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那里,怎能不甜?
——[法]雨果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提示
题目中两则材料都与“慈母”有关。“母爱亲情”是个老话题了,旧题如何写出点新意呢?这里提供两种思路:
1.侧面落笔的虚构式。如美国作家爱玛·本贝克的《上帝创造母亲时》,作者看似描写上帝、天使这两个与“母亲”不相干的人物,实际上却是借他们之口,刻画出一个柔和而又坚强的“母亲”形象。这样一种虚构式的侧面描写,有时比直接叙述更值得回味。
2.细细道来的告白式。如另一位域外作家欧玛·庞姆贝克的《爱你至深》,是以中年人的口吻对孩子倾吐的爱的箴言。读过此文,由“母亲做各种事情的良苦用心”来体会什么才是对孩子的爱,很能引起我们的思考。更可感到每个细节的真实。文章第一人称的写法和娓娓道来的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时新素材
1.当某天降临
当某一天,如果你发现,母亲清洗的碗筷、打扫的地面不再如以前一样干净了;当某一天,如果你发现,母亲的动作不再如以前一样灵活了,请你一定一定不要责怪她,更不要大声呵斥她,给她颜色看。因为,那表明,你的母亲已经真的开始老了,那时的她,更需要的是你的宽容、赞扬和爱。
2.天堂有棵枇杷树
一位年轻的母亲,不幸患上癌症,因为化疗,她的一头秀发渐渐掉落。那天,4岁的儿子星星好奇地打量着她,问:“妈妈,你的头发哪里去了?”她看着一脸天真的儿子,心如刀割,但脸上却笑着,她说:“妈妈的头发,去了天堂呀。”然后,她装着很神秘的样子,悄声对儿子说:“星星,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不要告诉别人哦。”孩子兴奋地承诺,星星不告诉别人。她把儿子紧紧搂到怀里,笑着跟儿子耳语:“妈妈可能要离开星星了,妈妈也要去天堂。”
天堂在哪里?妈妈要去做什么呢?孩子有些着急。
天堂啊,离家很远很远,妈妈要去那里种一棵枇杷树。星星不是最爱吃枇杷吗?那,妈妈把星星也带去,好不好?不行,宝贝儿。年轻的母亲,摸摸儿子稚嫩的小脸蛋说,天堂里不准小孩儿去。等你长大了才可以去哦。那,妈妈会等星星吗?会的,妈妈会一直等星星。但星星得答应妈妈,妈妈走后,星星不许哭,一定要乖,要听话,这样才能快快长大,知道吗?
孩子高兴地点头答应了。
多年以后,孩子终于长大,明白死亡原是尘世永隔。但他没有悲痛,有的只是感恩,因为妈妈的爱,从未曾离开过他。
3.母亲的扫把
一位母亲在冬日的早上,下地干活去了。一会儿工夫,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这位母亲赶忙往家里走,家里还关着刚满两岁的孩子。刚走进家门,孩子便哭着向她扑来。她马上拿起炕头的扫把。
她并没有用扫把去打孩子,责怪他的哭闹;而是迅速扫掉身上的雪花,然后去拥抱自己的孩子。
4.阳光下的守望
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早已爬满了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将她的衣衫浸染得水洗一样,她的花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
树阴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阴下,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个比仲春的冰还薄的笑,小声嗫嚅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
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学生说,这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5.母亲的需要
给天下的儿子出个题目:母亲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简单的题目,也是一个复杂的题目。从来是母亲问儿子你需要什么,很少有儿子想过母亲需要什么。从小到大,儿子有数不清的需要被母亲牢记,被母亲满足;从小到大,儿子很少过问过母亲的需要、母亲的梦想。其实母亲的需要非常简单,请看下面一个故事:
某一监狱的牢房中关着数名死刑犯。
有一天,大伙翻着彩色的杂志在那里闲聊,其中一个犯人指着杂志中的珠宝图片感叹说:“我母亲如果戴上这些首饰一定很高兴。”
有一个则指着上面的房屋图片说:“我的母亲如果有这么一间漂亮的房子多好。”
另一个犯人说:“要是我的母亲有这么一辆车子,就可以常来看我了。”
杂志传到最后一个犯人手中,他拿着杂志良久未言,默想了许久后流着泪说:“如果我的母亲有个好儿子就好了。”
大家听了都沉默无语。
不知道这是不是作恶者最后的悔悟,这几个死刑犯能在生命不多的日子里想起他们的母亲,应该说,他们都是心存孝顺的。可是,前面几个犯人对母亲需要的揣度都是错误的,他们其实是把自己的需要加到了母亲的身上。只有最后一个犯人有了彻悟,他明白了天下母亲最大的需要就是有个好儿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那里,怎能不甜?
