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是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高校体育
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一任务的完成,单纯地依靠提高教学质量远远不够,还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来创造优美、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体育教育无论是教学、训练,还是游戏与运动竞赛都是学生参与的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群体活动,在其过程中,学生即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义务,又要自觉遵守特定的规则,即要相互支持、合作配合,又要竞争对抗、以求取胜。这种社会性的群体活动的环境与气氛有利于锻炼、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个性心理和现代社会意识。
一、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只有在宽松课堂环境中,师生间、同学间协作,才能激发自身的心理潜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同时体验到对他人的接受、包容、信任和认同的积极情感,从而真正领略和体验体育的全部乐趣,达到身心健康。体育运动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二、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作用
体育教学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动听的语调感染学生。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形成动作的正确概念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讲解时,除了讲动作要领外,还可介绍所学动作的健身、健美作用,对于培养各种心理素质(如勇敢、果断、不怕因难等)的作用以及审美价值。教师的讲解要用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有时可穿插些幽默的语言,语调要亲切、动听,注意抑扬顿挫,注意节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校体育教育对健康人格的培养
在体育教育中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体育课程社会化充分体现了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体育课程作为实践方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体育课程内容在广泛性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在满足学生的需要、兴趣和需求中贯穿体育与健康教育。首先,体育教学具有互动特点,学生在相互配合、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相互友爱中,感到自身地存在和价值,也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显现出来,体验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其次,集体性项目的运动需要参与者的合作,能充分体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将自己的荣誉和成绩与集体的荣誉和成绩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体育文化具有超生理和超个人的文化性,个人只有在他人的互动中才能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在教学中,通过人与人彼此的和谐、协作会转化为人的自觉的行动。一方面,通过自我内在地协同,充分挖掘人体的最大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运动技术、技能和战术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这就要求与当前的运动需要相吻合,不仅生理各系统相互配合,而且心理也调到应有的状态,表现出相应的意志。另一方面,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相互协同,体现出个人的观念与价值,发挥其个人才能应有的自主性,当这些观念形成某种共识而被社会认可时便会产生社会的体育价值,体育价值观取向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在倾向,既涉及文化观念的属性层面,又涵盖行动主体的价值选择与行为。另外,各种大赛取得的成绩,也将影响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因此,这些体育运动的文化现象很明显得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价值的选择。
四、高校体育教育对健康人格的作用
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内容,体育是针对人体运动这个复杂的系统,体格发展同动作的学习是密切联系的,动作技巧的中枢机制同思维智力机制在神经网络层次上是密切联系着的。具有丰厚、复杂、又极为个体化的特点,其发育、发展既具有层次、程序性又具有整体性。因此,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必须以体育教育的本质特征为基础,即体育教育在于教育的整体性。其次,高校各类课程是以学科的内容为基础而进行针对性选择而组织起来的,把各个学科的知识按照内在地逻辑安排成教材,并且按照一定的分类形式出现,具有门类知识的中心特征。而高校体育虽与学校的其他学科同为教育的学科内容,但体育的知识内容绝不同于其他学科以认知性知识为主体的特点。它包括:精神性、价值性、情绪性、超越性、人际性、素养性等课程内容,相比于认知性的其他学科,体育则是生活教育的典型方式,因此,必须以体育教育的学科特征为基础对大学生实施健康人格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的工作:
第一,体育教师应自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并自觉地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大学体育教育的实践中,在学科实践中形成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自觉意识。
第二,自觉培养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在进行人格的自我塑造,只有个体的自我塑造能力提高了,健康的人格才能形成.
