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牧民增收的条件与途径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2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西藏进行民主改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壮大,西藏的经济建设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全自治区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农牧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城乡面貌,特别是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干部、群众的收入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和标准有了明显的改善,与几十年前的情况相比,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可以说是天翻地覆。但是,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相当一部分农牧民群众收入增加相对缓慢,生活水平提高不快,与城市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反差。由于农村经济生活水平不高,生活方式简单,思想观念转变缓慢,对新思想新事物接受反应迟缓,农牧民生活质量较差,影响了建设和谐社会。实践证明,“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牧民问题,农牧民的核心就是农牧民的收入问题,所以增收问题是农牧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努力做好农牧民的增收工作,对西藏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西藏目前的农牧区实际状况做如下分析。
  
  一、西藏农牧民收入现状分析
  
  (一)农牧民收入增长稳定。自治区有120多万平方公里面积,大约80%以上为农牧区,265万人口的86%左右为农牧民,是典型的农牧业比重较高的地区。随着农村改革和发展逐步深入,特别是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西藏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03年,全区农牧民的人均收入达到1690元,比改革开放初的1979年提高了10.63倍,农牧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牧区社会的稳定,为全区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目前西藏农牧区经济社会仍处在比较落后的状态,农牧区仍处于区域性和整体性的相对贫困状况。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问题仍然突出,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至今仍有107万人的生活水平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宽,农牧民收入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很大,在全国的排序却逐年下降,1978年全国前十名,1985年下降为第21位,而自2000年开始即列全国倒数第一位。现在农牧民收入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全国相比收入水平差距很大。一是农牧民收入增长渠道狭窄,人均收入中,农牧业生产收入占60%以上,非农业收入极低;二是农牧业的观念陈旧,商品意识差,多数群众不愿意把农畜产品转化为商品,不注重农畜产品的转化价值;三是农产品的质量低,销路不畅通,价格持续走低等。
  
  二、增加农牧民收入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一是耕地、草场资源丰富。全区人均耕地和草地都高于全国平均数,可开发后备耕地100多万亩,林业、渔业资源都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二是农牧业增长潜力大,农牧科技推广应用潜力很大。三是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大。四是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牧区已建立防抗灾基地15处。
  2.政策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为推动西藏各项事业特别是农牧区经济的发展,分别于1980年、1984年、1994年三次召开了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不同于其他省、市、自治区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确定从1995年起15个省市和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援助西藏。仅对口援助那曲的浙江、辽宁两省5年来援助那曲的资金就达1.5亿元以上,大大改善了经济发展条件,这些都为西藏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重要保证。
  3.西部大开发和铁路的建设。为农牧区收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农牧业生态环境以及农牧区的能源、交通、教育、卫生等条件都将得到很大地改善,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后劲将会极大地增强。尤其是青藏铁路的建设对西藏旅游业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铁路运输具有方便、安全、舒适、费用低以及便于游客沿途观光,逐步适应气候的特点,可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西藏旅游。因此,青藏铁路建成运营后,应利用这一运量大、运价低的运输大动脉,调整农牧区产业结构,加大特色农牧产品开发利用力度,推进特色农牧业,特别是特色农牧产业的发展,是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按照青藏铁路建设方案,西藏自治区内铁路建设总投资160亿元,随着投资的增加,可带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多个行业及部门的快速发展,其中服务业预计占50%左右,同时,西藏铁路建成运营后可提供2060个直接就业岗位,这就提供了农牧民就业的机会。
  4.文化和旅游业的优势,吸引了外界的投资。西藏民族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迅速。西藏云集了世界最高的山峰和遍布各地的美丽湖泊,拥有极具民族特色的藏历节日,宗教庆典活动,古老的城镇及农牧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纯朴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这些都是极具魅力的旅游资源。
  
