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揭秘人:
徐桦君老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功勋教师,长期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小组组长)
嘉宾:
程继伍老师 (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曾获“全国语文四项全能者”称号,是浙江省中小学2211名师工程人选、浙江省首批中小学高级访问学者)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陶渊明向往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李白喜欢神仙出没的天姥山,老舍热爱平静悠闲的北平,韩少功留恋浮粪四溢的乡村……在你十几年的人生历程中,必定也有一个留恋或向往的地方,那是哪里?你为什么留恋或向往?
请你以“向往的地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在那里的经历,可以写你对它的感受,可以写你对它的看法,也可以写发生在那里的故事等。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嘉宾谈审题
话题作文围绕话题而作,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相关性,指题目规定了话题的范围,文章立意必须在此范围内;二是自由性,指在构思成文的过程中,不受文体、选材、取题和写法的限制,写作时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对于提供材料的话题作文,在写作时,不必被材料所束缚,因为话题作文不一定要联系材料、点化材料。但是,材料具有引出话题、解释话题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材料来理解话题含义,帮助审题,获得写作的思路。
首先,全面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思维指向,包括内容意向和情感倾向。仔细推敲上面题目中的材料就会发现,“桃花源”和“天姥山”虽然是虚构的或者梦幻中的地方,但它们在作品中都有非常具体的场景,并且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意境,其中蕴涵的深远意旨自不必多说;“北平”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乡村”是一处让不少人魂牵梦萦情结难解的场所,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特定文化内涵或特殊情感关联 具体的场景”。
其次,整合材料与话题的信息,明确写作方向。题目要求写作“向往的地方”,结合材料的思维指向,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是具有特定文化内涵或特殊情感关联的具体的场景总是令人向往或留恋的。在那个地方的经历、感受或者对它的看法,构成了对它留恋或向往的原因。所以,写作时,应该通过叙写经历、表达感受或者看法来表现你所留恋或向往的地方具有的“特定文化内涵或特殊情感关联”。照此思路写作,一定能紧扣题意,避免打“擦边球”或者“跑偏”。
琴凳之上的宁静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冯知原
那是我出生之前就拥有的礼物——钢琴。小时候,我把它当做炫耀的资本,我并不明白它将来会带给我什么,我只知道,我享受老师夸奖的言语和赞许的目光。
从幼儿时的新奇、兴奋,到后来的无奈与苦涩,这期间我体会到练习的辛酸和泪水。这件“曾经的礼物”已变成了想丢却不敢丢的包袱,钢琴凳成了我最不想碰触的地方。世人耳中美好的琴声,在我听来不过是苦难的开始、枯燥的敲打和无边的绝望。
练习曲依然不停地被重复,对此,我已从无奈转变为烦恼和憎恨。每天规定的两小时练习时间,被我压缩再压缩,而且多半时间是我愤懑地击打着键盘。直到某一天我惊奇地发现,度过了这极不情愿的日子之后,自己也能奏出动人的乐章!慢慢地,我长大懂事了,儿时的躁动也已悄然褪去,然而,能够任由自己弹奏乐曲的时间却随之减少。不久,由于不堪繁重的课业负担,我失去了练习钢琴的时间,离开了钢琴凳。
日子一天天地过,从未懈怠的时钟准确地转过,记录着我无数的“出门”与“回家”。我常常觉得时间走得越来越快,还来不及回头望,某些人和事就已经离开或散场。然而,家里的那架钢琴,那张琴凳,依然静静地贴着墙壁呆着,尽管周围的家具变换,书籍添加,灯光忽明忽暗,它却“事不关己”地继续沉默在自己的角落。
很庆幸,我从未让它布满尘埃,因为每一次打扫,我都不会忽略它;很不幸,我也很久没有回到那张冰冷又温热的琴凳上。直到初三的某一天,连续多日的紧张备考让我身心疲惫,最后几近崩溃,在浴室里失声痛哭。我一直记得那天妈妈满眼心疼的目光。那时,我多么希望她说“别考了”。而妈妈当时只轻轻地拍着我的背说:“弹一会儿琴吧,你已经很久没有碰过琴键了。”
打开琴盖,抚摸着熟悉又陌生的键盘,刹那间,我的内心涌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悸动。尽管已经忘记了很多首曲子,我却依然记得那首抒情的乐曲《Love Story》。尽管曾经在练习时非常讨厌它,尽管当时的弹奏大失水准,但我却慢慢因之安静下来。那时我才发现,这是一处我不曾真心想放弃的角落!这里有我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感受。跳动的音符魔力般地洗涤了我往日的浮躁和不安,让我沉浸于这“自娱自乐”的小小天地。
如今,我又进入了紧张迎考时段。不同的是,我已经习惯时常坐在钢琴边,寻回我不想失去的美好与静谧。
此时,我终于明白,这份来自儿时的礼物带给我的是什么。这份琴凳之上的宁静,我会一生珍惜,而这个我与它融为一体的角落,是我最想永久守候的地方。
进化论
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笔法上先扬后抑,再由抑而扬,抒写了作者自己的钢琴情缘,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其亮点是生活气息浓郁,语言自然、清新、流畅,情感表达细腻真挚,表现出了作者“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的写作个性。
但是,文章对“向往的地方”这个话题把握得不够准确。文章题为“琴凳之上的宁静”,似是在表达向往“宁静的感受”;而结尾“这个我与它融为一体的角落,是我最想永久守候的地方”,又表达了对带来这份感受的角落的向往,文章主题让人捉摸不透。这是审题不清、构思不严、写作跟着感觉走带来的后果。考场写作时精确地审题是最重要的,否则,任你妙笔生花,也与高分无缘。
生命中的避风港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周洋
避风雨,非消极。激扬生命,待何时?
