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发展两型产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是两型社会的建设的关键,并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即在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优化产业结构这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关键词:两型社会;两型产业;城市圈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073-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报告把以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1 “两型社会”的内涵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强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可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是建设“两型社会”的两大宗旨。
2007年12月,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和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建设“两型社会”将正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将要为此探索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2 发展两型产业是构建两型社会的关键
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转变现有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良性循环的节约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需要有强大的产业支撑,但是,从资源消耗、产业结构、产业质量以及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方面来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从能源消耗的角度看,与国内先进城市、沿海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武汉城市圈在能源利用效率的工艺和技术上的企业研发能力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2005年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单位GDP能耗,武汉市列第14位,而第三产业比重列第6位。从牺牲环境的角度来看,现有经济发展模式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大大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就,据测算,两者都要扣除大约10个百分点。这就使得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现有的经济发展成就大打折扣。而且,近年来国际市场能源、矿产、粮食等传统工业原材料价格飞涨,使得大量依赖煤炭、石油、铁矿石的重工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传统工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威胁。在现有产业结构下,依赖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高资源消耗行业不仅无法实现构建两型社会的目标,短期内连过去的粗放增长模式也不可维持。
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方面,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武汉市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呈现明显空间差异性,大体表现为武汉一枝独秀、东部高于西部的不平衡分布态势.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普遍反映出城市规模呈外延扩张,土地持续利用趋势不明显的特征.部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与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土地集约水平的提高。
从产业结构来看,武汉城市圈2006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1.76%、44.38%、43.84%。其中武汉市2006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49.4%)低于北京(70.9%)、广州(57.6%)、西安(52.7%)、上海(50.6%)、沈阳(50.5%)等城市。从产业的空间结构来看,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存在着明显的“散”、“乱”状况,表现出产业同构和趋同现象,圈内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互补关系。在产业的技术结构方面,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关联度低,未能形成合理的产业链条。在产业的组织结构方面,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在区域市场上的产业集中度还比较低,缺乏应有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从产业质量来看,武汉城市圈产业的经济效益(如税收)、社会效益(如就业量和就业结构)还比较低,特别是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益(资源消耗、环境损失)更低。在其产业结构中,资源消耗型产业和污染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如2006年武汉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中污染密集型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为32.3%,高于哈尔滨(16.0%)、青岛(18%)、沈阳(18.6%)、北京(23.7%)、杭州(26%)、上海(26.4%)、重庆(26.7%)、广州(27.4%)等城市。在2007年的圈内5557.24亿元GDP中,“黑色GDP”所占的比例比较高、而“绿色GDP”所占的比重很低。
武汉城市圈作为改革试验区,就是要根据十七大报告精神,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成为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将武汉城市圈打造成“绿色、宜居、和谐,并充满活力、快捷的生态型城市圈。而以资源节约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为特征的“两型”产业最适合成为发展的重点,通过“两型”产业的快速发展来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应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
3 发展“两型”产业的思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解决危机无法求助于产生这一危机的思维方式”。同样地,作为传统的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必然后果,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等困扰人类生存、发展的危机是不可能凭借传统的发展思维方式来寻求解决之道的。要走出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就必须更新发展观念,推动制度创新,从而在科学的发展观念和制度规范引导之下改变社会行为方式,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讲,我们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率先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率先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取得新进展,为构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发展是建设“两型”产业的有效途径和基本内容,而建设“两型”产业的战略目标也对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前置条件和贯穿始终的约束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探索,从而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要加强产业集群纵向一体化发展,形成一条条相互关联的产业链网络,有利于形成从原材料到制成品的生产流程,能够有效地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从湖北省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产业集群都是大量生产同类产品的横向一体化分工为主,不仅产品附加值增值有限,而且容易造成过度竞争。因此,建立以核心产业为中心,积极发展上下游相关企业,打造原材料、中间产品、制成品的一体化产业流程,通过合理有效地分工降低生产成本,是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路径。
鼓励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当今时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远远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作用,从根本上摆脱快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大量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就必须依赖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运用。要把经济增加值放在依靠科技、依靠人才、依靠创新、依靠知识转化上来实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园区建设,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在产、学、研方面的成功对接,形成知识和科技产业链条。积极开发资源节约型新技术、新工艺,对重大关键技术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技术瓶颈,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实现节能减排。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局的支持,建设国家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和技术研发基地;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国际国内大中型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其迅速做大做强;大胆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为武汉城市圈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第四稿)》中提出建设10大产业链,分别是: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建材及建筑业、农副产品加工。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发展50个产业集群。现阶段重点建设已形成了光电子通信、电子信息及家电、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钢铁及深加工、金属制品、石油化工、盐化工、医药工业、纺织、建材、服装、造纸及包装、食品、饮料等15个产业集群。
总之,我们要鼓励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以节能减排为目标,通过打造“两型”的产业链集群,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尽量减少资源消耗,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武汉城市圈。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
[2]正确理解“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J].武汉学刊,2007,(6).
[3]李立辉.区域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反梯度推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谢自强.着力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J].湖湘论坛,2007,(6).
[5]王吉业.关于建设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J].环境经济杂志,2007,(4).
