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巫女”——杜拉斯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三十年代的印度支那,湄公河的一条渡船上,一个中国男青年和一个法国白人少女相遇了。少女穿着破旧、寒酸,但举止随意自然,也透露着某种早熟的性感,她从当地人、穷人坐的大客车上走到甲板上;男青年衣着体面,温文尔雅,衔着一支英国香烟,从一辆黑色的豪华轿车里走出……这是玛格丽特·杜拉斯获龚古尔文学奖并风靡全球的小说《情人》的片段。玛格丽特·杜拉斯,无疑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最具个性、最富魅力的一位女作家。她经常出版标新立异之作、发表惊世骇俗之语,是个盖棺都无法定论的法国当代的“文学的巫女”。她的小说、戏剧、电影创作,她的评论,她的随笔,“熔小说风貌、戏剧情境、电影画面与音乐色彩于一炉”,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她的成名作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小说讲的是印度支那一个生活在底层的白人家庭的母亲的故事。贫穷的母亲攒钱、借贷,从殖民地当局那里买下了海边的一块不毛之地,她种下了庄稼,却被大海潮冲毁得一干二净,她不甘失败,在岸边筑起一道大堤。在不停的修筑和摧毁堤坝的过程中,母亲表现出一种近乎荒诞的抗争,一种近乎垂死的绝望。这简直是荒诞派作家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揭示。杜拉斯的代表作是1958年发表的《如歌的中板》,作品讲了一个最不适于讲的故事。小说取名于开篇的一个插曲。母亲每周送孩子来学钢琴,钢琴老师让他解释“如歌的中板”,他却根本不予理睬。在僵持中,从楼下传来一声尖叫,一个青年男子杀死了一个女人。楼下咖啡店的一个工人模样的人和弹钢琴孩子的母亲经常在这家咖啡馆见面,一起谈论这场情杀,女人不断追究细节,男人不断向她提供。此外,小说不再有任何情节。《如歌的中板》打破了传统小说中人物、情节、行动的各种模式。情节淡化,故事似有似无,结局开放,人物模糊,行动不确定……电影剧本《广岛之恋》讲述的是一个婚外恋的故事。影片的片头特写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两具裸露地贴在一起的躯体上流淌着两性欢爱的汗水,而这汗水又不断地与原子雨侵蚀人体后产生的灰尘、露珠重叠。杜拉斯的创作使法国乃至欧洲的现代文学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震颤。假如把《如歌的中板》和《广岛之恋》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她对传统文学的反叛。在这两部作品中,杜拉斯不讲故事,不解释议论,不制造戏剧效果,只让一声尖叫刺破沉寂或让被肢解般的身体占据整个画面。她把一对男女放在咖啡馆或旅店房间,而实际上非确定的空间就如同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处所。于是,流浪、永远漂泊的意境就产生了,而走进这空间的是来无所来、往无所往的孤独男女。在他们之间演绎着的也远远不再是传统悲欢离合模式的爱与死的故事。
  杜拉斯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众多的崇拜者,激发起读者的感情狂飙。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是思想情感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过程。欣赏作品要讲究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彼此适应,作品要合读者的心绪与口味,读者要适合作品的境界意趣。这是在高二年级开设的“名著欣赏”选修课杜拉斯作品专题欣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令人欣喜的欣赏佳境。学生非常偏爱杜拉斯,有的学生说:“杜拉斯作为一个女人,你可以爱她,也可以恨她;而作为一个作家,她的艺术魅力则无可抵挡。‘这个固执的’激烈的女人,永远写着苦涩无望的生活、没有秩序的难懂的句子。可是读她的小说时,仿佛面对着峭楞月光下的深黑的大海,呼啸着,汹涌着,看不到任何的光亮,只是深渊般万劫不复的海浪,风,云,仿佛摧毁一切。在第一次产生这样的感觉时就爱上了这样的文字,爱与恐惧,无尽的悲哀与短暂的仁慈,无言与汹涌的情感,这种快乐与痛苦互相缠绕的感觉,通过那生硬的、孩童般肆意的文字,涌入心中。这个疯狂了一生的女人,留下了她心中的所有,所有温暖或刺痛过她的感情,随着她燃烧生命般的写作,一并倾泻出来,爱她或恨她,亦是理所当然。”