  三、限制农牧民收入的因素
  
  1.农牧区基础设施的落后特别是水利、交通、通讯的落后进一步限制了农牧区经济发展。
  水利设施落后,农牧业缺水严重。西藏宜农土地灌溉面积占宜农土地面积的28%,宜农土地干旱面积比重为16%。2001年全区灌溉草场面积仅为1.6万公顷,占全区草场面积的0.15%,旱涝保收耕地面积为8.3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36%。可见、农牧业水利基础设施水平低,对农牧业增长增收和农牧民收入增加有重要影响。
  交通设施落后,区域通达性差。目前全区乡村公路总里程虽然达到了25903公里,但还有一县不通公路,61个乡镇不通机动车,288个乡不通简易公路。许多乡村居民受交通条件制约,与外界联系十分困难。封闭的环境,落后的交通是导致农牧民思想观念保守的主要因素。
  通讯设施落后,信息渠道狭窄。由于广大农牧民享受不到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和难以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对农牧产品方面的信息,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导致生产者对市场的不适应和生产的盲目。信息不灵成为限制农牧民收入增加的另外一个制约因素。
  2.文化科技水平落后。在全区260多万人口中,80%以上为农牧民。由于历史原因,科技、教育事业落后和人才缺乏在西藏具有普遍性,尤其是广大农牧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农村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率比例高达54.24%,未上过学的农村人口占52.96%,而小学文化程度占34.58%。低素质的农牧民不仅难于接受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而且对提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严重制约了农牧业的发展。根据自治区对农牧区工作精神和对农牧区办实事的要求,农牧区的科技推广工作也加快了步伐,但是受文化水平的影响,对新技术的接受、吸收、消化创新比较困难。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乡镇企业中现代设备少,手工业技术操作多,劳动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低,文盲半文盲多,占职工总数的30%左右,这直接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影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影响农牧民增收。
  3.自然环境的限制。自治区土地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高于海拔4000米的地区占土地总面积的86.1%,既有东部的高山峡谷,也有北部的高原,由于直接受喜马拉雅山强烈上升的影响,地质、生态环境都很脆弱,常见的土地滑坡、泥石流、)灾、山洪、霜冻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农牧业的发展及农牧民的收入。比如天然草地大多分布在高原腹地及高山上,高原草场类型多,但产量低,草场利用季节性明显,分布不均衡,限制其载畜力,加之农牧场超载,使得草场的退化及沙化严重,大概有三分之一草地退化,十分之一沙化。那曲高寒牧业区,受自然条件影响,青草期短,枯草期长,季节不均衡,抗灾能力弱,冬季)灾多,整个牧业生产不稳定,总之,客观的自然条件影响了农牧区自身发展速度,同时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影响到区外乃至国外投资,影响了农牧民增收。
  4.生存环境恶劣。在藏北草原和藏西北部,草场退化、沙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气候条件恶劣,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经济结构单一,牧民仍未根本摆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半游牧生产生活方式。贫困群众或居住偏远分散,或居住在高山峡谷,人流、物流、信息流传输不畅。在这种“封闭效应”的长期作用下,生态环境与农牧民收入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环境的脆弱、封闭导致贫困,贫困加剧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脆弱导致生产条件越来越差,收入的取得就更为苦难,形成贫困——掠夺式利用——加重贫困——加剧掠夺式利用的恶性循环,即“贫困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
  5.市场发育缓慢。西藏农牧区基本还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距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差之甚远。全区农牧区的乡镇所辖范围内的集贸市场只有33个,其中综合市场28个,专业市场5个,室内市场4个,直到现在,仍有888个乡镇没有集贸市场,占乡镇总数的96.9%。而且,现有的集贸市场也都是规模小,设施简陋,露天市场占去了87.9%。由于市场发育十分缓慢,农牧民买难卖也难的状况普遍存在,农畜产品不能及时转化为货币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牧民生活质量的快速改善。
  6.特色的乡镇企业、民族手工业及旅游业发展滞后。西藏的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虽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地发展起来,为西藏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目前西藏的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高水平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规模较小,效益不佳,使具有西藏特色的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发展缓慢,各种产品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同时,对旅游业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没有把它看作一个产业和一个经济增长点来抓,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训工作不够,也就是说没有把西藏的旅游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项目来抓。
  