[6]田文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学习论坛,2007,23(7).
关键词:两型社会;两型产业;城市圈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073-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报告把以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1 “两型社会”的内涵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强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可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是建设“两型社会”的两大宗旨。
2007年12月,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和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建设“两型社会”将正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将要为此探索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2 发展两型产业是构建两型社会的关键
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转变现有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良性循环的节约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需要有强大的产业支撑,但是,从资源消耗、产业结构、产业质量以及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方面来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从能源消耗的角度看,与国内先进城市、沿海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武汉城市圈在能源利用效率的工艺和技术上的企业研发能力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2005年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单位GDP能耗,武汉市列第14位,而第三产业比重列第6位。从牺牲环境的角度来看,现有经济发展模式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大大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就,据测算,两者都要扣除大约10个百分点。这就使得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现有的经济发展成就大打折扣。而且,近年来国际市场能源、矿产、粮食等传统工业原材料价格飞涨,使得大量依赖煤炭、石油、铁矿石的重工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传统工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威胁。在现有产业结构下,依赖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高资源消耗行业不仅无法实现构建两型社会的目标,短期内连过去的粗放增长模式也不可维持。
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方面,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武汉市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呈现明显空间差异性,大体表现为武汉一枝独秀、东部高于西部的不平衡分布态势.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普遍反映出城市规模呈外延扩张,土地持续利用趋势不明显的特征.部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与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土地集约水平的提高。
从产业结构来看,武汉城市圈2006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1.76%、44.38%、43.84%。其中武汉市2006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49.4%)低于北京(70.9%)、广州(57.6%)、西安(52.7%)、上海(50.6%)、沈阳(50.5%)等城市。从产业的空间结构来看,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存在着明显的“散”、“乱”状况,表现出产业同构和趋同现象,圈内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互补关系。在产业的技术结构方面,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关联度低,未能形成合理的产业链条。在产业的组织结构方面,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在区域市场上的产业集中度还比较低,缺乏应有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从产业质量来看,武汉城市圈产业的经济效益(如税收)、社会效益(如就业量和就业结构)还比较低,特别是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益(资源消耗、环境损失)更低。在其产业结构中,资源消耗型产业和污染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如2006年武汉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中污染密集型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为32.3%,高于哈尔滨(16.0%)、青岛(18%)、沈阳(18.6%)、北京(23.7%)、杭州(26%)、上海(26.4%)、重庆(26.7%)、广州(27.4%)等城市。在2007年的圈内5557.24亿元GDP中,“黑色GDP”所占的比例比较高、而“绿色GDP”所占的比重很低。
武汉城市圈作为改革试验区,就是要根据十七大报告精神,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成为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将武汉城市圈打造成“绿色、宜居、和谐,并充满活力、快捷的生态型城市圈。而以资源节约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为特征的“两型”产业最适合成为发展的重点,通过“两型”产业的快速发展来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应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
3 发展“两型”产业的思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解决危机无法求助于产生这一危机的思维方式”。同样地,作为传统的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必然后果,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等困扰人类生存、发展的危机是不可能凭借传统的发展思维方式来寻求解决之道的。要走出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就必须更新发展观念,推动制度创新,从而在科学的发展观念和制度规范引导之下改变社会行为方式,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讲,我们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率先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率先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取得新进展,为构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发展是建设“两型”产业的有效途径和基本内容,而建设“两型”产业的战略目标也对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前置条件和贯穿始终的约束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探索,从而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要加强产业集群纵向一体化发展,形成一条条相互关联的产业链网络,有利于形成从原材料到制成品的生产流程,能够有效地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从湖北省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产业集群都是大量生产同类产品的横向一体化分工为主,不仅产品附加值增值有限,而且容易造成过度竞争。因此,建立以核心产业为中心,积极发展上下游相关企业,打造原材料、中间产品、制成品的一体化产业流程,通过合理有效地分工降低生产成本,是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路径。
鼓励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当今时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远远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作用,从根本上摆脱快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大量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就必须依赖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运用。要把经济增加值放在依靠科技、依靠人才、依靠创新、依靠知识转化上来实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园区建设,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在产、学、研方面的成功对接,形成知识和科技产业链条。积极开发资源节约型新技术、新工艺,对重大关键技术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技术瓶颈,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实现节能减排。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局的支持,建设国家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和技术研发基地;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国际国内大中型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其迅速做大做强;大胆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为武汉城市圈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第四稿)》中提出建设10大产业链,分别是: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建材及建筑业、农副产品加工。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发展50个产业集群。现阶段重点建设已形成了光电子通信、电子信息及家电、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钢铁及深加工、金属制品、石油化工、盐化工、医药工业、纺织、建材、服装、造纸及包装、食品、饮料等15个产业集群。
总之,我们要鼓励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以节能减排为目标,通过打造“两型”的产业链集群,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尽量减少资源消耗,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武汉城市圈。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
[2]正确理解“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J].武汉学刊,2007,(6).
[3]李立辉.区域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反梯度推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谢自强.着力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J].湖湘论坛,2007,(6).
[5]王吉业.关于建设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J].环境经济杂志,2007,(4).
[6]田文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学习论坛,200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