——[法]雨果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提示
题目中两则材料都与“慈母”有关。“母爱亲情”是个老话题了,旧题如何写出点新意呢?这里提供两种思路:
1.侧面落笔的虚构式。如美国作家爱玛·本贝克的《上帝创造母亲时》,作者看似描写上帝、天使这两个与“母亲”不相干的人物,实际上却是借他们之口,刻画出一个柔和而又坚强的“母亲”形象。这样一种虚构式的侧面描写,有时比直接叙述更值得回味。
2.细细道来的告白式。如另一位域外作家欧玛·庞姆贝克的《爱你至深》,是以中年人的口吻对孩子倾吐的爱的箴言。读过此文,由“母亲做各种事情的良苦用心”来体会什么才是对孩子的爱,很能引起我们的思考。更可感到每个细节的真实。文章第一人称的写法和娓娓道来的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时新素材
1.当某天降临
当某一天,如果你发现,母亲清洗的碗筷、打扫的地面不再如以前一样干净了;当某一天,如果你发现,母亲的动作不再如以前一样灵活了,请你一定一定不要责怪她,更不要大声呵斥她,给她颜色看。因为,那表明,你的母亲已经真的开始老了,那时的她,更需要的是你的宽容、赞扬和爱。
2.天堂有棵枇杷树
一位年轻的母亲,不幸患上癌症,因为化疗,她的一头秀发渐渐掉落。那天,4岁的儿子星星好奇地打量着她,问:“妈妈,你的头发哪里去了?”她看着一脸天真的儿子,心如刀割,但脸上却笑着,她说:“妈妈的头发,去了天堂呀。”然后,她装着很神秘的样子,悄声对儿子说:“星星,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不要告诉别人哦。”孩子兴奋地承诺,星星不告诉别人。她把儿子紧紧搂到怀里,笑着跟儿子耳语:“妈妈可能要离开星星了,妈妈也要去天堂。”
天堂在哪里?妈妈要去做什么呢?孩子有些着急。
天堂啊,离家很远很远,妈妈要去那里种一棵枇杷树。星星不是最爱吃枇杷吗?那,妈妈把星星也带去,好不好?不行,宝贝儿。年轻的母亲,摸摸儿子稚嫩的小脸蛋说,天堂里不准小孩儿去。等你长大了才可以去哦。那,妈妈会等星星吗?会的,妈妈会一直等星星。但星星得答应妈妈,妈妈走后,星星不许哭,一定要乖,要听话,这样才能快快长大,知道吗?
孩子高兴地点头答应了。
多年以后,孩子终于长大,明白死亡原是尘世永隔。但他没有悲痛,有的只是感恩,因为妈妈的爱,从未曾离开过他。
3.母亲的扫把
一位母亲在冬日的早上,下地干活去了。一会儿工夫,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这位母亲赶忙往家里走,家里还关着刚满两岁的孩子。刚走进家门,孩子便哭着向她扑来。她马上拿起炕头的扫把。
她并没有用扫把去打孩子,责怪他的哭闹;而是迅速扫掉身上的雪花,然后去拥抱自己的孩子。
4.阳光下的守望
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早已爬满了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将她的衣衫浸染得水洗一样,她的花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
树阴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阴下,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个比仲春的冰还薄的笑,小声嗫嚅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
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学生说,这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5.母亲的需要
给天下的儿子出个题目:母亲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简单的题目,也是一个复杂的题目。从来是母亲问儿子你需要什么,很少有儿子想过母亲需要什么。从小到大,儿子有数不清的需要被母亲牢记,被母亲满足;从小到大,儿子很少过问过母亲的需要、母亲的梦想。其实母亲的需要非常简单,请看下面一个故事:
某一监狱的牢房中关着数名死刑犯。
有一天,大伙翻着彩色的杂志在那里闲聊,其中一个犯人指着杂志中的珠宝图片感叹说:“我母亲如果戴上这些首饰一定很高兴。”
有一个则指着上面的房屋图片说:“我的母亲如果有这么一间漂亮的房子多好。”
另一个犯人说:“要是我的母亲有这么一辆车子,就可以常来看我了。”
杂志传到最后一个犯人手中,他拿着杂志良久未言,默想了许久后流着泪说:“如果我的母亲有个好儿子就好了。”
大家听了都沉默无语。
不知道这是不是作恶者最后的悔悟,这几个死刑犯能在生命不多的日子里想起他们的母亲,应该说,他们都是心存孝顺的。可是,前面几个犯人对母亲需要的揣度都是错误的,他们其实是把自己的需要加到了母亲的身上。只有最后一个犯人有了彻悟,他明白了天下母亲最大的需要就是有个好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