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东盟关系以1991年为分水岭,历经了由远及近,紧密合作的过程。从建立全面对话框架,确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到2003年确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东盟双边合作取得了巨大成果,正迈入全新的“钻石十年”。
第12届东博会期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采访中刘振民回顾了中国—东盟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展望了未来双方合作的前景,并表示无论国际环境如何风云变幻,睦邻友好、和平发展始终是中国—东盟关系的主旋律,拓展双方在海洋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将有利于双边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携手同行,前景可期
:2016年将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伙伴25周年,您如何评价25年来中国—东盟的双边关系,又如何看待中国—东盟关系未来的发展?
刘振民:当前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关系取得快速发展,政治互信达到了新的高度,经贸合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
我们可以通过几组数据来看:2014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4800亿美元,中国连续6年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2014年人员往来已达1800万人次,双向投资额达1300亿美元。
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虽然都是发展中国家,但经济互补性非常强,中国本身是一个13亿人的大市场,东盟也拥有6亿人口,双方的人民都拥有相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发展强大起来。随着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的推进,东盟共同体的建立,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未来仍将不断发展壮大。
和平发展,共谋海洋合作
:向海而兴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识,2015年是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第12届东博会也将海洋合作作为主题,您认为中国—东盟加强海洋合作有何积极意义?需要重视哪些问题?
刘振民:目前国际贸易中,很大一部分货物是通过海运运输的,重视海运将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而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都临海,海洋资源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经济将给国家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因此,加强海洋合作对于中国—东盟的双边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2011年,中国政府就出资设立了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通过基金支持,推动了中国—东盟在海上搜救、海岸调查、海洋渔业等领域的合作。而在2015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中,“海洋合作”成为双方的合作热词。
“海洋合作”主题的设立,是希望鼓励大家通过双方受益的海洋合作进一步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核心问题。因为大家都认识到,邻居是搬不走的,不管面临什么样的问题,都需要正面的积极应对,务实的海洋合作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共赢。
中国政府对于推动中国—东盟的海洋合作既有决心也有信心,因为我们相信发展和和平始终是一对孪生姐妹。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既是当前世界的潮流,也是东南亚地区关注的焦点。中国将坚决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并与东盟国家一道加强各层面沟通,增进政治互信,进而深化双方在海洋及其他领域的合作。
产能合作,广西大有可为
: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省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自2004年以来,中国—东盟博览会也永久落户广西南宁。您认为,在中国—东盟的合作中广西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呢?
刘振民:首先,我代表中国外交部感谢广西人民一直以来对中国—东盟合作的支持,也希望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能继续得到广西人民热心、积极的支持。
中国广西陆地毗连东盟,海上连接北部湾。近年来,中国广西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充分把握中国与东盟深化合作的历史机遇,既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带了个好头,又给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从南宁、北部湾沿海城市可以看到,在过去十几年中,广西在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充分说明,广西在服务中国国家周边外交、服务中国与东盟合作的进程中,自身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政府赋予了广西明确的定位,全力支持广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2014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的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也设在了广西,将北部湾港与东盟国家港口的网络建立起来,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经贸往来建起一条便捷的通道,也为中国西南地区开放发展开辟了一个新通道,将为中国产品“走出去”提供便利,也为需要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货物、人员提供了快速通道,这也必然会给广西带来新的巨大经济效益。
从目前来看,广西要加快发展,既需要引进外部先进产业,同时也迫切需要“走出去”。下一步,在中国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希望广西更加积极踊跃地“走出去”,与东盟国家建立更多的合作园区,创建更多开放平台。而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能结构转移的过程中,广西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可以利用已有的东博会平台,搭建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的桥梁,让中国—东盟,甚至是区域外的国家、企业能够借东博会召开的机遇,济济一堂,沟通交流,对接彼此产能需求,设计互利共赢的合作形式,这些都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有益尝试。广西作为承接地、转接口也将极大地受益于中国—东盟的产能合作。
第12届东博会期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采访中刘振民回顾了中国—东盟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展望了未来双方合作的前景,并表示无论国际环境如何风云变幻,睦邻友好、和平发展始终是中国—东盟关系的主旋律,拓展双方在海洋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将有利于双边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携手同行,前景可期
:2016年将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伙伴25周年,您如何评价25年来中国—东盟的双边关系,又如何看待中国—东盟关系未来的发展?
刘振民:当前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关系取得快速发展,政治互信达到了新的高度,经贸合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
我们可以通过几组数据来看:2014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4800亿美元,中国连续6年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2014年人员往来已达1800万人次,双向投资额达1300亿美元。
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虽然都是发展中国家,但经济互补性非常强,中国本身是一个13亿人的大市场,东盟也拥有6亿人口,双方的人民都拥有相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发展强大起来。随着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的推进,东盟共同体的建立,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未来仍将不断发展壮大。
和平发展,共谋海洋合作
:向海而兴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识,2015年是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第12届东博会也将海洋合作作为主题,您认为中国—东盟加强海洋合作有何积极意义?需要重视哪些问题?
刘振民:目前国际贸易中,很大一部分货物是通过海运运输的,重视海运将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而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都临海,海洋资源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经济将给国家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因此,加强海洋合作对于中国—东盟的双边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2011年,中国政府就出资设立了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通过基金支持,推动了中国—东盟在海上搜救、海岸调查、海洋渔业等领域的合作。而在2015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中,“海洋合作”成为双方的合作热词。
“海洋合作”主题的设立,是希望鼓励大家通过双方受益的海洋合作进一步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核心问题。因为大家都认识到,邻居是搬不走的,不管面临什么样的问题,都需要正面的积极应对,务实的海洋合作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共赢。
中国政府对于推动中国—东盟的海洋合作既有决心也有信心,因为我们相信发展和和平始终是一对孪生姐妹。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既是当前世界的潮流,也是东南亚地区关注的焦点。中国将坚决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并与东盟国家一道加强各层面沟通,增进政治互信,进而深化双方在海洋及其他领域的合作。
产能合作,广西大有可为
: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省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自2004年以来,中国—东盟博览会也永久落户广西南宁。您认为,在中国—东盟的合作中广西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呢?
刘振民:首先,我代表中国外交部感谢广西人民一直以来对中国—东盟合作的支持,也希望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能继续得到广西人民热心、积极的支持。
中国广西陆地毗连东盟,海上连接北部湾。近年来,中国广西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充分把握中国与东盟深化合作的历史机遇,既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带了个好头,又给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从南宁、北部湾沿海城市可以看到,在过去十几年中,广西在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充分说明,广西在服务中国国家周边外交、服务中国与东盟合作的进程中,自身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政府赋予了广西明确的定位,全力支持广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2014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的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也设在了广西,将北部湾港与东盟国家港口的网络建立起来,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经贸往来建起一条便捷的通道,也为中国西南地区开放发展开辟了一个新通道,将为中国产品“走出去”提供便利,也为需要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货物、人员提供了快速通道,这也必然会给广西带来新的巨大经济效益。
从目前来看,广西要加快发展,既需要引进外部先进产业,同时也迫切需要“走出去”。下一步,在中国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希望广西更加积极踊跃地“走出去”,与东盟国家建立更多的合作园区,创建更多开放平台。而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能结构转移的过程中,广西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可以利用已有的东博会平台,搭建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的桥梁,让中国—东盟,甚至是区域外的国家、企业能够借东博会召开的机遇,济济一堂,沟通交流,对接彼此产能需求,设计互利共赢的合作形式,这些都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有益尝试。广西作为承接地、转接口也将极大地受益于中国—东盟的产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