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博物馆如何发挥公共文化作用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o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是留住文化根脉、传承文明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基层博物馆在提供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化研究、藏品保管等作用之外,还应实现好社会文化价值,保护好地区文化和自然遗产。
  ●   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博物馆
  与过去相比,公众对博物馆的期待、需求和服务日渐提高和精准化。如今的博物馆不仅仅承担着保护文物的责任,还是开放的公共教育平台,更是构建与传递文化认同的重要平台,逐渐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东吴博物馆作为一个区级博物馆,发挥好历史文化阵地作用,立足于本地区的文化,为广大观众提供精神文化上的享受,结合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和心理特质,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品牌活动,为本地区的文旅结合、公共文化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博物馆如何展开公共文化服务
  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收藏、研究和教育。笔者结合在基层工作的经历,简要探讨基层博物馆如何发挥公共文化作用。
  (一)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力度
  目前,苏州东吴博物馆为了提升免费开放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观众做到因人施讲,成立了专职的讲解员和志愿者服务队伍。为了满足特殊群体、残疾人的需求,设置了无障碍通道、休息座位,提供轮椅、问询、团队讲解预约、饮用水等功能。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新增了引导系统,精心设计了齐全醒目的标识。利用线上开展活动,建立了智慧博物馆展示平台,网络媒介如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现代化网络社交公共平台构筑起大众与博物馆之间沟通的桥梁,实现互动式服务。
  (二)推动博物馆文化研究和出书工作
  博物馆理论和文化研究是博物馆工作的灵魂。铜镜、青瓷、石雕三大系列藏品是东吴博物馆的大宗,尤具特色。我们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一方面多视角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于2018年出版了《铜镜大观》《青瓷大观》系列文物书籍,一定程度上给文博同行提供了相关藏品信息,推动后续的科学研究。
  (三)拓展博物馆教育活动与公共宣传
  博物馆是代表公众利益并致力于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在博物馆的职能中,尤以社会教育职能对整个社会发展影响最为深远。今年疫情期间,我们于“5·18国际博物馆日”组织馆内工作人员撰写关于藏品的征文比赛,一方面促进藏品的文化研究,另一方面起到文化宣传作用;8月份开展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未成年人实践活动”,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作为未成年人教育实践基地,发挥好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与学校、社区联动,以“传统文化进校园”“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等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延伸作用,让未成年人在文化中陶冶情操、传承经典,在实践中增长知识。
  (四)保护和修复破损文物
  为了保护裸露在室外的石雕,东吴博物馆新建了古色古香的围墙,调整了石雕艺术长廊石雕陈列的顺序,对南朝陵墓大辟邪这件一级文物,建立了专门的保护装置。对已经发生损坏的石雕文物采取了可逆性的保护修复措施。2013年10月,国家专家组、江苏省文物局对东吴博物馆铜镜、青瓷、石雕三大系列进行鉴定评级,三大系列等级文物合计951件。保护和修复文物是馆里的重中之重,只有更好地保护,才能将藏品更好地传承下去。
  (五)开发文创产品,促进文化再生
  博物馆是文化机构,文化具有传播的功能。我们坚持艺术品和文创品的开发利用,秉承“博物馆带回家”的理念,增强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意识,激发观众探求物质文化遗产的激情,从而使他们萌生关爱历史文物的自觉性。为了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苏州东吴博物馆依托现有文物资源,開发文创产品, 这不仅是文化的延伸与再生,更是创新与传承历史文化。
  (作者单位:苏州东吴博物馆)
其他文献
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人最早将东方的折扇带到欧洲,引起宫廷贵族的极大兴趣。热潮之下,英国制扇业率先兴起,一方面从亚洲进口折扇,另一方面生产出更加低廉的扇子;意大利则更专注于制作精致昂贵的扇子。18世纪,欧洲制扇业进入黄金时期,法国成为行业中心,巴黎的制扇厂就达150多家,制扇工人超过6000多名,绘画、骨雕、珠宝制造等行业的杰出技师也纷纷加入其中。如提瓦兹地区的扇骨工匠从1776年就开始联合起来
