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城大同,人杰地灵,素有“煤海之乡”的美称。这里诞生成长了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山西省劳动模范、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团委书记刘敬就是其中的一位。
2000年10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刘敬担任了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团委书记。当时,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的现实是,有近15000户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大同市人均156元的低保线,有10000名下岗青年无业可就,有3500名适龄青年居家待业,其中最大的39岁,而且每年都有4000余名毕业生加入这个行列。对刘敬来说,这是困难,也是机遇,更是挑战。
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青年工作经历的团干部,刘敬清醒地认识到,在这种情形下,若继续将团的工作重心放在“一课三会”和文体活动领域,不仅缺乏生机,满足不了青年最紧迫的需求和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有脱离青年的危险。为此,按照公司党政“企业工作的难点和职工及家属关注的热点,就是共青团工作的重点”这一思路,他果断地把“帮助青年就业”作为新时期共青团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帮助青年成才的最佳工作途径。于是,以刘敬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凭着良知和责任感、凭着对企业大局的把握和对团委工作的理性思考,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改变职工、家属及待业青年对外出务工的偏见,他们乘着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东风,在广大青年中组织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及“下岗怎么办”“假如我下岗了怎么办”等座谈,同时,又先后组织举办了7期“更新择业观念、青年先进事迹报告会”和“贺新春·外出务工青年座谈会”,3次带着公司电视台记者上北京、下太原制作《就业,路在脚下》《四访京城、省城矿山娃》等一系列反映外出务工青年工作、生活的专题片,选树了以薛建荣、王晶晶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务工青年典型,并通过创办“大同煤矿百帮家政中心”,提倡青年做“钟点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岗位。此外,他将社区化整为零,有针对性地在团组织中启动了“千名团干进社区,推心置腹帮就业”活动。
——信息闭塞和渠道不畅,一直是制约帮助青年就业工作的“瓶颈”。工作之初,面对只招三五个人的零星用工渠道和“招聘40人,报名应聘2000人”的尴尬,刘敬彷徨过,焦急过,但他始终没有丧失过奋进的勇气。为了及早打开工作局面,在青年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成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团的系统中寻求信息支持,并多次到省青年企业家协会调取会员企业名单,终于输送了第一批待业青年,同时,他还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向沿海及发达城市团委发出提供用工信息的求助,并借助反馈的信息输送370名下岗、待业青年到外地就业。2002年10月,在共青团十五大召开期间,作为代表的他在休会期间,不失时机地寻找和拜访与会的青年企业家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借着机会,凭着诚意,他不仅一次向北京输送73名待业青年,还开辟了两条长年用工渠道。
在他的带领下,帮助青年就业的热潮逐步在同煤公司广大员工及家属中兴起,工作之初那种“有人没渠道”的局面也逐步向“有渠道人紧俏”的方向转变。
——抓管理、重培训、输送合格人才。一是强化岗前培训。他们要求全公司各级团组织依托煤校、技校、职高、团校等阵地创建基地,结合用工单位对招聘人员的技能要求进行培训。几年来,共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18个,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96期,培训青年5000余人。二是规范运行程序。在每批输出人员的操作中,他们都要对信息辨析、实地考察、情况说明、信息发布、组织面试、合同签订、护送上岗、人员跟踪等程序和环节进行审核和把关,4年来,该公司的青年劳务输出工作没有出现过一起事故。三是完善基础管理。面对下岗、失业青年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要求,他要求青年就业中心及下属的25个人才交流分中心和再就业工作站点对他们的兴趣特长和从业意向进行分门别类的登记,基本上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的规范化管理。
四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刘敬和全体团干部们却在短短的时间里,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了心血和赤诚,以崭新的风貌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的待业青年再就业之歌。四年来,该公司团委已先后向北京、天津、太原、青岛、秦皇岛、兰州等城市输送待业青年6067人,并影响带动了12000余名青年在矿区以外领域动态就业。团省委书记张九萍来该公司团委视察时,对青年就业培训中心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称同煤集团公司团委在全省团组织中树立了一面旗帜。
辛勤的汗水终结硕果。四年间,刘敬先后当选为大同市政协委员、团省委委员、团中央候补委员,获得中国煤炭工业“石圪节精神奖”“山西省五四青年奖章”,被授予“全国帮助青年创业计划先进个人”“山西省优秀团干部”“山西省共青团系统先进个人”“山西省劳动模范”“大同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所在的团委也被评为“全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全国帮助青年创业计划先进集体”“中国青年创业行动优秀组织单位”。
