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要求我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仅应在“快”字上做文章,更应在“好”字上下工夫。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巩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集体企业改革,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加大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
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领域,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二、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使其形成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上升。
三、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让百姓进一步分享发展成果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维护社会和谐。
要更加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是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正式使用这种提法。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巩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集体企业改革,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加大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
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领域,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二、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使其形成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上升。
三、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让百姓进一步分享发展成果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维护社会和谐。
要更加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是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正式使用这种提法。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