——题记
避风港,顾名思义,避风雨,趋其利而免其害。
如今的生活时代充满着竞争,充斥着名利,充溢着奸邪。我睁开眼睛,似乎“闻”到了高三的味道;我打开电视,似乎“嗅”到了金钱与暴力;我还没进校门,已听到了战鼓和进攻的号角。的确,生命中的旅程更像是行军,生命中的奋斗更像是战斗,累了,就要寻找避风港!
陶渊明也曾为官,能在昏暗的当时社会奋斗到县令当属不易,但他也知为官之难。“不为五斗米折腰”让他回归了自然,回到了生命中的“避风港”。的确,他累了,他也看透了,无依恋了,他需要精神的港湾去避世俗的奸邪之风与枪林弹雨。试想,如果不避,那他之后会不会锒铛入狱?还会不会有颂传千古的诗歌与美德?
时过境迁,不变的是沧海桑田。“今人不见古明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可见,人类是有些渺小,注定斗不过自然。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自然若此,社会也若此!试想:人是不可能去改变现状的,那何不退一步呢?何不寻找自己生命中的港湾?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杜甫身居茅屋,却仍想着用“广厦”去“大庇天下寒士”。子美啊子美,为何不寻找个地方去遮风避雨啊?你的“广厦”呢?为何还要追求奢望?为何还要同自己过不去?为何要迎刃而上?为何要做“出头鸟”?那不是勇敢与志气,那是以卵击石,那是自寻烦恼!
在这点上,也许要肯定李白。尽管两次出仕,也心存除恶惩奸之志,但终究看透了李氏王朝,看透了“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他也因之看到了天姥神仙,看到了青崖白鹿,看到了月宫嫦娥,看到了酒中“诗仙”,这些都是他的也是我的避风港和精神港湾。
我没有堂吉诃德那样的理想,也不会有拿着破矛破盾驰骋沙场的向往,更当然不会“会当水击三千里”迎流而上,不会学习屈原而投江,我只追寻自己生命中的避风港!
避风挡雨,趋利避害,以待时机,避风港后的风景更精彩。
——后记
进化论
文章紧扣话题,运用陶渊明、杜甫与李白的事例阐述生命中的避风港,表达作者的向往之情。开头有题记导入,结尾有后记呼应,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但文章引起了很大争议,有老师甚至打出25分的低分。主要原因是文章立意消极。作者虽然在题记和后记中表达了“避风是为等待时机,避风后的生命更精彩”的意思,但是文中事例只体现出“要寻求生命中的避风港,学会明哲保身”的思想。比如文章第五段否定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理想,认为这是“追求奢望”“做‘出头鸟’”“以卵击石”,应该“寻找个地方去遮风避雨”,这与我们赞扬杜甫忧国忧民的胸怀与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背道而驰。同时,文章第二段对社会现实的描述语言太尖刻,基调不高。
内容第一,形式第二,文章立意体现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时代精神相一致是评价高考作文的铁律,消极的立意以及尖刻的评论是高考作文最忌讳的。
另外,从话题看,“向往的地方”应是具有特定文化内涵或特殊情感关联的具体的场景。但文章没有描述避风港的具体的场景,对避风港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没有明确诠释,这也是失分的原因之一。
想请徐老师给你的文章打分,并为你量身打造“进化”方法吗?赶快发电子邮件至zxstdc @ 163.com或寄信至本刊编辑部吧!
