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而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处理课堂教学的有效预设与生成,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精心预设,促进有效课堂生成
高质量的课堂生成源于高质量的课前预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复杂多变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更需要我们对各种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与布置,做到胸有成竹。因此,一定的课前预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为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过程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备课时,要突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实质性环节,做到:明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注意知识的衔接,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精心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探究、交流、体验的情境。如在进行电解原理的教学预设时(本文中的教学案例均为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我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要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式为主,我选择了科学探究中两个要素即猜想和验证实施课堂教学,于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
如:在学习电解质溶液,归纳pH计算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用哪些方法能使pH=13的NaOH溶液变成pH=10呢?同学经过讨论后汇报如下方法:1. 加水稀释;2. 加更稀的NaOH溶液;3. 加入HCI溶液或其他弱酸。通过定性分析后,我又按学生的思路提出定量计算:将1LpH=13的NaOH溶液变成pH=10,(1)水:需要
L;(2)碱:需pH=11的NaOH溶液L;(3)酸:需pH=3的HCI溶液L。通过堂上练习,我认为pH计算的巩固也就结束了。这时有一个同学问:难道加盐不可以吗?当时我也想如果把盐归纳进去会使这个问题更完善。我马上接着这个同学的话题,问同学们用盐可不可以。课堂气氛马上又活跃起来,同学之间展开激烈讨论后,有同学说加入CuCl2溶液或AlCl3溶液,我追问这和加入酸的效果是否相同。同学们马上回答都是消耗OH-量来减小OH-的浓度。又有同学提出:加入NaCI溶液可以吗?经学生讨论回答可以,相当于加水。通过该题的练习真正使“节外生枝”变成了“枝上结果”,人人都摘到。
三、选择有效教学方式,生成有效课堂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归根到底还是教学方式的有效选择。当有多种教学方式选择时,应考虑能突出学生主体,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能让学生有亲身的体验和经历。例如:在学习电解原理的应用时,因学生已掌握了电解原理的知识,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该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学预设时,我只是确定要解决的问题,设计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电镀池装置、工业上精炼铜的装置图,如下:
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电极反应式,并描述现象,启迪学生思考各种装置的用途,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总结电解原理的应用。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比较、自主学习等方式,获取知识,通过小组协作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来完善认知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仅巩固电解原理的知识,也很容易掌握电解原理的应用。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精心预设,促进有效课堂生成
高质量的课堂生成源于高质量的课前预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复杂多变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更需要我们对各种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与布置,做到胸有成竹。因此,一定的课前预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为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过程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备课时,要突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实质性环节,做到:明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注意知识的衔接,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精心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探究、交流、体验的情境。如在进行电解原理的教学预设时(本文中的教学案例均为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我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要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式为主,我选择了科学探究中两个要素即猜想和验证实施课堂教学,于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
如:在学习电解质溶液,归纳pH计算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用哪些方法能使pH=13的NaOH溶液变成pH=10呢?同学经过讨论后汇报如下方法:1. 加水稀释;2. 加更稀的NaOH溶液;3. 加入HCI溶液或其他弱酸。通过定性分析后,我又按学生的思路提出定量计算:将1LpH=13的NaOH溶液变成pH=10,(1)水:需要
L;(2)碱:需pH=11的NaOH溶液L;(3)酸:需pH=3的HCI溶液L。通过堂上练习,我认为pH计算的巩固也就结束了。这时有一个同学问:难道加盐不可以吗?当时我也想如果把盐归纳进去会使这个问题更完善。我马上接着这个同学的话题,问同学们用盐可不可以。课堂气氛马上又活跃起来,同学之间展开激烈讨论后,有同学说加入CuCl2溶液或AlCl3溶液,我追问这和加入酸的效果是否相同。同学们马上回答都是消耗OH-量来减小OH-的浓度。又有同学提出:加入NaCI溶液可以吗?经学生讨论回答可以,相当于加水。通过该题的练习真正使“节外生枝”变成了“枝上结果”,人人都摘到。
三、选择有效教学方式,生成有效课堂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归根到底还是教学方式的有效选择。当有多种教学方式选择时,应考虑能突出学生主体,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能让学生有亲身的体验和经历。例如:在学习电解原理的应用时,因学生已掌握了电解原理的知识,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该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学预设时,我只是确定要解决的问题,设计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电镀池装置、工业上精炼铜的装置图,如下:
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电极反应式,并描述现象,启迪学生思考各种装置的用途,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总结电解原理的应用。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比较、自主学习等方式,获取知识,通过小组协作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来完善认知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仅巩固电解原理的知识,也很容易掌握电解原理的应用。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