学目标探究,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只有抓住课堂探究时机,才能发挥探究式的最大价值. 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在什么情况下探究最为有效. 第一种情况是学生想要表达内心的所见所感所想;二是学生的内心产生疑虑,希望寻求答案;三是学生的情绪产生较大波动,需要被调节和缓解;四是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时,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都是需要教师进行斟酌的. 在问题探究的设计上,既要体现学科的重要特征和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提高问题的实效性. 首先教师让学生在纸上随意地画两条直线,然后向学生提问,引出平行线. 接着教师又向学生问道:“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找出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呢?”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再次进行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说说有哪些存在平行线?”教师在提问时明显注重问题的梯度,即提问时抓住时机,循序渐进,针对教学目标,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纵向的思考和研究.
三、对问题关键处探究,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应当充分挖掘数学问题中有价值的信息,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本,形成积极的思考意识. 认真研读教材有利于学生更牢固的掌握当天所学的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关的数学解题思路和方法,养成勤于动脑、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教师应当留出一部分的时间和学生交流并总结这节课的所学所想. 课堂总结时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总结的内容需紧扣教学目标,且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和目的性,能够让学生从问题中找到思考的乐趣,作出相应的探索和解答. 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就联系学生熟悉的情境开展探究.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将1吨废纸回收利用便可以少砍17棵左右的树,假设我们学校的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回收废纸,那么我们学校一年内大约可以保护多少棵大树呢?此问题不仅加强数学教学的应用性,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亦可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启迪思维,树立环保意识.
四、抓住知识连接点探究,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在设置探究环节时,还应考虑到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 让探究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在学生解答能力的范围之内. 探究的内容应当连接新旧知识,从学生已学知识中探寻解决新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为了能够让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在课堂伊始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的教学中,并这样提问:“通过预习,我们发现梯形和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谁能告诉我是什么吗?”同学们听到问题,立即展开了探索,有的同学翻阅书本,有的同学在纸上写写画画,有的同学在相互讨论,学习氛围积极而热烈. 没过多久,同学们就得出了正确结论,即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所学过的几个四边形两组对边都平行. 还有几名同学说出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见的梯形,这使教师感到欣喜万分. 这节课的提问与讲解是以所学知识为出发点,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过的知识,更加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立足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课堂探究的过程应以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探究式教学.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热情,从而让思考深入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安荣.浅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艺术[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0).
[2]李福彬.浅谈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
[3]陈建军.例谈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J].云南教育,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