  “‘有时候你难道都没有死的念头?’当这个问题被喧嚣地提出,我看到那些被关了很久的寂寞,变得流离失所,透过暮色看着它们沉醉的轮廓,我突然变得从未有过的伤感的平静。总觉得杜拉斯操纵着人太多的太多,看着她的文章总会窒息,慢慢地感觉光线和声音在身边消失,眼睁睁。翻看着她那些沧桑的黑白照片,脸上那些深深的刻痕,一个充满爱与恨的女人,时光的印记,她用笔尖沉淀下了尖锐的疼痛,那些尖锐沉重的文字,让我们在尸体上行走,一边走一边流泪,呻吟。我看到有很多很多的人,裸露着身体,阳光到处明晃晃地流动,沙地上那些尖锐的石子,黏稠的血液混合交融。一切都那么混沌,沙与血却如此清晰。”
  面对自己喜爱的作品,学生的涵咏品味是自觉的,感觉是敏锐的,情感是活跃的,想象力是抒放的。他们畅快地表达着各自的审美感觉,审美激情。但对一个作家作品的欣赏,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强调文学作品在学生感知、领悟、想象的审美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我们也追求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性的感受和领悟能上升为理性的思想和认识,并进一步借助一定的理论的指导以让学生达到对作品的一定程度的理性阐发、批评。杜拉斯的创作很明显地受到了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谬、萨特,荒诞派作家贝克特,美国意识流小说家福克纳,甚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等的影响,由于她与“新小说派”的创作有些相同之处:摆脱萨特所代表的文学干预生活的主流派影响;在小说语言和叙事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等,再加上她创作的高峰期、成熟期正好与“新小说”的蓬勃发展期同步,因而有人给她贴上“新小说派”的标签。虽然杜拉斯自己并不承认。因此,指导学生读她的作品,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的是她的创作中的反传统的现代派文学的特征。比如她的存在主义、荒诞派文学式的对“人被抛到这个世界”的命题的特殊的体验和体现,比如独特的叙述方式:在“叙事的力量中蕴藏着一种颠覆的力量”,“杜拉斯离开了叙述,把强光照射在人物内心的游离上,并且非常善于用未完成的结尾突出主题”。“她把散开的一堆智力拼板给了你,没有给你拼好。叙述一结束,必须再从头看上一遍,重新寻找里面的符号。但是有几块拼板你始终是找不到的”。有的学生非常欣赏杜拉斯独特的叙述技巧和语言风格。有同学在他的研究论文《文学的魔女》中这样写到:
  跟电影《泰坦尼克号》开头的镜头一样,杜拉斯在对《情人》故事的叙述中,将年逾古稀的女作家与如花似玉的少女不断重叠,一张被深深的皱纹撕裂的、肌肤毁损的干瘪面孔与光彩照人的年轻面孔交叉对比,而且将青年男女一年半的爱情故事与少女的家庭故事并行演进,由此产生了巨大的时空跨度和不断的场景转换,叙述中的时态人称也随之频繁变化。非凡的结构能力与叙述手段在杜拉斯的笔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不留半点人工做作的痕迹。杜拉斯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她的作品语言是简洁流畅的,但在作品简洁的文字后面却总像有很多的意义在躲躲闪闪,跳来跳去。让人身心都有些不适。小说中有大量由平白、中性的文字组成的对话,但在这些看起来常常缺乏逻辑的对话中,每一句问答都似乎是一种特殊关怀的流露,使对方感受到生存重负的减轻;每一个词都似乎变成一种抚摸,一种尽力不去碰痛伤口的对伤者的触摸,难怪人们以“文字的女魔术师”来称赏她。对作家作品的欣赏一旦上升到理性高度,学生欣赏品味的提升也就落到了实处。
  
  注释:
  ①作者与阿兰·罗布·格里耶的谈话,1996年6月16日
  ②克洛德·罗伊对《琴声如诉》的评价
  ③《杜拉斯传》 劳拉·阿德莱尔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时代的挑战,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农村实际,巧用农村资源,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亲近自然,结合农村实际,让校园课程散发“农”味,把每个农村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一、立足课堂,开发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资源    在农村学校,要合理开发并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首先须转变“课本即教材”的陈旧教学观。“
期刊
杜甫生性爱马,少壮时即善骑射,一向对马怀有真挚的感情。他先后写了六七首咏马的诗篇,各具生动形象,蕴意深刻。《房兵曹胡马》是杜甫咏马诗中的名篇。全诗如下: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736-741)之间,即杜甫二十五岁至三十岁漫游齐鲁时期。古诗中咏马之作颇多,而撼人心魄、过目难忘者
期刊
