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拓展资料 提升教学效益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o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及时拓展相关资料是课堂上常见的教学环节。由于资料的来源不同,选择的角度不同,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同,该环节产生的教学效益大有差异。教师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秉持学生第一的观点,在教学资料的选择和教学方式、方法、细节上多推敲揣摩,教学时让学生多进行高阶思维活动和深度学习,从而促成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拓展资料;教学效益;最大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拓展相关资料,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拓宽知识面。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上资源丰富多彩,不少教师在教学课件中补充了相关课外资料,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资料的来源不同,选择的角度不同,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同,教学效益大有差异。
  笔者最近听了几节同课异构课,上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3课《学与问》。三位教师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都提出了类似“那你知道哥白尼长大后,获得了哪些成就”的过渡问题,然后都在课件上出示了介绍哥白尼的图片和文字。
  第一位教师的课件如下。
  出示第一张PPT时,有学生笑出了声,大概觉得哥白尼的外形,特别是塑像的形态奇怪。教师随口说道:“哥白尼是外国人。”出示第二张PPT时,教师觉得介绍的文字不少,就读了一下,强调了标下划线部分,然后让学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位教师的课件如下。
  教师让一个读书比较响亮的学生读了一遍文字,强调了“日心说”及其含义,然后让学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第三位教师的课件如下。
  教师出示PPT后提出了要求:“同学们,轻声读一下资料,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请至少找出两条关键信息。”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轻声读,寻找、捕捉信息,在班级内交流。学生知道哥白尼最大的贡献是“日心说”,发表了《天体运行论》,算出的“年的时间”和“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非常接近现代的数据。然后,教师让学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从这一拓展资料环节的教学效益来看,显然,第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是最好的。第一位教师在出示的资料中,先单独展示哥白尼的图片,本意是让学生拓宽视野,但学生注意的却是外国人的外形与中国人不同。双方的兴趣点不同,所以有学生笑出了声。这反而影响了课堂气氛,减弱了学生对哥白尼的尊敬之意。同时,第二张PPT中介绍哥白尼地位和贡献的文字比较抽象,学生不能读懂。虽然教师提到了“日心说”,并在重要的内容下面画了线,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学生依然比较迷茫,收效仍然甚微。再看第二位教师拓展的资料,文字不难懂,也抓住了哥白尼的重要贡献——创立“日心说”,发表《天体运行论》,让学生对哥白尼有了较深的了解。从课堂教学效益来看,比第一位教师要好些。而第三位教师不但让学生輕声读资料,而且让学生动脑寻找、捕捉关键信息。学生读思结合,全班交流。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特别是关键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知道,五百多年前的哥白尼通过原始的方法,竟能精确地推算出“年的时间”和“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多么了不起!学生心中对哥白尼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由此可以看出,同样是基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同样设计了拓展资料环节,同样花费了课堂教学时间,但学生的受益是大不相同的。教师只有秉持学生第一、教学效益第一的观点,在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教学方式、方法、细节上多推敲、多揣摩,在备课环节更多地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进行高阶思维活动和深度学习,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江苏省东台市许河镇小学 224200)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话《我最喜爱的玩具》选择学生最喜爱的玩具作为教学内容,呈现多幅活泼可爱的玩具图片,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它以学习提示的方式明确提出三个写话要求,并通过小泡泡,提醒学生要注意写话的格式与标点的使用,关注学生在写话起始阶段的习惯培养。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写话。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写话兴趣,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想写”,再
