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体小学生数学素养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数学文化素养的训练、潜在智能的开发、数学心理素养的培养以及在数学文化素养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性教育。在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转变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要平等的交流和恰到好处的点拨。在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活动方案,课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是在教师的框框下思考回答,是一种思维不能积极单于的被动式学习,是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相反,在《新课标》指引下的小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教具、学具之间进行开放式的信息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方式下学习,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创设运用数学的环境,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很感兴趣,有较强求知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处理教材,使问题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的身边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我们现在或多或少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不敢兴趣,主要原因就是课本中的数学情景和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学生理解困难,甚至有的问题是显示生活中所不能找到的,学生怎么会对这样的问题产生兴趣。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发现和特别的做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各年级的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应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纯数学型的封闭式习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限制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小學课堂教学中的习题,则可设计答案不唯一,不确定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应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应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长乘以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展现出公式推导过程。首先,让学生用某一面积单位的小方块去摆满整个长方形的面积,然后提出问题:谁能用比较少的小方块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启发学生想到:沿长方形的长摆满一排后,再沿宽摆,就可以知道能摆几排了。经过这样几次操作后,教师再问:“不用面积单位去摆,能不能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在摆的基础上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最后归纳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来,通过生动、直观的操作、感知,形成表象,进而抽象、概括,促进知识的内化。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五、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进行判断、推理,使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不但想得清楚,而且说得明白。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说,把操作、思维、语言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时,根据学生情况,可适当设计一些发散性练习题,如一题多叙、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变换条件、问题等形式的训练,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再如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体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七、挖掘教材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一、转变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要平等的交流和恰到好处的点拨。在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活动方案,课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是在教师的框框下思考回答,是一种思维不能积极单于的被动式学习,是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相反,在《新课标》指引下的小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教具、学具之间进行开放式的信息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方式下学习,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创设运用数学的环境,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很感兴趣,有较强求知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处理教材,使问题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的身边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我们现在或多或少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不敢兴趣,主要原因就是课本中的数学情景和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学生理解困难,甚至有的问题是显示生活中所不能找到的,学生怎么会对这样的问题产生兴趣。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发现和特别的做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各年级的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应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纯数学型的封闭式习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限制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小學课堂教学中的习题,则可设计答案不唯一,不确定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应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应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长乘以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展现出公式推导过程。首先,让学生用某一面积单位的小方块去摆满整个长方形的面积,然后提出问题:谁能用比较少的小方块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启发学生想到:沿长方形的长摆满一排后,再沿宽摆,就可以知道能摆几排了。经过这样几次操作后,教师再问:“不用面积单位去摆,能不能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在摆的基础上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最后归纳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来,通过生动、直观的操作、感知,形成表象,进而抽象、概括,促进知识的内化。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五、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进行判断、推理,使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不但想得清楚,而且说得明白。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说,把操作、思维、语言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时,根据学生情况,可适当设计一些发散性练习题,如一题多叙、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变换条件、问题等形式的训练,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再如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体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七、挖掘教材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