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 :体育师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h70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武术对英歌舞的技术体系及其文化内涵有着莫大的关联因素,以武术动作为英歌舞创编的主体技术动作符合英歌舞表演的主题内容要求,武术载负的侠文化丰富了英歌舞的文化艺术内涵,武术种类繁多的步型步法能为英歌舞的创编提供丰富的步型步法,武术的对练、技击方法为英歌舞对打,阵型变换提供强大的素材资源,借鉴全国各不同派系的拳种将使英歌舞表演形成各地区不同特色的英歌舞,为此以武术为英歌舞创编的主要动作资源将更有利于拓展英歌舞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武术;英歌舞;创编
  
  1 前言
  英歌舞始于明朝中期,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1],是汉族独具男子群体舞风采的3种民间舞蹈之一,流行粤东及闽南部分地区,尤为粤东大南山周边的“潮普惠”地区,即潮阳、普宁、惠来等地区更是盛行。它量以人物为主题,以《水浒传》中梁山泊英雄大破大名府,营救卢俊义故事为内容的群众性广场情景舞,是一种把武术、舞蹈、戏剧融为一体的民间体育。近年来出现一些借鉴地方南拳创编出的英歌舞表演动作,取得良好的表演效果,为英歌舞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创编思路。
  2 英歌舞表演的内容结构
  英歌舞当地简称“英歌”,其意即是英雄的歌舞,英歌舞又称“秧歌”“因歌”“鹰歌”。传统的“英歌舞”表演由前棚、中棚、后棚组成,称“全棚”。前棚部分为“唱英歌”,是全棚的主要部分,中棚部为拉弦唱曲,后棚部分可以是无所不包的表演,如小歌舞演唱、杂耍、武术等。由于全套英歌舞的表演较为复杂、大型,较难表演,现在大部分地区都取其简单易行的前棚“唱英歌”部分进行表演,删去“唱”的部分,形成“只枳不唱”的表演方式。英歌舞表演的人数可多可少,一般为偶数,如16、24,36(俗称三十六天罡)、72人(俗称七十二地煞)等,多者可达108人(扮成梁山一百零八好汉)。英歌舞的脸谱、装束与潮剧的相似,根据梁山泊人物的形象、性格而定,多着重于先攻入大名府的几个主角装扮,如李逵、杨志、鲁智深等,其他队员也画脸谱,着统一服饰不明确是哪个具体人物,有些地区的脸谱只绘成“武畔”“文畔”两种脸谱。英歌舞表演担负着“联络”任务的是“时迁”,不时的穿行于队伍中叫唤动作名称,保持表演队伍的整齐划一。表演队最前的领头队员俗称头槌、二槌,头槌为黑脸挂黑须的“李逵”或“秦明”,二槌为红脸挂红须的“关胜”或“杨志”,亦有领头是使双斧头的李逵和使双鞭的呼延灼。再往后是“鲁智深”、“武松”。有的地区英歌队表演时部分队员执手鼓,形成一半英歌槌一半鼓的表演阵型。英歌舞表演的阵形较多有“洗街”、“拜年”、“布田”、“过跨”、“坐莲”、“8字形”、“接龙骨”、“杀四门”、“双龙出海”等[2]。“银蛇脱壳”、“四路发兵”、“四龙夺珠”、“铁塔凌霄”、“金龙穿水”、“田螺圈”等。
  3 英歌舞技术研究现状
  3.1 英歌舞的技术研究现状
  目前研究英歌舞的专家大部分是文化系统及舞蹈专业的专家学者,体育系统及体育院校的学者参与较少,研究的角度大多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的较多,如英歌的文化背景、起源、表演形式、美学特征、社会价值功能的研究,有些研究涉及到英歌舞与中原文化、潮汕文化、水浒情结、群众文化、学校教育等的关系。而目前对英歌舞的技术动作的研究大多只是从欣赏的角度运用美学的理论对其表演的情景、阵型变换、动作节奏等进行描述分析。近年来少数的体育工作者从体育的角度研究了英歌舞,探讨英歌舞的体育属性、体育文化特征及其体育的价值功能。研究认为英歌舞大约集中了中国古代18般武艺的精髓,是强身健体、弘扬民族精神的最好的体育活动和形式之一,但并未进一步深入到武术如何影响英歌舞表演动作的创编。
  3.2 英歌舞的技术体系有待整合
