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佛是一夜之间,房地产市场“拐”了。
绝大多数人兴奋不已,等待着有朝一日可以买上价廉安心的房子。也有一些人拣择故纸,为房地产业还会东山再起,最少也是“快牛变慢牛”寻找理论依据。但事实情况是,房地产业真的“拐了”。
其实,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差不多,其市场依据往往就是消费者的心理依据,“买涨不买跌”是这类市场中可以把握的一条基本规律。二手房市场全面的萎缩,为未来房地产投资交易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大多数以投资为主要目的的消费者必然持币观望,不再跟进。而目前能够支撑房地产市场“止跌”的有购房需求的消费者,将会被“两限房”和“限价房”挖掉一部分的墙脚。任志强认为“如果项目降价没卖出去,可能说市场出现降温;但万科降价的结果是房子卖光了”,以此证明房地产业拐点尚未到来,那么要想支持他的论点,就必须详求那些“买光”万科房子的消费者最根本的消费动力是什么,自用还是投资?前者可以证明任志强的理论准确,后者则说明这只是房地产业暴跌前的“回光返照”。
事实上,真正能够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走向的还是政策。
最初房地产业的发展,是源于政策的开放,经过数次反复,房地产业终于走向市场经济的轨道,而且是一条不可逆转的轨道。就像中国历次行业开放一样,都要经历剪刀差、涨价潮、囤积潮之后,才能正常地迈入完全市场经济的轨道。生于70年代的人可能都还记得粮食价格逐步开放的过程,从最初的凭证供应,到议价供应引发商家囤积居奇,再到90年代初期几近通货膨胀,其基本轨迹不是与房地产业大致相似么?唯一不同的是,政府在房地产市场的开放更彻底,信心更充足,经验更丰富,过程也更迅速。如今,政府已经开始利用金融调控的杠杆,给房地产市场来个釜底抽薪,控制房地产行业的过快增长,达到“让老百姓买得起房”的目的。
因此,王石是聪明的,他敏锐地嗅到房地产市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任志强是狡猾的,他拼命努力将这次“回光返照”拖得再长久一点;政府是明智的,它不再谋求通过行政手段来解决市场问题;但消费者也不是愚蠢的,他们在长达30年的市场经济中已经被磨练得聪明,熟悉了“买涨杀跌”的技巧。
房地产市场是拐了,而且拐得很干脆,很直接。虽说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但也绝对是大势所趋,没有怀疑的理由。
而关键的问题是,房地产业后,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不得不承认,近年来,中国经济的主要发展动力来源于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为中同GDP的增长贡献了巨大的价值。但是,面对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压力,房地产市场萎缩,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支撑2008年,乃至2009年以后中国GDP增长的原动力将从何而来?
我个人认为,节能减排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节能减排如何成为经济增长点?
事实上,中国社会对于节能减排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特别是大多数人将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混为一谈。的确,节能减排是达到绿色环保目标的必由之路之一,但绿色环保却绝不是节能减排的唯一目的。节能减排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在于:节能减排将直接促成国民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引发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热潮,从而为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我们可以从数据上看到这样一些真实情况。
目前,网上流行“单位GDP能耗”这一名词,随便在百度、谷歌搜索—下都可以调出几万、几十万的相关网页。单位GDP能耗的概念,是指产生每1万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成本。我国一般按照标准煤作为测算单位。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我国2005年单位GDP能耗为1.22吨标准煤,按照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届时单位GDP标准煤消耗要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Fo目前每吨标准煤的价格为1200元左右,单位GDP能耗约占GDP的12%。据2003年数据统计,我国单位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比美国高2.3倍,比欧盟高4.5倍,比日本高8倍,比印度还高0.3倍。我们且不奢望中国GDP能耗降低到美国的水平,仅仅是降低零点一个百分点,对于中国庞大的GDP,总量来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6619亿元),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这个数字所代表的,就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期望增容量。
无疑,这个市场是巨大的,这个“经济发动机”的马力也足够强劲。
中国自改革开放启动市场经济这台机车至今,不过30年的时间。这30年间,中国基本上走过r粗放式经营的泥沼,过去那种“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的时代已经过去,开始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经济的发展远远没有西方经济发展成熟,特别是在工业生产成本上,还有很大的差距。西方经济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不断降低成本,特别是能耗成本,通过近百年的努力才达到今天的规模,因此,西方国家的环保问题,更多地将体现在对现有技术再投入,甚至是不计成本地采用绿色可替代能源。而中国,在市场竞争和环保的双重压力下,就必须更快速、更有效地采取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手段,来参与国际竞争。
降低能耗就是降低成本,对一个国家如此,对一个企业更是如此。在中国市场环境与国际市场环境趋同、技术手段趋同、人力成本趋同的条件下,哪个企业的生产成本更低,哪个企业无疑就占据了最大的优势。而能源消耗,恰恰是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和改造可以直接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不能把握这个政策趋势与市场趋势,他就不足以成为一个有发展眼光的企业家。
当年,私营经济的发展铸就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光彩事业”,也许今后的20年,节能减排将再次铸就改变中国命运的“蓝天事业”。