期刊
扇,原是招风纳凉之物,曾作为礼仪用具以示威严,后发展为反映社会风尚与文化交流的物证。欧洲扇起源于中国。16世纪初,葡萄牙船队来到中国东南沿海,首次将中国折扇引入欧洲,从此开启了西方扇子发展的新时代。到18世纪,欧洲扇成为尊贵身份与荣耀地位的象征,由此发展出既与欧洲艺术潮流相呼应,又明显受“中国风”影响的扇文化。  “中国风”(Chinoiserie)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时尚界。关于“中国风”的阐释,
期刊
抗美援朝时期,共青团员罗盛教在朝鲜因救当地少年崔莹而壮烈牺牲,后因其不分国界的大道主义被誉为国际主义战士。朝鲜以多种方式纪念罗盛教,同时不忘关怀失去爱子的罗盛教双亲,曾多次赠送其父亲罗迭开意义非凡的物品。1985年,罗迭开捐赠部分个人获赠物品给罗盛教纪念馆,其中包括两件纪念锦旗、一枚二级国旗勋章、一张国旗勋章证书。这四件文物见证获救少年崔莹对恩人家属罗迭开父爱般深刻的感情,见证罗迭开与朝鲜官方和民
期刊
契丹人笃信佛教,从其建国起佛教就成为契丹维护统治的重要方式。在当时,契丹上层为安抚掠来的汉民,“城龙化州于潢河之南,始建开教寺”(1)。此后佛教迅速普及开来,佛教各宗派、法门、供养方式、造像及雕刻技术也随之来到辽地。  ● 佛教在辽地统辖区域的发展  契丹人最初信仰的是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的是各种自然神灵,并且有巫等神职人员来祭祀诸神。但这些巫有些不仅是神灵的代言人还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他们以
期刊
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其产生和发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上世纪后期我国学者对道教研究进入黄金时期,本文结合馆藏铜镜,研究铜镜与道教思想文化的关系,探讨古代铜镜中道教思想的体现及道教在利用铜镜的同时对铜镜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铜镜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发现于距今约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一直到清末逐渐被玻璃镜替代。道教是我国传统宗教,由先秦时期的道家发展而來,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济世救人是其
期刊
绢本重彩《清着龙袍先祖神丹》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修复前,画心残裂绢质酥脆,遭到虫蛀,画面掉色,人物面部返铅。经过除尘、固色、治返铅、清洗、揭补(缺失画心的修补)、托心、贴折条、(折损部位的加固)打胶矾、全色、砑装等一系列修复过程,使这幅佳作最终再现原画风貌。  针对此画《清着龙袍先祖神丹》的破损状况,以及造成画意损伤易掉色等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来制定详细的修复计划。以前重裱已对
期刊
名人故居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名人效应,铭刻着时代印记。张氏帅府作为名人故居之一,是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私宅,始建于1914年,是东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好张氏帅府,对于贯彻文物保护工作方针、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和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
期刊
要了解华夏的佛教文化,就不得不知晓中国的四大佛教圣地: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和九华山。故中国人民银行于2012—2015年,发行了四组“中国佛教圣地系列金银纪念币”,以此弘扬我国优秀的佛教文化,展现华夏秀丽的自然风光。  ● 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金银纪念币  央行在2012年5月24日发行的这套金银币,充分展示了五台山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该套币突出主题主要有两层:首先它是佛教题材,表现的是中国
期刊
这是一方土地革命时期黄公略、藤代远使用过的铜墨盒(见图),此刻铜墨盒出自清末民初刻铜名家吕振茂之手。墨盒纵6.8、横4.8、高1.9厘米。盒为铜质、长方形、子母口。盖有铭文:“吕振茂,是日林中生玉竹,月明花下美人來,天上看夏日应”。盖完整,器底残破。盒内有使用后留下的墨痕。墨盒器型方正,用材讲究,刻字布局章法大方、舒展而紧凑、刻工形神兼备、线条坚定、流畅、深刻,汇诗、铭成一器。  ● 刻铜墨盒沿革
期刊
瓦当自西周出现,延至汉代臻于鼎盛,数量繁多,种类丰富,广泛出土于汉代陵园、礼制建筑、墓葬和居住遗址。通过对汉代瓦当装饰纹饰审美内涵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作为建筑构件的瓦当,在这一时期成为时人表达和传递升仙信仰、生死观念、自然崇拜、王权崇拜等社会信仰的重要文化载体或媒介物。  ● “瓦”与“瓦当”  瓦,《说文》解释为:“瓦,土器已烧之总名。象形也。”段玉裁释:“凡土器未烧之素谓之坯,已烧谓之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