  各地英歌舞表演的主题大体相同,但表演的内容结构、所采用的动作技术、阵型有些相同,有些又独具特色,以英歌舞的基本槌法为例,潮阳地区的使用横虎槌为主,潮州地区以纵虎槌击为主,惠来以活槌及半活槌为主,普宁地区以实槌及横虎槌为主,甲子地区以反卷腕花槌为主,有些地区又分别使用“三下槌、四下槌、五下槌、七下槌、八下槌、十下槌、十一下、十三下槌[1]”等组合动作的槌法。又如各地英歌队表演的阵型,许多队形阵法是一样的,只是名称不一样,例如眼镜框队形与八字队形是一样的,又如游街的阵型有单曲龙、双曲龙与单绳股、双绳股是一样的队形,为此急需对英歌舞的技术体系作进一步的整理,整合英歌舞的技术既有利于保持英歌舞的传统味道,又有利于新的英歌舞技术的创新。
  3.3 英歌舞创编的指导思想
  英歌舞的创编过程要与时俱进,须融入新的现代的体育艺术元素,借鉴其他舞蹈、戏剧、技巧、健美操和技击术等有利于英歌舞发展的元素。如英歌舞中持手蛇的“时迁”表演,可以借鉴舞狮动作中的上腿、钳腰及坐头动作,表现时迁高超“轻功”的功夫,展现时迁善于探路及偷窥的人物特征,提高英歌舞技法动作的体育艺术价值。创编的动作所体现的内容要注重体现英歌舞主题及内涵的表现,如对英歌舞动作进行合理的安排,运用不同的节拍、配乐把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有机地联缀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提高英歌舞的文化内涵及艺术观赏性。
  3.4 英歌舞创编的思路与方法
  英歌舞的发展在于其技术体系的整合,在于其表演套路动作、阵型、表演模式的革新。表演动作的创新除了整合各地英歌舞的技术之外,可以借鉴其他舞蹈表演的动作模式去创编,可以从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劳动中去寻找创编思路,亦可以从事物的拟态动作去考量英歌舞动作的创新。《水浒传》里的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亦可成为英歌舞表演队列阵型、人物创新的切入点,也可以借用《水浒传》里的故事情节去挖掘英歌舞表演内容的创新。当今英歌舞表演的模式是由一帮老艺人通过他们自己对英歌舞的记忆和理解,借鉴戏剧及地方南拳进行创编整理出来,武术与英歌舞有着莫大的内在关联因素,在英歌舞的创新上,重视发挥武术的作用是英歌舞创新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4 武术对英歌舞表演创编的影响
  4.1 符合英歌舞表演的主题内容
  英歌舞以表演人物为主题,是以《水浒传》中梁山泊英雄大破大名府,营救卢俊义故事为内容的广场情绪舞。在整部《水浒传》中武术是展现梁山众英雄好汉形象,豪爽个性的重要载体,亦是该部小说为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英歌舞的创编中融入武术的动作能将观众更好地带到其所要表达内容的意境中去,更好地表现英歌舞的主题内涵。
  4.2 武术载负侠文化[3]
  千百年来无数人对侠的非凡人格、刚烈气质、高尚情操抱有无比的热情和崇敬,历代的文人不仅尚武任侠,而且用文学表现对侠的敬仰、对侠行的歌颂,对侠社会作用的评估,由此形成了以侠客义士为主角,以歌颂侠义精神为主旨的侠文化。侠文化是作为中国本土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在维护社会公正的作用方面一定程度上就是正义的化身,是对社会中不公正、不公平现象的一种补偿和对抗物。《水浒传》描述宋代封建社会朝政腐败,各地民众揭竿而起,打着替天行道的口号齐聚梁山,宣扬正义的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小说歌颂梁山众英雄高超武艺、侠肝义胆、铁骨豪情。英歌舞在创编的过程中融入武术的动作,易于勾起人们的侠义情节,对倡导社会公平、宣扬正义推进社会和谐具有一定的意义。
  4.3 武术为英歌舞提供丰富的步型步法
