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也想好好学习,可是学习对我来说实在太痛苦了……学习真的是痛苦的吗?朱老师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充满快乐的!6S学习策略之快乐学习策略将帮助你发现学习的乐趣,体会学习过程本身的快乐。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效学习的前提,也是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这不仅是指学会某些知识技能的成就感,而且还指学习过程本身能使大脑的“快乐中枢”受到刺激而产生满足感和欣快感等快感。如果认定所学的知识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大脑就会产生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活性物质。发现的学习、克服困难的学习、取得成就的学习和为了某种信念的学习都能使大脑受到刺激而产生快感。
学习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的天性。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学习新的知识,满足人的好奇心,人会觉得很快乐;通过学习对事物的理解加深,人会觉得很喜悦;零散的知识变得系统化,人会觉得很痛快。
学习的结果也是让人快乐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可以给人带来财富和幸福。在学习活动中迎接挑战,战胜困难,转败为胜,获得成功,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都能使人充满自豪感和愉悦感。
可是,每当我问学生“学习是快乐的吗”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给出否定的答案。那么,为什么大家又一致认为学习是不快乐的呢?
一、学习不快乐的原因分析
(一)惩罚对学习的影响
斯宾塞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带着两群孩子到河边,先告诉其中一群孩子:“我一发出口令你们就跑到教堂那里去,那里正举行婚礼,先跑到的有可能会得到小糖果。”然后又告诉另一群孩子:“你们要尽快跑到教堂那里,越快越好,谁落后就会惩罚谁。”随着他的一声令下,两群孩子都飞快地跑起来。从河边到教堂不是一段很短的路程。
结果是:知道教堂在进行婚礼的孩子,先跑到的很多,而且跑到了以后,大多还很兴奋;而另一群落后就会受罚的孩子,有的掉队了,有的干脆跑了一半就停下来了,而且停下来的孩子多了,大家就不怕受惩罚了。
一群孩子因为教堂那里有婚礼和糖果,所以从一开始跑的时候,就把“跑到教堂”这件事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因此跑起来就很轻松;而另一群孩子则把“跑到教堂”这件事当作了一个任务,只是被动地去执行,尽管有惩罚的威胁,但仍然作用不大。
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的学习表现不尽如人意时,家长采取的往往是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指责或者惩罚。表现不好就罚孩子学习,罚写作业,这样的做法是把学习当成了惩罚的工具。这等于直接告诉学生,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表现不好的人才会被罚做这件事情。这就让学生从心里产生了对学习的反感情绪。几乎每一个家长指责孩子的出发点都是希望让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方式往往适得其反。经常性的指责和惩罚,会让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变成一个可怕的、令人不安的形象,并让孩子一想到学习就产生消极的刺激体验,自然就会打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主观判断的影响
当人们获得成功或遭遇失败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寻找原因,即试图去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成功或者失败。心理学家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的四种主要原因。不同的原因分析,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并会对后继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以考试失败时的原因分析为例:如果认为是“我努力不够”,就会产生羞愧感,在后来的学习中劲头更足;如果认为是“我很笨”,就会产生无助感,在后来的学习中放弃努力;如果认为是“这太难”或者“我运气不好”,则会产生侥幸心理,不再有学习的动力。
主观判断错误是指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某门学科听不懂)时,不认真分析真正的原因,而是片面地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某科或者不是学习的料,错误地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因素。这样的主观判断错误会导致妄自菲薄、自我限制、自我挫败,使本来应该有的对学习的快乐体验变成痛苦体验。
(三)社会偏见的影响
对学习的偏见随处可见,最常见的即:学习是困难而痛苦的。几乎人人都认同“十年寒窗苦”以及“女孩子不适合学数理化”。事实上,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不是苦的;学习也并不难,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学会各类知识。任何人要想有愉快的学习体验,都要抛弃这些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
学校教育中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为地给学习制造痛苦,实则干扰了学习的正常运行。运用各种办法进行知识灌输、拼时间、搞题海战术等是我国应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被动灌输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能使学习效率低下。有些时候,老师的评判过于生硬,批评教育过多,表扬鼓励不足,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痛苦。就像我们自己在不断成长一样,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我们要学会以快乐的心态去迎接学习。
二、寻找学习的乐趣
