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水窖最神奇也是最具价值的是它的自净功能。引申到管理领域,就是我们稳健地构筑管理基础并形成管理系统之后,系统本身就具有了弹性,可以自发并系统面对变化和挑战,通俗说法叫“良性循环”,民间叫“无为而治”,这简直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企业文化……
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在管理领域,大家大多希望能一朝求得灵丹妙药,药到病除,最好还能一劳永逸。于是一些快餐式的管理书籍和培训多如牛毛,有人居然聪明到将几十部管理学经典著作浓缩到一本书中,还有人“研究”出M管理模式、P管理模式,企业忽略了管理基础,却学得一身“奇技淫巧”,结果并无大益。最典型的就是韦尔奇来华讲学,我们的明星企业家们毫无理性地趋之若鹜,结果大失所望。其实结局早就注定,如果一两个小时、几句话就能拨云见雾,那韦尔奇就不是“大师”而是“天师”了。但张瑞敏就没去所谓的“朝圣”,他只是在家踏踏实实地熟读韦尔奇的著作而已。
在西北一些缺水地区,人们会修筑水窖来积聚雨雪水。传统水窖的制作流程很复杂。人们首先要选择雨水易集结的地形,整理出一块平台。在台之正中,垂直下挖直径一米左右的圆柱状洞(即“窖口”),挖至三五米深处,洞孔逐渐向外延伸,膨大,形成“窖脖”。再向下直挖七八米,甚至十多米,即成“窖身”。“窖底”稍凸,少有平底。打成后,整个水窖呈一口小底大、形似热水瓶胆状的地坑。稍过数日,又在“窖身”的壁墙上每隔15厘米左右,均匀地钻一排排直径10厘米、深30至50厘米,且与窖身或垂直或呈一定角度的小孔,俗称“麻眼”。大窖有二至三千个麻眼,最小的窖也要四五百个。待窖内基本干燥后,再“糊窖”。“糊窖”是用和好的胶泥做成泥角和泥饼,将泥角钉进“麻眼”,泥饼贴在眼外露出的角端,整个泥饼靠着泥角的“镶嵌”,似铠甲般完全将窖身牢固地包裹起来,后在“窖底”垫上一层胶泥。用作“糊窖”的胶泥,搅和工艺非常讲究。先要泡好,后用铁锨不断翻搅,还要有气力的男人在泥内反复踩踏,再用铡刀背用力摔打,直到将泥和至如揉好的面一般有了筋骨,方能使用。窖糊好后,用一种木制的棰子,一寸不留地连续锤打一个月,再用斧头背细靠着锤打一遍。捶打完后,要在窖口或用粗木棒或用石条箍成井字形,并在窖口周围栽种上芨芨草或草坪草种,用以保护窖口不被雨水冲毁。最后在附近修一个集水淀泥的小涝池,改好水道,方可等待蓄水。另外,陇东还有一种水窖,叫“窑窖”,窖口以下不似瓶状,如窑洞一般,水量也较大。这种用胶泥糊制的水窖,有的可连续惠及几代人,使用数百年之久。窖中的水是固定的死水,杂质沉淀后能生成一种臭味,而土窖中黄土能够渗透吸附这种味道,而现代的水泥窖则不能。
传统的水窖制作过程如此复杂,每一个步骤都有其复杂的工艺,制作工期也较长。现在很少有人花那么多时间费那么大力气来建造这种水窖,早已开始采用“现代工艺”制作水泥窖(挖洞后,在内壁和底部涂满水泥混凝土,防止渗漏,用投放消毒剂的方法来净化水质)。看起来费力又古老的传统水窖能自我净化水质,存放时间越长,水质越甘甜清冽,可以使用数百年之久。而现代工艺水窖制作简单,两三天就可以完成,但水要靠消毒剂来净化,存放时间较短,而且水泥壁容易断裂,水窖需要经常维修。
管理企业如同挖水窖,水窖各有不同,企业管理的成效也各有不同。
管理企业有两种基本心态。一种是急功近利型,一种是精雕细琢型。急功近利型如同现代工艺水窖,用很短的时间,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管理运动,打造看起来热热闹闹的企业文化表象,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又恢复到缺水状态,企业管理的症结没有消除。精雕细琢型如同传统工艺水窖,有目标,有方法步骤,有系统,关键还要有耐心,每一个环节都精雕细琢。这种管理,真正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横到边,纵到底。这种精细,是管理学规律和企业状况的深刻理解为前提,不能矫枉过正,走向“管理奢华”的另外一极。
谈到管理学规律,就要谈谈敬畏规律的问题。敬畏就是如履薄冰般的谨慎,战战兢兢的体察,小心翼翼的戒惧,如负泰山的责任,它让人永远不停止思考和学习,让人永远保持谦和的心态,可以说,管理企业,舍此无他。纵观企业界风云变幻,失败者基本上都是违背规律行事的人。
其实,我认为,传统水窖最神奇也是最具价值的是它的自净功能。引申到管理领域,就是我们稳健地构筑管理基础并形成管理系统之后,系统本身就具有了弹性,可以自发并系统面对变化和挑战,通俗说法叫“良性循环”,民间叫“无为而治”,这简直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自我更新,去糟取精,不断提升。
