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ins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导语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导语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一堂语文课效率的高低。常态的课堂就像是平静的湖面,而好的导语恰似湖面上投的那一颗石子,能激起层层涟漪,激发学生的思维,给予思想的启迪,引起情感共鸣,提高课堂上的创造性活动,从而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下面就我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导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 对比导入法
  在学习《泰坦尼克号》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们欣赏宝黛爱情的凄婉和残缺,我们羡慕梁祝化蝶的悲壮,但我们更赞美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罗丝的至洁至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泰坦尼克号》。
  二、 歌曲导入法
  在教授《愚公移山》时,我播放了姜涛演唱的《愚公移山》:“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听起来不是那奇闻,讲起来不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就这样,优美感人的旋律激起了学生对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的共鸣,由此便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三、 情感熏陶法
  这是一种运用生动形象、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学生进入创设的特定的课堂学习环境中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抒情类的文章。
  在学习印度诗界泰斗泰戈尔的《金色花》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极富感情的导语:“在世间诸多情感中,唯亲情最动人,唯母爱最感人。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人举动,但正是那一句句日常的絮叨,那一件件琐碎小事,那一个个关切的眼神传达给我们无尽的恩情绵绵的爱,它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一天。今天我们来欣赏一束包含着圣洁母爱的《金色花》。”
  四、 平淡出奇法
  在学习《伤仲永》时,我抓住学生腻烦开课介绍作者、时代背景的这一传统教法的心理,紧扣“伤”字做文章:“不着一字,尽显风流的文章不多见,仅着一字,显尽风流的文章有很多,而且犹如品茶,越品越有味。下面我们一起来品‘伤’。”由对“伤”字的品味揣摩,不难体会王安石对方仲永的少时“指物作诗立就”到后来的“泯然众人矣”的伤感、惋惜之情,由此很自然地就可以悟出先天的资质与后天努力的辩证关系,从而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五、 抛砖引玉法
  我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是这样开篇的:“读‘阿Q正传’,没有不为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而‘哀’而‘怒’的,‘哀其不幸’是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怒其不争’是由于他的甘于沉沦,不思进取。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鲁迅笔下的又一个典型人物——孔乙己,来看看他为什么有这样一个不伦不类,古怪可笑的名字,对他的命运,大家有着怎样的情感与评价。”
  六、 设疑激趣法
  巧设疑问,设置悬念,更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教学《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文时,设计了如下的开场白:“是谁在风雨中给你打花纸伞,是谁为你包最爱吃的三鲜馅,是谁为护理生病的你累倒在病床前,这个人就是母亲。在母亲节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又是怎样为母亲过节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七、 图片展示法
  每册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通过网络资料可查询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人新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习《壶口与龙门》时,我先让学生浏览课本前面的插图,接着又出示了从网上下载的有关壶口与龙门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获得一个视觉上的直观的形象,对壶口与龙门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和了解,再让学生看课文,结合文字说明,理解文章内容。
  八、 解题导入法
  有很多文章标题即是“文眼”,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教师如果从解题入手来导入新课,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大有裨益。如学习《变色龙》可以这样导入:“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会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文章用它来比喻善于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只沙皇俄国的忠实走狗是怎样善‘变’的?”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为教学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像挤牙膏似的,一字一字的往外嘣,只是应付作文,更无从谈起写作的兴趣。一些老师仍是按照固有的作文指导模式要求学生作文,而不去关注学生的生活素材,不依据学生的教材资源来激发写作兴趣,甚至为了应付考试,特意要求学生去背诵和抄写作文,这些都是消极的作文教学模式,亟需创新作文思路,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一、抓写作契机,写身边的“生活”    《语
摘 要: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开展才能取得最好效果,对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通过1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总结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并指出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跑题 起哄 自由 真实 阅读  都说语文很重要,因为一生与之相连;都说语文无所谓,因为一生与己无碍。语文,到底有多大的分量,在很多时候,评价的体系里只有专家或学者的声音。其实真正有力量或有资格去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多年来,我们在教育理念上一直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中得到知识和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上受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式”的影响,教学中仍然存在“一言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究其原因是它始终把学生当作一个装知识的容器,忽视了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情感、有需求的生命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被动中学习是毫无收获的。笔者认为
两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因为相似的出身,相似的遭遇,写出了具有相似情感的诗篇。左思的《咏史》(其二)长于比兴,表达直白,是失意中忧愤的喷腔而出,更是压迫下不平的血泪控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抑扬顿挫,含蓄委婉,是逆境中痛苦的长吁短叹,更是落魄中无奈的忍气吞声。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杰出的诗人。司马家族统治下的西晋是我国历史上比较黑暗的朝代之一。左思出身寒门,因为当时门阀氏族把持朝政,寒门庶族常常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孔雀东南飞》,关于刘兰芝被驱赶回家的起因一直以来有诸多观点,但教材等对刘兰芝及其婆婆焦母的人物评析、悲剧根源的理解已成定论,无论何种观点,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即褒扬刘兰芝,贬斥焦母。我以为自己才疏学浅,也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习惯不甚了解,未有充分研究,不敢妄加批评其他专家的看法,但我对关于《孔雀东南飞》的不少传统的观点不敢完全苟同。纵观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婆
反观传统的教学,不难发现,教师是整个教学流程的编剧、导演和主角,学生只是处于配角地位,积极而又无奈地配合着我们的教学。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调动,产生厌学的情绪。改变这种积弊深重的现状,恢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学生以学习的兴趣,语文阅读教学急切地呼唤着全新的教学结构和内容。  对话教学能还给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地位。所谓对话,作为一种原则往往与民主、平等、包容、坦诚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策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艺术是“一种让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语文教师在语文讲读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以文章的内容、表达形式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而定。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在寻求一种能突破单一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深刻体会到,深入挖掘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特色,立足于高中语文教材文本特色的语文教学要能够常教常新,充满创新的活力。
小说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开始探索新的小说教学方法,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不利于提高高中小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究竟如何进行高中小说教学呢?下面,我以《项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留白进行小
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它借琴阐发一种哲理:琴、手指是弹奏出动听音乐的条件,两者相互依存,美妙琴声的出现,有待于两者巧妙结合。课堂上师生对话也类于此,教师的点评要能巧妙地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与作品产生共鸣。既不能一味廉价表扬答而不评,也不能评而失当,更不能粗暴打断。要用积极的期望来唤醒学生积极的心态,要用明确的、热情的、思辨的、诗意的点评,让学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只有几百字的文章细读来犹如品茗,唇齿留香,余味悠长;倾听则如听泉,叮咚悦耳,妙不可言;揣摩则如沐三月春风,舒适宜人,美不胜收。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作者何以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引人深思呢?我将本文的妙处总结为两点:微景蕴深情,小事彰大义。  一、微景蕴深情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却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