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最近,我在小学语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交流暨研讨会上上了一节公开研究课《可能性》,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肯定和好评,自己感触很深,收获不小。在备这节课之前,我查阅了有关概率的各种资料,特别多次学习和观看了全国著名数学优秀教师张齐华的课堂教学实录,帮助我进一步理解教材,把握好“可能性大小”的总体方向,确定好重难点。
[关键词]可能性 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T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5-0229-01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觉得以下几点做的挺到位的:
一、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3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3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把以学生心理特点为该节课的切入点,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各种颜色的乒乓球的猜测为教学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二、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三、遵循概率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试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因此,我采用了“摸球——放球(验证)——猜球(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提供4:2——5:1——10:1——100:1的白红球比例提炼“小概率事件”,制造与原有认知的冲突,解构了原有认知,促成学生积极寻找原因,最终感悟出“当试验次数少时,出现相反的情况是正常的;当试验的次数越多,就越接近我们的猜想。因此,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的结论,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重构和升华。
四、注重生活经验的开发
生活是我们数学资源开发的宝库,能利用好生活经验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这节课我在两个环节注重了生活经验的开发:
(一)引入环节,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以最直接、快捷的方式提炼出数学知识,给后面的探讨奠定基础、留足时间。
(二)运用环节,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猜球,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的活动中。我想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话虽老了点,但却是不变的真理。兴趣会促使人主动的去寻求知识和真理。这堂课我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设计了“猜球游戏——摸球游戏(闯三关)——猜球游戏(两个实例)”等三大游戏,环环相扣,不断地调整课堂的气氛,调节学生的状态,将整堂课维持在最佳状态,学生在非常愉悦的气氛中学完了本节课的知识。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这堂课也留下了我的遗憾:
一、小概率事件没有更勇敢的面对
虽然说,在备课前我就小概率事件就给予了充分关注与思考,犹如初生牛犊般勇敢面对。但是,试教的碰壁使我变的小心翼翼起来,于是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来帮助学生感悟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却忽略了及时制造认识冲突的可贵之处,如果在学生发现小概率问题后就及时追问:“怎么摸到白球的次数和红球的次数一样多,这是怎么回事呀?”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引出統计全班的必要性,这样整堂课也就更加饱满了。
二、没有用更适当的方式呈现数据来源
由于“可能性大小”的特殊性,本身就包含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提供的数据最好是有根有据的,这样才具有说服力。因此,我觉得这堂课的细节还需要再修改一下:
(1)汇报环节,要采用小组长站起来汇报式。
(2)学生动手的实践活动还要更多一些。
课留给我的启发是——当学生经历过“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那山,水不是那水;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的求知过程后,相信他们才会真正领略知识的真谛。因此,我觉得平时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找准生长点,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提炼和升华,逐步形成高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才是上策。
[关键词]可能性 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T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5-0229-01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觉得以下几点做的挺到位的:
一、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3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3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把以学生心理特点为该节课的切入点,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各种颜色的乒乓球的猜测为教学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二、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三、遵循概率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试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因此,我采用了“摸球——放球(验证)——猜球(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提供4:2——5:1——10:1——100:1的白红球比例提炼“小概率事件”,制造与原有认知的冲突,解构了原有认知,促成学生积极寻找原因,最终感悟出“当试验次数少时,出现相反的情况是正常的;当试验的次数越多,就越接近我们的猜想。因此,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的结论,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重构和升华。
四、注重生活经验的开发
生活是我们数学资源开发的宝库,能利用好生活经验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这节课我在两个环节注重了生活经验的开发:
(一)引入环节,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以最直接、快捷的方式提炼出数学知识,给后面的探讨奠定基础、留足时间。
(二)运用环节,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猜球,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的活动中。我想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话虽老了点,但却是不变的真理。兴趣会促使人主动的去寻求知识和真理。这堂课我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设计了“猜球游戏——摸球游戏(闯三关)——猜球游戏(两个实例)”等三大游戏,环环相扣,不断地调整课堂的气氛,调节学生的状态,将整堂课维持在最佳状态,学生在非常愉悦的气氛中学完了本节课的知识。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这堂课也留下了我的遗憾:
一、小概率事件没有更勇敢的面对
虽然说,在备课前我就小概率事件就给予了充分关注与思考,犹如初生牛犊般勇敢面对。但是,试教的碰壁使我变的小心翼翼起来,于是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来帮助学生感悟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却忽略了及时制造认识冲突的可贵之处,如果在学生发现小概率问题后就及时追问:“怎么摸到白球的次数和红球的次数一样多,这是怎么回事呀?”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引出統计全班的必要性,这样整堂课也就更加饱满了。
二、没有用更适当的方式呈现数据来源
由于“可能性大小”的特殊性,本身就包含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提供的数据最好是有根有据的,这样才具有说服力。因此,我觉得这堂课的细节还需要再修改一下:
(1)汇报环节,要采用小组长站起来汇报式。
(2)学生动手的实践活动还要更多一些。
课留给我的启发是——当学生经历过“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那山,水不是那水;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的求知过程后,相信他们才会真正领略知识的真谛。因此,我觉得平时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找准生长点,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提炼和升华,逐步形成高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