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在管理领域,大家大多希望能一朝求得灵丹妙药,药到病除,最好还能一劳永逸。于是一些快餐式的管理书籍和培训多如牛毛,有人居然聪明到将几十部管理学经典著作浓缩到一本书中,还有人“研究”出M管理模式、P管理模式,企业忽略了管理基础,却学得一身“奇技淫巧”,结果并无大益。最典型的就是韦尔奇来华讲学,我们的明星企业家们毫无理性地趋之若鹜,结果大失所望。其实结局早就注定,如果一两个小时、几句话就能拨云见雾,那韦尔奇就不是“大师”而是“天师”了。但张瑞敏就没去所谓的“朝圣”,他只是在家踏踏实实地熟读韦尔奇的著作而已。
在西北一些缺水地区,人们会修筑水窖来积聚雨雪水。传统水窖的制作流程很复杂。人们首先要选择雨水易集结的地形,整理出一块平台。在台之正中,垂直下挖直径一米左右的圆柱状洞(即“窖口”),挖至三五米深处,洞孔逐渐向外延伸,膨大,形成“窖脖”。再向下直挖七八米,甚至十多米,即成“窖身”。“窖底”稍凸,少有平底。打成后,整个水窖呈一口小底大、形似热水瓶胆状的地坑。稍过数日,又在“窖身”的壁墙上每隔15厘米左右,均匀地钻一排排直径10厘米、深30至50厘米,且与窖身或垂直或呈一定角度的小孔,俗称“麻眼”。大窖有二至三千个麻眼,最小的窖也要四五百个。待窖内基本干燥后,再“糊窖”。“糊窖”是用和好的胶泥做成泥角和泥饼,将泥角钉进“麻眼”,泥饼贴在眼外露出的角端,整个泥饼靠着泥角的“镶嵌”,似铠甲般完全将窖身牢固地包裹起来,后在“窖底”垫上一层胶泥。用作“糊窖”的胶泥,搅和工艺非常讲究。先要泡好,后用铁锨不断翻搅,还要有气力的男人在泥内反复踩踏,再用铡刀背用力摔打,直到将泥和至如揉好的面一般有了筋骨,方能使用。窖糊好后,用一种木制的棰子,一寸不留地连续锤打一个月,再用斧头背细靠着锤打一遍。捶打完后,要在窖口或用粗木棒或用石条箍成井字形,并在窖口周围栽种上芨芨草或草坪草种,用以保护窖口不被雨水冲毁。最后在附近修一个集水淀泥的小涝池,改好水道,方可等待蓄水。另外,陇东还有一种水窖,叫“窑窖”,窖口以下不似瓶状,如窑洞一般,水量也较大。这种用胶泥糊制的水窖,有的可连续惠及几代人,使用数百年之久。窖中的水是固定的死水,杂质沉淀后能生成一种臭味,而土窖中黄土能够渗透吸附这种味道,而现代的水泥窖则不能。
传统的水窖制作过程如此复杂,每一个步骤都有其复杂的工艺,制作工期也较长。现在很少有人花那么多时间费那么大力气来建造这种水窖,早已开始采用“现代工艺”制作水泥窖(挖洞后,在内壁和底部涂满水泥混凝土,防止渗漏,用投放消毒剂的方法来净化水质)。看起来费力又古老的传统水窖能自我净化水质,存放时间越长,水质越甘甜清冽,可以使用数百年之久。而现代工艺水窖制作简单,两三天就可以完成,但水要靠消毒剂来净化,存放时间较短,而且水泥壁容易断裂,水窖需要经常维修。
管理企业如同挖水窖,水窖各有不同,企业管理的成效也各有不同。
管理企业有两种基本心态。一种是急功近利型,一种是精雕细琢型。急功近利型如同现代工艺水窖,用很短的时间,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管理运动,打造看起来热热闹闹的企业文化表象,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又恢复到缺水状态,企业管理的症结没有消除。精雕细琢型如同传统工艺水窖,有目标,有方法步骤,有系统,关键还要有耐心,每一个环节都精雕细琢。这种管理,真正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横到边,纵到底。这种精细,是管理学规律和企业状况的深刻理解为前提,不能矫枉过正,走向“管理奢华”的另外一极。
谈到管理学规律,就要谈谈敬畏规律的问题。敬畏就是如履薄冰般的谨慎,战战兢兢的体察,小心翼翼的戒惧,如负泰山的责任,它让人永远不停止思考和学习,让人永远保持谦和的心态,可以说,管理企业,舍此无他。纵观企业界风云变幻,失败者基本上都是违背规律行事的人。
其实,我认为,传统水窖最神奇也是最具价值的是它的自净功能。引申到管理领域,就是我们稳健地构筑管理基础并形成管理系统之后,系统本身就具有了弹性,可以自发并系统面对变化和挑战,通俗说法叫“良性循环”,民间叫“无为而治”,这简直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自我更新,去糟取精,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