  步型是指步的式样和类型,武术的步型有马、弓、虚、仆、歇基本步型,还有坐盘、丁步、摆步、戳脚步、横裆步、单蝶步、跪步、坐莲步、骑龙步……等几十种步型。步法是指脚步移动变换的方法,武术步法有阴阳步(或称两仪步)、三角步(或称三才步)、四门步、五行步(或称梅花步)、七星步(或称天罡步)、八卦步、九宫步、十面埋伏步等步型。英歌舞在创编的过程可大胆地借鉴武术的步型步法,结合不同的手法、技法、槌法创编出千变万化的动作和技法,形成不同风格特点的英歌舞套路。
  4.4 武术为英歌舞提供丰富的对打素材
  英歌舞表演中最引人入胜的一部分就是对打部分,统一的动作、统一的步调、统一的身形身法、统一的槌音、节奏将英歌舞表演的气氛推向高潮,看得观众如痴如醉。武术的对练众多,一般分为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几大类,这些对练都能为英歌舞的对打部分提供丰富的素材,特别是器械对练方面更是丰富多样扣人心弦,有对刺剑、单刀对枪或对双枪、有双刀对练等等各式各样的对练,英歌舞若借鉴这些对练动作定能为其表演锦上添花。
  4.5 种类繁多的拳种促进不同特色英歌舞的形成
  中国的武术种类繁多派系纷呈,各地区有各地不同风格的拳种。在广东粤东地区流传的是当地的地方南拳,当地的英歌舞就汲取了当地的拳种创编出极富艺术价值的英歌舞,如潮阳的西岐英歌队从南拳散手选择大战马、大铁夹、弓步等步法,创造通天滚手、玉人照镜、秦琼背锏、燕子翻身、魁星踢斗、雄狮开口等动作,创编出新的单打、对打、三人打、四人打的动作[6]。各地武术种类的繁多,为英歌舞的创编与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易发展出不同风格的英歌舞,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5 小结
  武术与英歌舞有着莫大的内在关联因素,对英歌舞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武术载负的侠文化丰富了英歌舞的文化艺术内涵,以武术动作为英歌舞创编的主体技术动作符合英歌舞表演的主题内容要求,武术种类繁多的步型步法能为英歌舞的创编提供丰富的步型步法,武术的对练、技击方法为英歌舞对打,阵型变换提供强大的素材资源,全国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拳种融入到英歌舞能形成不同风格特点的英歌舞,形成各地区不同特色的英歌舞,推进英歌舞的发展。在今天建设体育大国,建设体育强国,全民健身,提高整个民族的体质,加强文明建设,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应该得到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大力借鉴武术将为英歌舞的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隗芾,际云.朝阳英歌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8.
  [2]普宁民间艺术:英歌舞www.guangzhou.gov.cn2010年1月11日10:41:42来源:广东文化网.
  [3]方港,陈耀佳,麦启文.武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07:53-55.
  [4]中国武术基本步型步法基础学习http://www.hn8868.com/Html/slws/20100628072107340_3.html.
  [5]蚁哲芸.论英歌舞起源、表演形式、价值及其特性[J].体育科学研究,2008,12,53-55.
  [6]王汉武.英歌与潮汕文化[N].汕头日报,2008-09-22.
  [7]方港,郑旭东,邱心贤,林文弢.广东民间体育“英歌”走进学校课堂对策研究[J].体育师友,2010,4(2):58-59.
  [8]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9:550-553.
  [9]郑钟麟等.潮阳英歌舞[M].汕头:广东省潮阳县文化局、文化馆编印,1992,5.