唐代大诗人杜甫(712—770),晚年生活居所不定。公元765年,可以依托的朋友严武突然死去,杜甫只好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这一年杜甫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
期刊
每逢假期,农村学生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便是,孩子在家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电视电脑前度过的。虽然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网络电影只要交十元钱就可以享受一个月,但学生每天沉溺于其中,未必能够真正提高欣赏影视作品的能力。正如任何新事物来临是无法拒绝的一样,读图时代的来临同样无法拒绝,家长和老师要做的不是把电视和电脑一关就了事,而是思考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营养该怎样吸收,使学生从“无目的的看”过渡到“有意味的看”,从“有
期刊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柳永,生卒年不详,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因他的一首《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词句,仁宗知道后认为柳永过于狂妄,不准录取,从而招致他屡试不第。柳永一生穷困潦倒,仕途坎坷,以致颓废放纵。晚年才考取进士,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
期刊
今年是民族英雄岳飞诞辰903周年,3月14日在杭州岳庙举行了祭扫岳飞墓系列活动(见钱江晚报2006年3月14日人文2版),广大青少年喜欢听《岳飞传》的故事,敬慕民族英雄岳飞,爱读他的诗篇:    满 江 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在语言方面显现出了文情并茂的新态势,语义的表达对修辞方法的借重成为语言创新的重要表现。其中对古诗文的引用因其能够在增强文采的同时,大大丰富文章的表现力,体现出深厚的语文修养而成为师生关注的热点,《欣赏数字中的语文》、《风雨中,请侧耳倾听》、《花让我陶醉》等考场作文就是此方面的典范。  有意识地加强古诗文在写作中的应用训练,既可以提高作文的质量,又可以加强对古诗
期刊
“凤头、猪肚、豹尾”是元曲作家乔梦符提出的有关写作的六字真言,陶宗仪把它解释为“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南村辍耕录》)。语文公开课的导入就好比“凤头”,它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部分,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众多的公开课执教者都希望把语文课上得“圆满完美”些,为此,教师们不惜时间和精力地设计亮点、制作课件、安排试讲等等。其实语文公开课要想上好必须先备好课(包括研
期刊
从1997年开始在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使用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从去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套新教材除了教材本身的设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出版了《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必修)(以下简称《读本》)。《读本》的出版大大拓宽了我们的教学空间,并配合了高考模式的改革,必将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充分认识《读
期刊
语文学科新的课程标准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更加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这本来是使文学回归文学本身、回归人性本身的科学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张扬学生的思想自由、解放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由于固守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习惯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对文学阅读作教条式、填塞式的解读,以致于他们认为:提倡人文性、实践人文性会与考试相背离,会使学生学无所获,会直接影响考试成绩;更有甚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