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以审美为根基,并且最终以审美为归宿;审美既是文学价值取向的内在规定,又是文学价值得以实现的桥梁中介,而且审美本身就是文学最需要实现的价值。因此文学最需要有审美素养的读者,文学也最能培养和塑造具备审美素养的读者;文学与读者的共鸣便是审美的共鸣,文学对读者的熏陶是审美的熏陶;文学应该塑造审美的读者,文学离不开审美的读者。
但就在当下的多元传媒时代,在娱乐化的影视、网络等强势传媒的强力作用下,文学的审美价值变得日渐暗淡,文学的娱乐价值变得坚挺无比,审美的读者慢慢被娱乐的读者所取代。
读者再也不想去进行有距离的深度审美,再也不想面对文学作品进行虚静观照和仔细品茗,再也不想在字里行间苦苦搜寻审美的诗情画意,他们甚至认为像以前那样逐字阅读是浪费光阴,是自讨苦吃。一切变得匆匆,漫游和浏览已成为流行的阅读方式。依偎在沙发中按动遥控器频频转换电视频道,对那些做作平庸的节目百无聊赖地轮番打开,在几十个电视台中来往穿梭。就这样,现代读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电视漫游中匆匆老去。而网络浏览似乎让现代读者找到了一种更自由的阅读方式,几十个电视频道一下变成了成千上万的网页,被动的收看一下变成互动的浏览,单一的视频一下变成了多媒体的超文本。快速浏览,走马观花,打开,关闭,再打开,又关闭,纷繁网页匆匆转换,万千世界在鼠标的点击中尽收眼底。在电视和网络面前,经常抱怨“时间紧”和“生活节奏快”的现代读者感觉时间好像消失了,几个小时甚至半天过去都浑然不觉。一切阅读都沾染上浓浓的娱乐气息,读书和读文正被读图和读屏所取代。读美女图片,读搞笑图片,读偷窥偷拍的图片,读走光漏点的图片;读世界各地的风景,读大千世界的风情;读历史遗留的照片,读曾经加密现在解密的照片;读FLASH动画,读卡通漫画。网络的五光十色把读者刺激得心花怒放,网络的光怪陆离让读者眼界大开,网络图片的肉体泛滥甚至刺激得读者躁动不安。读娱乐要闻,读花边新闻,读明星绯闻,读骇人怪事,读身边消息;读姚明进了几个球,读刘德华的新欢旧爱;读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读各种联欢晚会;读肥皂剧,读电影频道;读情人速配,读超级女声……屏幕上可资娱乐的内容应有尽有,在屏幕前沉溺于娱乐大餐的读者数不胜数。
娱乐的传媒把曾经喜欢审美的读者纷纷转化为沉溺于娱乐的读者,传统文学的读者群在急剧萎缩。而传统文学在“万物皆着娱乐之色彩”的娱乐时代,在娱乐传媒的霸权统治中,也被娱乐化。这又使某些传统文学的坚定读者们也跟着被娱乐化。文学界正劲吹着“戏说”和“大话”风潮,经典作品纷纷被“水煮”和“歪说”,文学画廊中的经典人物形象纷纷改变了他们的典型性格,曾经无比庄严的文学圣殿披上了娱乐的霓虹。保尔·柯察金被描画成圣斗士,白雪公主“爱穿着高叉泳衣去打猎”;卖火柴的小女孩成了时髦的促销女郎;少年闰土变为“古惑仔”;贾宝玉竟然对贾政的丫环说,“你别跟着我,我要去上网”;司马光砸缸后可以流出来七个小矮人:圣诞老人、兔八哥、机器猫、刘老根、西瓜太郎、流氓兔以及李亚鹏;《背影》中的父亲会唱“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飞檐走壁莫奇怪, 去去就来”,《范进中举》里的范进没有中举是因为“长得太帅”,最后吃馒头中了大奖才变得疯疯癫癫;《荷塘月色》里的“我”居然希望在荷塘看见MM在洗澡;《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变成了一个与胡司令和郭建光同时上床的荡妇。“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语),娱乐化的文学浇灌出娱乐化的读者,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大都变成了充满后现代意味的新新人类,他们最爱看周星驰《大话西游》式的无厘头电影,最爱读《Q版语文》、《烧烤三国》这样的搞怪书籍,最爱写充满“爽歪歪”、“酷”、“MM”、“东东”、“886”、“GG”、“郁闷”、“菜鸟”、“晕死我了”、“131420”、“PK”、“TMD”、“灌水”等词汇的作文和日记。