  [10]由广东省潮阳县、文化局、文化馆编印的《潮阳英歌舞》,1992年5月.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
  (广东省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春晖起,意阑珊,万里江山陷新冠;鹏北海,凤朝阳,艰难险阻不可挡。寒风凛冽,无星无月,团圆不成,久别不见,待到冰河解冻,春归大雁回。  钟声起,肺炎肆虐,病魔亟亟。于江城回望,武汉封城,警戒拉起,疫情蔓延;于神州立足,人心乱动,唯恐生而栖栖,存之惶惶。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众聚于武汉,同守家园。多难以固邦国,此志必凌青云。  鼓声已起,号角吹响,战场布阵,将军战乎志。老骥伏枥,二次请缨,披甲亲征,国
7月3日,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和青岛鑫三利冷箱技术有限公司举行共建“实习基地”和“科研基地”揭牌仪式。通过这一举措,校企双方将实现教学、实习、实训、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等共同承担,把大学生课堂搬进企业。
入选理由 跳出常规的“经济”线索,拓展研究视域,更系统化地看待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体系,从均衡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要素等微观角度进行深度剖析,从羁绊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一桎梏着手进行改革,为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提出良策。  主要观点 作者认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区域失衡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体制、机制发展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应解决其体制、机制问题。基于区域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互动机理
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基本要求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和学习者职业发展的基本功能。  职业教育科研成果是指职教科研人员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研究过程所取得的,具有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职教科研成果应具有创造性、先进性,符合职业教育科学规律,并得到社会的公认。职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是职教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体现其研究效果和社会价值的一个
南京某知名高校民办二级学院的40多名大学生成了“校园贷”的受害者,涉及金额100多万元。一冯姓学生通过与同学签订“代办协议”的方式,利用同学的身份信息到各大“校园贷”平台办理贷款。冯同学在协议中承诺,支付一定酬劳,并且在代办结束、收到款项一个月内帮助贷款人清账,否则承担损失并赔偿。但之后冯同学失踪,网络贷款无法按期偿还,且平台利息逐月递增。受害的学生家长已向警方报案。  解读: 金钱往往让欲望恶性
摘 要 自2014年上海市开始实施职业教育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以来,首批试点学生已于2017年秋季进入本科院校学习。总结与反思这批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培养方式特点及综合素质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试点培养模式。基于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下学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对比分析中本贯通班的课程设置和学生成绩。发现其课程重视德育、注重专业基础知识拓展,并能根据不同教学对象调整
(一)及时调整新能源汽车发展思路  国家应根据世界当前产业与科技发展呈现的新趋势和新动向,结合总结我国多年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实践经验与教训,重新思考并梳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思路,及时调整重点发展方向和具体路线,以使国家和业界的努力更符合客观实际。新能源汽车无论在国际还是在我国,皆是一项崭新的事业,谁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不断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最
楔 子  任务进行得很顺利。  一家七口,已经有六个倒在血泊里了。雷雨在窗外倾泻,血在地板上流淌,逐渐淹没了它的脚。每迈一步,都留下一个血脚印。  它没有任何不适,血嘛,不就是混着各种杂质的黏稠液体吗?对它来说,血液与石油没有多大区别。它关心的是,这家人里的最后一个,藏在哪里?  它把声波接收器调到最大功率,仔细辨别着空气中的每一丝震颤。惊雷炸响,暴雨冲刷,树木摇摆,蚯蚓拱地,钟表滴答——在无数声
3月16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12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2011年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研究部署了2012年的工作。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鲁昕出席北京主会场会议并讲话。她强调,要适应需求,改革创新,努力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2011年:开局精彩  2011年是实施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摘 要 在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发展科技创新、促进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大背景下,从就业能力、科研能力、培训能力三个方面评价区域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基于2019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的“服务贡献表”数据,应用熵权TOPSIS法对15个副省级城市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绩效进行测算。通过横向对比和经验借鉴,区域高职院校应着眼于地方产业发展方向,立足产业办专业;集中优势资源实现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