第三,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防止把学科教育与人格培养对立起来,正确的态度是摆正学科知识与健康人格培养的关系,把健康人格的形成融于学科知识之中,建立起一套科学而健康的教育机制,在发展中进一步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总之,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不是哪一类课程所决定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紧紧把握住体育教育的本质特点和体育教育的学科特点,发挥体育教育的优势,利用体育教育的条件,为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而努力。
结论: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体育教育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向学生传播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及积极生活方式引导的教育过程,使其适应社会要求。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高校体育
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一任务的完成,单纯地依靠提高教学质量远远不够,还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来创造优美、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体育教育无论是教学、训练,还是游戏与运动竞赛都是学生参与的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群体活动,在其过程中,学生即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义务,又要自觉遵守特定的规则,即要相互支持、合作配合,又要竞争对抗、以求取胜。这种社会性的群体活动的环境与气氛有利于锻炼、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个性心理和现代社会意识。
一、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只有在宽松课堂环境中,师生间、同学间协作,才能激发自身的心理潜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同时体验到对他人的接受、包容、信任和认同的积极情感,从而真正领略和体验体育的全部乐趣,达到身心健康。体育运动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二、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作用
体育教学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动听的语调感染学生。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形成动作的正确概念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讲解时,除了讲动作要领外,还可介绍所学动作的健身、健美作用,对于培养各种心理素质(如勇敢、果断、不怕因难等)的作用以及审美价值。教师的讲解要用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有时可穿插些幽默的语言,语调要亲切、动听,注意抑扬顿挫,注意节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校体育教育对健康人格的培养
在体育教育中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体育课程社会化充分体现了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体育课程作为实践方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体育课程内容在广泛性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在满足学生的需要、兴趣和需求中贯穿体育与健康教育。首先,体育教学具有互动特点,学生在相互配合、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相互友爱中,感到自身地存在和价值,也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显现出来,体验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其次,集体性项目的运动需要参与者的合作,能充分体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将自己的荣誉和成绩与集体的荣誉和成绩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体育文化具有超生理和超个人的文化性,个人只有在他人的互动中才能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在教学中,通过人与人彼此的和谐、协作会转化为人的自觉的行动。一方面,通过自我内在地协同,充分挖掘人体的最大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运动技术、技能和战术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这就要求与当前的运动需要相吻合,不仅生理各系统相互配合,而且心理也调到应有的状态,表现出相应的意志。另一方面,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相互协同,体现出个人的观念与价值,发挥其个人才能应有的自主性,当这些观念形成某种共识而被社会认可时便会产生社会的体育价值,体育价值观取向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在倾向,既涉及文化观念的属性层面,又涵盖行动主体的价值选择与行为。另外,各种大赛取得的成绩,也将影响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因此,这些体育运动的文化现象很明显得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价值的选择。
四、高校体育教育对健康人格的作用
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内容,体育是针对人体运动这个复杂的系统,体格发展同动作的学习是密切联系的,动作技巧的中枢机制同思维智力机制在神经网络层次上是密切联系着的。具有丰厚、复杂、又极为个体化的特点,其发育、发展既具有层次、程序性又具有整体性。因此,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必须以体育教育的本质特征为基础,即体育教育在于教育的整体性。其次,高校各类课程是以学科的内容为基础而进行针对性选择而组织起来的,把各个学科的知识按照内在地逻辑安排成教材,并且按照一定的分类形式出现,具有门类知识的中心特征。而高校体育虽与学校的其他学科同为教育的学科内容,但体育的知识内容绝不同于其他学科以认知性知识为主体的特点。它包括:精神性、价值性、情绪性、超越性、人际性、素养性等课程内容,相比于认知性的其他学科,体育则是生活教育的典型方式,因此,必须以体育教育的学科特征为基础对大学生实施健康人格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的工作:
第一,体育教师应自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并自觉地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大学体育教育的实践中,在学科实践中形成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自觉意识。
第二,自觉培养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在进行人格的自我塑造,只有个体的自我塑造能力提高了,健康的人格才能形成.
第三,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防止把学科教育与人格培养对立起来,正确的态度是摆正学科知识与健康人格培养的关系,把健康人格的形成融于学科知识之中,建立起一套科学而健康的教育机制,在发展中进一步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总之,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不是哪一类课程所决定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紧紧把握住体育教育的本质特点和体育教育的学科特点,发挥体育教育的优势,利用体育教育的条件,为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而努力。
结论: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体育教育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向学生传播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及积极生活方式引导的教育过程,使其适应社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