徐桦君老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功勋教师,长期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小组组长)
嘉宾:
程继伍老师 (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曾获“全国语文四项全能者”称号,是浙江省中小学2211名师工程人选、浙江省首批中小学高级访问学者)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陶渊明向往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李白喜欢神仙出没的天姥山,老舍热爱平静悠闲的北平,韩少功留恋浮粪四溢的乡村……在你十几年的人生历程中,必定也有一个留恋或向往的地方,那是哪里?你为什么留恋或向往?
请你以“向往的地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在那里的经历,可以写你对它的感受,可以写你对它的看法,也可以写发生在那里的故事等。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嘉宾谈审题
话题作文围绕话题而作,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相关性,指题目规定了话题的范围,文章立意必须在此范围内;二是自由性,指在构思成文的过程中,不受文体、选材、取题和写法的限制,写作时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对于提供材料的话题作文,在写作时,不必被材料所束缚,因为话题作文不一定要联系材料、点化材料。但是,材料具有引出话题、解释话题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材料来理解话题含义,帮助审题,获得写作的思路。
首先,全面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思维指向,包括内容意向和情感倾向。仔细推敲上面题目中的材料就会发现,“桃花源”和“天姥山”虽然是虚构的或者梦幻中的地方,但它们在作品中都有非常具体的场景,并且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意境,其中蕴涵的深远意旨自不必多说;“北平”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乡村”是一处让不少人魂牵梦萦情结难解的场所,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特定文化内涵或特殊情感关联 具体的场景”。
其次,整合材料与话题的信息,明确写作方向。题目要求写作“向往的地方”,结合材料的思维指向,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是具有特定文化内涵或特殊情感关联的具体的场景总是令人向往或留恋的。在那个地方的经历、感受或者对它的看法,构成了对它留恋或向往的原因。所以,写作时,应该通过叙写经历、表达感受或者看法来表现你所留恋或向往的地方具有的“特定文化内涵或特殊情感关联”。照此思路写作,一定能紧扣题意,避免打“擦边球”或者“跑偏”。
琴凳之上的宁静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冯知原
那是我出生之前就拥有的礼物——钢琴。小时候,我把它当做炫耀的资本,我并不明白它将来会带给我什么,我只知道,我享受老师夸奖的言语和赞许的目光。
从幼儿时的新奇、兴奋,到后来的无奈与苦涩,这期间我体会到练习的辛酸和泪水。这件“曾经的礼物”已变成了想丢却不敢丢的包袱,钢琴凳成了我最不想碰触的地方。世人耳中美好的琴声,在我听来不过是苦难的开始、枯燥的敲打和无边的绝望。
练习曲依然不停地被重复,对此,我已从无奈转变为烦恼和憎恨。每天规定的两小时练习时间,被我压缩再压缩,而且多半时间是我愤懑地击打着键盘。直到某一天我惊奇地发现,度过了这极不情愿的日子之后,自己也能奏出动人的乐章!慢慢地,我长大懂事了,儿时的躁动也已悄然褪去,然而,能够任由自己弹奏乐曲的时间却随之减少。不久,由于不堪繁重的课业负担,我失去了练习钢琴的时间,离开了钢琴凳。
日子一天天地过,从未懈怠的时钟准确地转过,记录着我无数的“出门”与“回家”。我常常觉得时间走得越来越快,还来不及回头望,某些人和事就已经离开或散场。然而,家里的那架钢琴,那张琴凳,依然静静地贴着墙壁呆着,尽管周围的家具变换,书籍添加,灯光忽明忽暗,它却“事不关己”地继续沉默在自己的角落。
很庆幸,我从未让它布满尘埃,因为每一次打扫,我都不会忽略它;很不幸,我也很久没有回到那张冰冷又温热的琴凳上。直到初三的某一天,连续多日的紧张备考让我身心疲惫,最后几近崩溃,在浴室里失声痛哭。我一直记得那天妈妈满眼心疼的目光。那时,我多么希望她说“别考了”。而妈妈当时只轻轻地拍着我的背说:“弹一会儿琴吧,你已经很久没有碰过琴键了。”
打开琴盖,抚摸着熟悉又陌生的键盘,刹那间,我的内心涌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悸动。尽管已经忘记了很多首曲子,我却依然记得那首抒情的乐曲《Love Story》。尽管曾经在练习时非常讨厌它,尽管当时的弹奏大失水准,但我却慢慢因之安静下来。那时我才发现,这是一处我不曾真心想放弃的角落!这里有我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感受。跳动的音符魔力般地洗涤了我往日的浮躁和不安,让我沉浸于这“自娱自乐”的小小天地。
如今,我又进入了紧张迎考时段。不同的是,我已经习惯时常坐在钢琴边,寻回我不想失去的美好与静谧。
此时,我终于明白,这份来自儿时的礼物带给我的是什么。这份琴凳之上的宁静,我会一生珍惜,而这个我与它融为一体的角落,是我最想永久守候的地方。
进化论
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笔法上先扬后抑,再由抑而扬,抒写了作者自己的钢琴情缘,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其亮点是生活气息浓郁,语言自然、清新、流畅,情感表达细腻真挚,表现出了作者“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的写作个性。
但是,文章对“向往的地方”这个话题把握得不够准确。文章题为“琴凳之上的宁静”,似是在表达向往“宁静的感受”;而结尾“这个我与它融为一体的角落,是我最想永久守候的地方”,又表达了对带来这份感受的角落的向往,文章主题让人捉摸不透。这是审题不清、构思不严、写作跟着感觉走带来的后果。考场写作时精确地审题是最重要的,否则,任你妙笔生花,也与高分无缘。
生命中的避风港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周洋
避风雨,非消极。激扬生命,待何时?