  四、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建议
  
  1.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牧业基础和农牧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既可以通过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又可以使农牧民通过参与项目建设直接获得报酬,是拉动农牧民增收的有力杠杆。在乡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乡村小水电站建设、游牧民定居、乡镇政权建设等方面,继续加大为农牧民办实事的力度,为农牧民增收创造新的机遇。
  2.努力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根据西藏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畜牧业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科技明白人,推广普及畜牧、兽医实用技术,把农牧区的“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借鉴国内外畜牧业发展成功经验,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和畜禽繁育改良基地、育肥基地、饲草饲料加工基地、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强化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措施的落实和服务,大力推行舍饲圈养、短期育肥、疾病防治、良种良法等先进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及技术措施,依靠畜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大幅度提高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农牧民收入的增加。
  3.加快发展农牧区公共事业。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等工作,进一步普及和巩固农牧区义务教育成果,加大对农牧区中小学校改扩建工程的投入力度,改善办(下转第5页)(上接第47页)学条件。加强农牧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快推进以县带乡的农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牧区电影放映“2131”工程,推动农牧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4.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按照“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继续整合农口资金,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投入,加快农牧业特色产业的扶持和开发,增加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牧区技能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组织化制度,力争农牧民劳务输出收入达到8亿元。凡与农牧民关系密切,技术含量适宜的项目和建设内容,组织农牧民参与实施。引导和扶持农牧民积极从事地方建村业,鼓励农牧民参与旅游、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努力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小城镇基础建设,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做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试点工作。加快建设面向农牧区,服务农牧民的生产资料市场,农贸市场和消费品批发市场,搞活农畜产品流通。加强化肥,涉农收费和价格的监管,继续推进农牧区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
  5.正确把握政策机遇是农牧民增收的关键。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西藏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西藏农牧区实行了“两个长期不变”的富民政策,使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享受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西藏农牧民脱贫致富和实现小康目标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在“九五”计划末,为解决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党中央为了使西藏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在总结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基础上,召开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明确了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并提出了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在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继续加大对西藏的支援力度,增加对西藏经济建设投入。所以,各级党委、政府要牢牢抓住中央关心西藏,全国人民支援西藏的有利机遇,在农牧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积极投入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大潮中,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个主线,振奋精神,团结协调,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开拓市场,参与市场,占领市场,努力开发特色产品,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不断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为农牧民增加收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作者单位:中共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杜福洲
  
其他文献
两高发布的首批保护民营企业典型案例中,有三起涉及发票犯罪,这一方面说明发票犯罪容易成为民营企业的高发犯罪,另一方面也说明发票犯罪在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同样是危害税收征管的犯罪,逃税罪可以通过补缴税款不追究刑事责任,但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却不能,因为两罪在认定主体,确定金额,危害后果上均有不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法益侵害程度更高。  一、两罪的确认主体及方式不同  一般认为逃税的金额,需税务机关做出
期刊
7月初,华东华南地区又见暴雨成灾。图中显示的是广西桂林一座小县城遭遇50年一遇洪水夜袭,房屋、汽车被洪水淹没,居民乘坐竹排在洪水中出行。前些年,城市“看海”被调侃,掀起
期刊
宽带作为21世纪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已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推进“四化”协同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国家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战略基石。党中央和国务
今天研讨的题目是政府体制创新.我觉得这是当前我们国家改革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个热点和重点问题.
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自然法也在进行变迁.自然法的变迁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人类的法律思想以及制度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自然法对民法的影响是最大的.文章阐释了自然法对民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安全生产;法治  [中图分类号]X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2-0040-01  当前,“安全发展”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必然要求。只有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才能使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一、安全生产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从世界范围来看,近20年来世界各国从业人员的10万人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他的病情在这年6月加重,7月,中央决定对丧事预作准备,指定专人起草讣告和悼词文稿.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认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筑牢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信仰;正确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俗话说得好,“持有一张信用卡,跑遍全球都不怕”,如今许多人已经习惯在全球出差和旅行期间,利用信用卡作为主要的支付工具.但很多持卡人都知道,跨境刷卡消费、取现若是在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