图为2003年7月该集团公司团委一次性向太原一家企业输送待业青年152名。
2000年10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刘敬担任了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团委书记。当时,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的现实是,有近15000户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大同市人均156元的低保线,有10000名下岗青年无业可就,有3500名适龄青年居家待业,其中最大的39岁,而且每年都有4000余名毕业生加入这个行列。对刘敬来说,这是困难,也是机遇,更是挑战。
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青年工作经历的团干部,刘敬清醒地认识到,在这种情形下,若继续将团的工作重心放在“一课三会”和文体活动领域,不仅缺乏生机,满足不了青年最紧迫的需求和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有脱离青年的危险。为此,按照公司党政“企业工作的难点和职工及家属关注的热点,就是共青团工作的重点”这一思路,他果断地把“帮助青年就业”作为新时期共青团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帮助青年成才的最佳工作途径。于是,以刘敬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凭着良知和责任感、凭着对企业大局的把握和对团委工作的理性思考,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改变职工、家属及待业青年对外出务工的偏见,他们乘着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东风,在广大青年中组织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及“下岗怎么办”“假如我下岗了怎么办”等座谈,同时,又先后组织举办了7期“更新择业观念、青年先进事迹报告会”和“贺新春·外出务工青年座谈会”,3次带着公司电视台记者上北京、下太原制作《就业,路在脚下》《四访京城、省城矿山娃》等一系列反映外出务工青年工作、生活的专题片,选树了以薛建荣、王晶晶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务工青年典型,并通过创办“大同煤矿百帮家政中心”,提倡青年做“钟点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岗位。此外,他将社区化整为零,有针对性地在团组织中启动了“千名团干进社区,推心置腹帮就业”活动。
——信息闭塞和渠道不畅,一直是制约帮助青年就业工作的“瓶颈”。工作之初,面对只招三五个人的零星用工渠道和“招聘40人,报名应聘2000人”的尴尬,刘敬彷徨过,焦急过,但他始终没有丧失过奋进的勇气。为了及早打开工作局面,在青年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成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团的系统中寻求信息支持,并多次到省青年企业家协会调取会员企业名单,终于输送了第一批待业青年,同时,他还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向沿海及发达城市团委发出提供用工信息的求助,并借助反馈的信息输送370名下岗、待业青年到外地就业。2002年10月,在共青团十五大召开期间,作为代表的他在休会期间,不失时机地寻找和拜访与会的青年企业家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借着机会,凭着诚意,他不仅一次向北京输送73名待业青年,还开辟了两条长年用工渠道。
在他的带领下,帮助青年就业的热潮逐步在同煤公司广大员工及家属中兴起,工作之初那种“有人没渠道”的局面也逐步向“有渠道人紧俏”的方向转变。
——抓管理、重培训、输送合格人才。一是强化岗前培训。他们要求全公司各级团组织依托煤校、技校、职高、团校等阵地创建基地,结合用工单位对招聘人员的技能要求进行培训。几年来,共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18个,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96期,培训青年5000余人。二是规范运行程序。在每批输出人员的操作中,他们都要对信息辨析、实地考察、情况说明、信息发布、组织面试、合同签订、护送上岗、人员跟踪等程序和环节进行审核和把关,4年来,该公司的青年劳务输出工作没有出现过一起事故。三是完善基础管理。面对下岗、失业青年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要求,他要求青年就业中心及下属的25个人才交流分中心和再就业工作站点对他们的兴趣特长和从业意向进行分门别类的登记,基本上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的规范化管理。
四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刘敬和全体团干部们却在短短的时间里,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了心血和赤诚,以崭新的风貌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的待业青年再就业之歌。四年来,该公司团委已先后向北京、天津、太原、青岛、秦皇岛、兰州等城市输送待业青年6067人,并影响带动了12000余名青年在矿区以外领域动态就业。团省委书记张九萍来该公司团委视察时,对青年就业培训中心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称同煤集团公司团委在全省团组织中树立了一面旗帜。
辛勤的汗水终结硕果。四年间,刘敬先后当选为大同市政协委员、团省委委员、团中央候补委员,获得中国煤炭工业“石圪节精神奖”“山西省五四青年奖章”,被授予“全国帮助青年创业计划先进个人”“山西省优秀团干部”“山西省共青团系统先进个人”“山西省劳动模范”“大同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所在的团委也被评为“全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全国帮助青年创业计划先进集体”“中国青年创业行动优秀组织单位”。
图为2003年7月该集团公司团委一次性向太原一家企业输送待业青年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