——题记
避风港,顾名思义,避风雨,趋其利而免其害。
如今的生活时代充满着竞争,充斥着名利,充溢着奸邪。我睁开眼睛,似乎“闻”到了高三的味道;我打开电视,似乎“嗅”到了金钱与暴力;我还没进校门,已听到了战鼓和进攻的号角。的确,生命中的旅程更像是行军,生命中的奋斗更像是战斗,累了,就要寻找避风港!
陶渊明也曾为官,能在昏暗的当时社会奋斗到县令当属不易,但他也知为官之难。“不为五斗米折腰”让他回归了自然,回到了生命中的“避风港”。的确,他累了,他也看透了,无依恋了,他需要精神的港湾去避世俗的奸邪之风与枪林弹雨。试想,如果不避,那他之后会不会锒铛入狱?还会不会有颂传千古的诗歌与美德?
时过境迁,不变的是沧海桑田。“今人不见古明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可见,人类是有些渺小,注定斗不过自然。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自然若此,社会也若此!试想:人是不可能去改变现状的,那何不退一步呢?何不寻找自己生命中的港湾?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杜甫身居茅屋,却仍想着用“广厦”去“大庇天下寒士”。子美啊子美,为何不寻找个地方去遮风避雨啊?你的“广厦”呢?为何还要追求奢望?为何还要同自己过不去?为何要迎刃而上?为何要做“出头鸟”?那不是勇敢与志气,那是以卵击石,那是自寻烦恼!
在这点上,也许要肯定李白。尽管两次出仕,也心存除恶惩奸之志,但终究看透了李氏王朝,看透了“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他也因之看到了天姥神仙,看到了青崖白鹿,看到了月宫嫦娥,看到了酒中“诗仙”,这些都是他的也是我的避风港和精神港湾。
我没有堂吉诃德那样的理想,也不会有拿着破矛破盾驰骋沙场的向往,更当然不会“会当水击三千里”迎流而上,不会学习屈原而投江,我只追寻自己生命中的避风港!
避风挡雨,趋利避害,以待时机,避风港后的风景更精彩。
——后记
进化论
文章紧扣话题,运用陶渊明、杜甫与李白的事例阐述生命中的避风港,表达作者的向往之情。开头有题记导入,结尾有后记呼应,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但文章引起了很大争议,有老师甚至打出25分的低分。主要原因是文章立意消极。作者虽然在题记和后记中表达了“避风是为等待时机,避风后的生命更精彩”的意思,但是文中事例只体现出“要寻求生命中的避风港,学会明哲保身”的思想。比如文章第五段否定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理想,认为这是“追求奢望”“做‘出头鸟’”“以卵击石”,应该“寻找个地方去遮风避雨”,这与我们赞扬杜甫忧国忧民的胸怀与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背道而驰。同时,文章第二段对社会现实的描述语言太尖刻,基调不高。
内容第一,形式第二,文章立意体现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时代精神相一致是评价高考作文的铁律,消极的立意以及尖刻的评论是高考作文最忌讳的。
另外,从话题看,“向往的地方”应是具有特定文化内涵或特殊情感关联的具体的场景。但文章没有描述避风港的具体的场景,对避风港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没有明确诠释,这也是失分的原因之一。
想请徐老师给你的文章打分,并为你量身打造“进化”方法吗?赶快发电子邮件至zxstdc @ 163.com或寄信至本刊编辑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