【设计意图】  《盘古开天地》是中国的创世神话之一,讲的是巨人盘古用神力开天辟地,身躯化为万物的故事。课文中的插图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整个过程,文中处处充满神奇的想象。经调查发现,四年级学生对于故事内容很熟悉,对盘古劈开混沌宇宙和身体变化成万物的想象感到特别神奇。那么,学生学习会有什么困难和新的生长点呢?基于教材解读和学情调查,预设学生困难如下:一是借助关键词补充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二是感受神话神奇
一个星期天中午,我家的常客—邻居家的弟弟又来报到了。好动的小家伙看完动画片,一个劲儿在沙发上爬上跳下,说是翻山越岭。  该怎么吸引他的注意力?怎么能让他安静会儿呢?  于是,我想到《科学大众·小诺贝尔》上介绍的各种实验,顿时眼前一亮。对,就让他玩科学小实验吧!我马上拉着弟弟到厨房里,玩起小实验来。  玩什么呢?“绽放的睡莲”,去年玩过了;“倒不出的水”,太小儿科了……最后决定带他玩“小土豆浮起来”
【摘 要】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融合是课程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王崧舟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之美,美在用音乐调节进程,优化教学;美在用音乐唤醒情感,引起共鸣;美在用音乐创设情境,放飞想象;美在用音乐升华主题,意味无穷。实践证明,将音乐元素融入语文课程,能使语文课灵动活泼,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关键词】王崧舟;阅读教学;音乐元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据有关信息,从2019年秋季开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将在目前小学一至三年级使用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实施。为帮助教师用好统编教材,及时解答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材过程中的困惑,本刊以“基于问题导向,指向实践运用”为指导方针,特辟专栏,并邀请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琴为栏目主持,由她和相关专家对有关问题作解答,同时择选优秀案例一并予以刊发。欢迎各位教师提出教学疑惑,或就相关典型问题发表观点、提
一天,我在楼下散步,几只找食物的小蚂蚁慢慢地爬到了我的跟前。老师不是要我们观察小动物吗,我来了兴趣。  我快步跑回家,拿来了面包和薯片。我把面包屑和薯片末放到了小蚂蚁的面前,看它们喜欢哪一样。谁知它们都喜欢,一只拖一样,很快拖进了墙角的小洞。不一会,两只蚂蚁又出来了,我用手掰下一块大点儿的面包屑放在小蚂蚁面前,一只蚂蚁先用头上的触角轻轻碰了碰食物,试着拖一下,但没有动静,另外一只蚂蚁似乎得到什么信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在作者介绍的后面有这样一句话:“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原文指向的读者大都是成年人,要经过适当改编才适合小学生阅读。改编删减后的课文能让小学生更直观地看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轻松地习得文章的表达方法,最大程度地减少主观性偏差。然而实际教学中,原文的隐形价值是不可忽略的,它是揭开课文神秘面纱的重要倚仗,也是让课堂更灵动、更开放的教学设计源泉。  一、让删除原文补位  《
“结果”是记叙文“六要素”中的最后一个要素,也就是事件的结果。  前两期分别介绍了事件的“起因”和“经过”,这一期就介绍记叙文事件的结果。  一件事情,当你写了它的起因(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写了它发展的经过,最后自然而然就要写到它的结果。其实,当你在写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时,事件的结果就已经隐藏在其中了,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有其因必有其果—有什么样的原因,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
不知不觉,冬天向我挥手告别,春天悄悄地靠近我們。在这鸟语花香、风和日丽的季节里,我认为该去春游了。去哪儿呢?当然是有着乡村文化的永联农耕园了,理由如下:  1 生肖桥上览风光  说到农耕园,那一定要坐观光车去一览十二生肖桥。这些桥有高有低,有宽有窄,有铁做的,也有木头做的。桥下风景各异:丑桥下是百鸟园,里面的孔雀如同能歌善舞的仙女,金刚鹦鹉就像是猛虎,用锋利的嘴咬碎纸片是轻而易举的事。  巳桥下是
阅读好的写景的文章,就像是在欣赏一轴展开的山水画卷,真是赏心悦目。这时,你就会不由得从心底里佩服文章的作者真了不起。  其实,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只要把景物的画面感写出来,也会有这种效果。  那么,到底什么是景物画面感呢?  所谓画面感,就是作者用文字把景物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形成一幅动人的画面,让读者在读文章时如同是在欣赏画一样,从而唤起联想,产生共鸣。  怎样做才能写出景物画面感呢?  一、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