绝大多数人兴奋不已,等待着有朝一日可以买上价廉安心的房子。也有一些人拣择故纸,为房地产业还会东山再起,最少也是“快牛变慢牛”寻找理论依据。但事实情况是,房地产业真的“拐了”。
其实,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差不多,其市场依据往往就是消费者的心理依据,“买涨不买跌”是这类市场中可以把握的一条基本规律。二手房市场全面的萎缩,为未来房地产投资交易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大多数以投资为主要目的的消费者必然持币观望,不再跟进。而目前能够支撑房地产市场“止跌”的有购房需求的消费者,将会被“两限房”和“限价房”挖掉一部分的墙脚。任志强认为“如果项目降价没卖出去,可能说市场出现降温;但万科降价的结果是房子卖光了”,以此证明房地产业拐点尚未到来,那么要想支持他的论点,就必须详求那些“买光”万科房子的消费者最根本的消费动力是什么,自用还是投资?前者可以证明任志强的理论准确,后者则说明这只是房地产业暴跌前的“回光返照”。
事实上,真正能够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走向的还是政策。
最初房地产业的发展,是源于政策的开放,经过数次反复,房地产业终于走向市场经济的轨道,而且是一条不可逆转的轨道。就像中国历次行业开放一样,都要经历剪刀差、涨价潮、囤积潮之后,才能正常地迈入完全市场经济的轨道。生于70年代的人可能都还记得粮食价格逐步开放的过程,从最初的凭证供应,到议价供应引发商家囤积居奇,再到90年代初期几近通货膨胀,其基本轨迹不是与房地产业大致相似么?唯一不同的是,政府在房地产市场的开放更彻底,信心更充足,经验更丰富,过程也更迅速。如今,政府已经开始利用金融调控的杠杆,给房地产市场来个釜底抽薪,控制房地产行业的过快增长,达到“让老百姓买得起房”的目的。
因此,王石是聪明的,他敏锐地嗅到房地产市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任志强是狡猾的,他拼命努力将这次“回光返照”拖得再长久一点;政府是明智的,它不再谋求通过行政手段来解决市场问题;但消费者也不是愚蠢的,他们在长达30年的市场经济中已经被磨练得聪明,熟悉了“买涨杀跌”的技巧。
房地产市场是拐了,而且拐得很干脆,很直接。虽说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但也绝对是大势所趋,没有怀疑的理由。
而关键的问题是,房地产业后,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不得不承认,近年来,中国经济的主要发展动力来源于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为中同GDP的增长贡献了巨大的价值。但是,面对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压力,房地产市场萎缩,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支撑2008年,乃至2009年以后中国GDP增长的原动力将从何而来?
我个人认为,节能减排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节能减排如何成为经济增长点?
事实上,中国社会对于节能减排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特别是大多数人将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混为一谈。的确,节能减排是达到绿色环保目标的必由之路之一,但绿色环保却绝不是节能减排的唯一目的。节能减排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在于:节能减排将直接促成国民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引发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热潮,从而为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我们可以从数据上看到这样一些真实情况。
目前,网上流行“单位GDP能耗”这一名词,随便在百度、谷歌搜索—下都可以调出几万、几十万的相关网页。单位GDP能耗的概念,是指产生每1万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成本。我国一般按照标准煤作为测算单位。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我国2005年单位GDP能耗为1.22吨标准煤,按照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届时单位GDP标准煤消耗要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Fo目前每吨标准煤的价格为1200元左右,单位GDP能耗约占GDP的12%。据2003年数据统计,我国单位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比美国高2.3倍,比欧盟高4.5倍,比日本高8倍,比印度还高0.3倍。我们且不奢望中国GDP能耗降低到美国的水平,仅仅是降低零点一个百分点,对于中国庞大的GDP,总量来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6619亿元),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这个数字所代表的,就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期望增容量。
无疑,这个市场是巨大的,这个“经济发动机”的马力也足够强劲。
中国自改革开放启动市场经济这台机车至今,不过30年的时间。这30年间,中国基本上走过r粗放式经营的泥沼,过去那种“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的时代已经过去,开始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经济的发展远远没有西方经济发展成熟,特别是在工业生产成本上,还有很大的差距。西方经济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不断降低成本,特别是能耗成本,通过近百年的努力才达到今天的规模,因此,西方国家的环保问题,更多地将体现在对现有技术再投入,甚至是不计成本地采用绿色可替代能源。而中国,在市场竞争和环保的双重压力下,就必须更快速、更有效地采取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手段,来参与国际竞争。
降低能耗就是降低成本,对一个国家如此,对一个企业更是如此。在中国市场环境与国际市场环境趋同、技术手段趋同、人力成本趋同的条件下,哪个企业的生产成本更低,哪个企业无疑就占据了最大的优势。而能源消耗,恰恰是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和改造可以直接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不能把握这个政策趋势与市场趋势,他就不足以成为一个有发展眼光的企业家。
当年,私营经济的发展铸就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光彩事业”,也许今后的20年,节能减排将再次铸就改变中国命运的“蓝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