更值得注意的是,读者娱乐化的一个极端是“下半身读者”的大量滋生。文学娱乐化的另一种体现是当下文坛正在流行的“身体写作”,“身体写作”其实是文学对身体的娱乐,是文学借助身体的娱乐来吸引娱乐的读者。与其说是“身体写作”,还不如说是“下半身写作”,因为“身体写作”的核心是性,性主要归于下半身。喜欢欣赏“下半身写作”的读者,除了从事专门研究的学者外,多半应是喜欢玩味“性趣”的人。买方市场左右卖方市场,卖方市场反映买方市场。不难推论——当代读者许多已沦为“下半身读者”。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想当“下半身读者”,都想维持自己真纯的声名,陶冶自己高雅的品性。于是,我们总想找好作品来读,找名著来读,找名家之作来读。但试看当代文坛,有多少名著可以重读?有多少名作经久耐读?有多少名家出的都是名作?
读者从审美到娱乐的转变,既反映出强势传媒的“聚变”效应,又反映出文艺消闲娱乐功能在这个时代的突显和张扬。“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席勒语),文艺的消闲娱乐功能对于读者也相当重要。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文艺的这一功能多被政治等意识形态因素所打压,读者的娱乐游戏需要经常处于压抑状态。从这一意义上讲,当代传媒社会对娱乐的彰显,娱乐化文学的大幅增加,娱乐化读者的大量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进步和人性解放的表现。但过犹不及,作为非文学本质特性的娱乐性一旦张扬过度,彻底淹没审美特性的时候,希望读者们警惕“娱乐至死”的危险。
但就在当下的多元传媒时代,在娱乐化的影视、网络等强势传媒的强力作用下,文学的审美价值变得日渐暗淡,文学的娱乐价值变得坚挺无比,审美的读者慢慢被娱乐的读者所取代。
读者再也不想去进行有距离的深度审美,再也不想面对文学作品进行虚静观照和仔细品茗,再也不想在字里行间苦苦搜寻审美的诗情画意,他们甚至认为像以前那样逐字阅读是浪费光阴,是自讨苦吃。一切变得匆匆,漫游和浏览已成为流行的阅读方式。依偎在沙发中按动遥控器频频转换电视频道,对那些做作平庸的节目百无聊赖地轮番打开,在几十个电视台中来往穿梭。就这样,现代读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电视漫游中匆匆老去。而网络浏览似乎让现代读者找到了一种更自由的阅读方式,几十个电视频道一下变成了成千上万的网页,被动的收看一下变成互动的浏览,单一的视频一下变成了多媒体的超文本。快速浏览,走马观花,打开,关闭,再打开,又关闭,纷繁网页匆匆转换,万千世界在鼠标的点击中尽收眼底。在电视和网络面前,经常抱怨“时间紧”和“生活节奏快”的现代读者感觉时间好像消失了,几个小时甚至半天过去都浑然不觉。一切阅读都沾染上浓浓的娱乐气息,读书和读文正被读图和读屏所取代。读美女图片,读搞笑图片,读偷窥偷拍的图片,读走光漏点的图片;读世界各地的风景,读大千世界的风情;读历史遗留的照片,读曾经加密现在解密的照片;读FLASH动画,读卡通漫画。网络的五光十色把读者刺激得心花怒放,网络的光怪陆离让读者眼界大开,网络图片的肉体泛滥甚至刺激得读者躁动不安。读娱乐要闻,读花边新闻,读明星绯闻,读骇人怪事,读身边消息;读姚明进了几个球,读刘德华的新欢旧爱;读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读各种联欢晚会;读肥皂剧,读电影频道;读情人速配,读超级女声……屏幕上可资娱乐的内容应有尽有,在屏幕前沉溺于娱乐大餐的读者数不胜数。
