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老先生说:“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 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如果说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重在教给方法,训练能力。那么略读课文,则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略读教学其实就是起了“桥梁作用”:在精读的模式下,做“减法”,减少老师的介入,减少同伴的介入。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所以略读课文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个人自读,全班交流。在“自读”的模式下,做“加法”。教师适度指导下的独立,而不是完全的自读,自练,自我思考。教师适度指导包括下达学习任务,提示学习方法,组织交流评价等;深入点拨时,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处多走一个来回。
和精读课文一样,略读课文也有独特的存在价值,有的文章传递的是一种人性的美,比如《卡罗拉》、《幸福是什么》等;有的文章语言精妙,值得学生积累赏析,比如《火烧云》、《秦兵马俑》等。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价值的“独特点”,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有限的一课时里,可以采用“三读”的做法,就是一读知大意,二读谈感受,三读抓重点,也可先抓重点,再谈感受。略读课文编写了“提示语”,这种“提示语”提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内容和表达方法上的联系,提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要点和方法,便于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略读课文,我们要充分利用略读课文前的“提示语”,明确这篇课文的略读重点。如四年级上册的《小英雄雨来》篇幅较长,我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前“提示语”的要求自读课文,注意抓住关键句子,让学生展开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这对于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样的自学基础上,然后再进行交流,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巧妙组织,简化教学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组织课堂教学,简化教学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加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大多数略读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合作学习,而我也认为在略读课中,有效而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这样既能简化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中,我本着“粗知文章大意,不求斟字酌句”,采用赏、读、悟、议、赞相结合的方法。
以“清明上河图究竟是怎样一幅画,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为主打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围绕主旨问题进行交流,再找出这些内容边赏边读边悟。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古画的艺术价值,在教学时设计了两处补白:一处是让学生想象,画上还画着哪些人,感受人物众多;第二处是赏图说说“我还看到画上的人有的,有的,还有的。”旨在让学生充分感受画中人物的形态各异,感受画家的画技精湛。最后让学生拓展欣赏。在美轮美奂的意境中,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了解古画的兴趣。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而且能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
略读课文是学生习得阅读本领后进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迁移的有效平台。为语文学习开辟另一片自由多彩、排斥纷繁的天地,让语文教学在简约中回归本源。
略读教学其实就是起了“桥梁作用”:在精读的模式下,做“减法”,减少老师的介入,减少同伴的介入。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所以略读课文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个人自读,全班交流。在“自读”的模式下,做“加法”。教师适度指导下的独立,而不是完全的自读,自练,自我思考。教师适度指导包括下达学习任务,提示学习方法,组织交流评价等;深入点拨时,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处多走一个来回。
和精读课文一样,略读课文也有独特的存在价值,有的文章传递的是一种人性的美,比如《卡罗拉》、《幸福是什么》等;有的文章语言精妙,值得学生积累赏析,比如《火烧云》、《秦兵马俑》等。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价值的“独特点”,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有限的一课时里,可以采用“三读”的做法,就是一读知大意,二读谈感受,三读抓重点,也可先抓重点,再谈感受。略读课文编写了“提示语”,这种“提示语”提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内容和表达方法上的联系,提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要点和方法,便于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略读课文,我们要充分利用略读课文前的“提示语”,明确这篇课文的略读重点。如四年级上册的《小英雄雨来》篇幅较长,我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前“提示语”的要求自读课文,注意抓住关键句子,让学生展开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这对于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样的自学基础上,然后再进行交流,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巧妙组织,简化教学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组织课堂教学,简化教学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加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大多数略读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合作学习,而我也认为在略读课中,有效而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这样既能简化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中,我本着“粗知文章大意,不求斟字酌句”,采用赏、读、悟、议、赞相结合的方法。
以“清明上河图究竟是怎样一幅画,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为主打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围绕主旨问题进行交流,再找出这些内容边赏边读边悟。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古画的艺术价值,在教学时设计了两处补白:一处是让学生想象,画上还画着哪些人,感受人物众多;第二处是赏图说说“我还看到画上的人有的,有的,还有的。”旨在让学生充分感受画中人物的形态各异,感受画家的画技精湛。最后让学生拓展欣赏。在美轮美奂的意境中,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了解古画的兴趣。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而且能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
略读课文是学生习得阅读本领后进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迁移的有效平台。为语文学习开辟另一片自由多彩、排斥纷繁的天地,让语文教学在简约中回归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