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课程研究及借鉴

来源 :成人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t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腾飞的武器,德国职教师资则是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德国职教师资培养往往被认为是最为严格的培养,其课程设置亦具有特色。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课程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设置,不同阶段课程设置的内容与形式都有所区别,课程设置中所体现的“标准先行”的课程改革理念、“教师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目标以及“无缝衔接”的课程内容都对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运用CiteSp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近二十年来(2000-2020年)我国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研究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研究在2010年之后得到快速发展。研究的热点主题包括: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价值研究;国外社区学院比较借鉴研究;职业院校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依托职业教育优势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研究;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实践研究。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研究,揭示两者融合发展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
1+X证书制度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果转换为课程学分,是深化和具体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抓手。通过学分银行实施1+X证书成果转换工作,肯定了1+X证书成果的职业教育本体价值、学习途径拓展价值等,落实了终身学习理念。要实现基于学分银行的1+X证书成果转换体系构建,需要以“共治”为基本理念设计科学有效的成果转换运行机制,按照资历框架的能级标准建立层次清晰的转换标准体系,依托学分银行平台完善转换的管理体系,同时形成支持学习者参与学习成果转换的配套制度,构建配套的监督制度。
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是现代教育治理的重要环节。我国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市场已进入发展期,以培训质量评价问题为切入点,研究培训市场的健康发育和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的任务尤为紧迫。分析和研究建立高校培训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则、难点及解决途径,提出高校培训质量评价体系结构模型及特点,是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的当务之急。
高校非学历教育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体系建设是办好非学历教育的关键环节。根据非学历教育教学具有目标多样性和学习者差异较大的特性,以及其更切近市场的特点,提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非学历教育模块化动态重构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并以陕西C大学为例,阐述了在这一思路下非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
新时代,中国双一流大学承担着促进教育公平与开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国家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但目前具有世界一流大学特色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和发展格局尚未形成。检视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存在缺少定位,缺乏专业化从业人员、师资队伍建设困难、教学模式落后等多重困境。因此,双一流大学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要在发展定位上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系列,在发展战略上主动与所在区域发展相结合,在发展策略上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建设,在发展机制上注重制度变革、资源整合,在发展模式上不断创新、探索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