娱乐的传媒把曾经喜欢审美的读者纷纷转化为沉溺于娱乐的读者,传统文学的读者群在急剧萎缩。而传统文学在“万物皆着娱乐之色彩”的娱乐时代,在娱乐传媒的霸权统治中,也被娱乐化。这又使某些传统文学的坚定读者们也跟着被娱乐化。文学界正劲吹着“戏说”和“大话”风潮,经典作品纷纷被“水煮”和“歪说”,文学画廊中的经典人物形象纷纷改变了他们的典型性格,曾经无比庄严的文学圣殿披上了娱乐的霓虹。保尔·柯察金被描画成圣斗士,白雪公主“爱穿着高叉泳衣去打猎”;卖火柴的小女孩成了时髦的促销女郎;少年闰土变为“古惑仔”;贾宝玉竟然对贾政的丫环说,“你别跟着我,我要去上网”;司马光砸缸后可以流出来七个小矮人:圣诞老人、兔八哥、机器猫、刘老根、西瓜太郎、流氓兔以及李亚鹏;《背影》中的父亲会唱“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飞檐走壁莫奇怪, 去去就来”,《范进中举》里的范进没有中举是因为“长得太帅”,最后吃馒头中了大奖才变得疯疯癫癫;《荷塘月色》里的“我”居然希望在荷塘看见MM在洗澡;《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变成了一个与胡司令和郭建光同时上床的荡妇。“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语),娱乐化的文学浇灌出娱乐化的读者,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大都变成了充满后现代意味的新新人类,他们最爱看周星驰《大话西游》式的无厘头电影,最爱读《Q版语文》、《烧烤三国》这样的搞怪书籍,最爱写充满“爽歪歪”、“酷”、“MM”、“东东”、“886”、“GG”、“郁闷”、“菜鸟”、“晕死我了”、“131420”、“PK”、“TMD”、“灌水”等词汇的作文和日记。
更值得注意的是,读者娱乐化的一个极端是“下半身读者”的大量滋生。文学娱乐化的另一种体现是当下文坛正在流行的“身体写作”,“身体写作”其实是文学对身体的娱乐,是文学借助身体的娱乐来吸引娱乐的读者。与其说是“身体写作”,还不如说是“下半身写作”,因为“身体写作”的核心是性,性主要归于下半身。喜欢欣赏“下半身写作”的读者,除了从事专门研究的学者外,多半应是喜欢玩味“性趣”的人。买方市场左右卖方市场,卖方市场反映买方市场。不难推论——当代读者许多已沦为“下半身读者”。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想当“下半身读者”,都想维持自己真纯的声名,陶冶自己高雅的品性。于是,我们总想找好作品来读,找名著来读,找名家之作来读。但试看当代文坛,有多少名著可以重读?有多少名作经久耐读?有多少名家出的都是名作?
读者从审美到娱乐的转变,既反映出强势传媒的“聚变”效应,又反映出文艺消闲娱乐功能在这个时代的突显和张扬。“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席勒语),文艺的消闲娱乐功能对于读者也相当重要。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文艺的这一功能多被政治等意识形态因素所打压,读者的娱乐游戏需要经常处于压抑状态。从这一意义上讲,当代传媒社会对娱乐的彰显,娱乐化文学的大幅增加,娱乐化读者的大量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进步和人性解放的表现。但过犹不及,作为非文学本质特性的娱乐性一旦张扬过度,彻底淹没审美特性的时候,希望读者们警惕“娱乐至死”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