(一)为谁而学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作被试,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结果,实验组(奖励组)被试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却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有更多被试花更多的休息时间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时,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即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所以,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过分的奖励反而会降低其动机。大多数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学习是他的切实需要。他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为奖品学,当然他也就不会感受到学习真正的快乐。单纯的赏识教育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使外在动机逐渐过渡到内在动机,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理想的学习状态。
(二)满怀兴趣地学习
真正的学习不仅是快乐的,而且是满怀兴趣的。孟昭兰认为,兴趣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实验研究证实,当学生对学习充满快乐和满怀兴趣时,最能发挥其智能操作水平,学习效率也最高。快乐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有所创新,而且还要充满愉悦体验,满怀学习乐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自觉、主动、愉快。愉快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提高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具体认知过程的活动能力,有利于综合性智能和创造潜能的发挥,大大提高智能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成就需求,对学习活动产生巨大的动力。若学习还没开始,你就认为它枯燥无味,学起来缺少热情,那么学习就真的没有趣了。
(三)寻找学习内容的意义
人们对自认为没有意义的学习内容会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学习兴趣,因此学习效果极差。寻找学习内容的深刻意义,对所学内容的重要性清楚了,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的劲头也就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好。
所以在学习之前和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寻求和锁定学习的意义,在脑内浮现出清晰的图像,以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学好英语就可以与外宾交谈,参加国际会议。在脑中出现这种形象,能激发人的英语学习兴趣。目标明确,意义清楚,就会学有动力。许多专业人员,都是在了解业务的结果和意义后才产生出巨大专业兴趣的。
(四)学习中享受乐趣
学生以主人的角色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能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如果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强迫下被动地参与学习,就会产生被控制感,不仅不利于发挥主体积极性,激发潜能,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厌恶情绪。有些学生虽然和大家一样在校学习,但由于是被动消极地“陪坐”,因此学习效果非常差。
学生不仅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参与综合实践课和课外活动,还应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外出旅游、健康的娱乐活动,以及读书、写作、绘画、书法等活动。
(五)善于自我提问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问自答,能激发学习兴趣,保持注意力。常问的问题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什么条件要求、要达到什么结果等。
学习不同的内容或解决不同的问题时,应依据内容的特点提出不同的问题。提出问题后,可以用纸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学习一一解答。暂时回答不了的也可以存疑,在以后的学习中解决。
(六)不把没兴趣当作挡箭牌
不想干的事就说自己没兴趣,其实是患了“兴趣借口症”,兴趣借口症患者常以没有兴趣为借口掩盖其懒惰之实质。其实,我们应认清:兴趣是后天培养的,对事情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勤奋努力加良好学习方法就能取得好成绩,兴趣也就有了;认真做事情,做好了就会有成就感和愉悦感,也就产生了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要经常有意识地体验学习的乐趣,时时对自己施加“学习是享受”的意念,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习自然就会更加快乐。
三、塑造学业成功的自我形象
(一)自我形象的定义
依据沙福逊的界定,人的总体自我形象包括学业自我形象、社群自我形象、体态自我形象和情绪自我形象。学业自我形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就应建立积极的学业自我形象。
假如说,在你的自我形象中一向对数学没有兴趣,那么你就要改变这种自我形象。你可以先放松自己,使自己处于放松警觉状态,也就是α波状态。然后你反复对自己说:“数学很重要,很有意思,我喜欢数学,我能学好数学,我的数学成绩会越来越好!”同时,头脑中浮现出自己取得良好数学成绩时的情景,并体验到愉悦感。每天练习1~2次,每次1分钟,经过21天的训练,你就会发现你的学业自我形象改变了,你真的喜欢数学学习了!
(二)积极自我形象的训练
英国教育家柯林·罗斯提出的建立积极主动内心世界的训练有助于积极自我形象的形成,其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充满信心、积极主动的内心世界,形成积极的学业自我形象。训练包括以下七个步骤。
第一步:回想自己成功的时刻、事件和情景。它可能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测验,一次学习比赛的获奖,一个难题解决的灵感火花,或是获取冠军的体育项目。回想你那些最值得自豪的时刻,感受当时情景的激动,会使人浑身充满力量。
第二步:增强情景记忆。回想学习成功时的生动景象,你当时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想到什么?心情如何?把所有的感受都用上,尽量使回忆详细生动。重要的是要用视觉形象回忆成功时的情景,唤起内心的激情,回忆起内心充满力量的状态。
第三步:想出一个词来概括当时的辉煌和情景,这个词将成为提示词。
第四步:深呼吸。挺胸坐直,肩膀后收,面带微笑,眼向上看,做两次深呼吸。
第五步:紧握拳头,显示出充满力量的体态。
第六步:再回忆你成功时刻的感受和心态,真正沉醉于那种力量的感受,并反复默念提示词。如“我学习能力强”“学习效果很好”“考试充满信心”“我的身体很健康”等,至于说哪一个,要视情况而定。
第七步:放开拳头,睁开眼睛。
每天训练一两次,训练时间越长越好。
四、潜意识的训练策略
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是未被意识到的、没有明确目的调控的或习惯化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潜意识的潜能是无限的,教育过程中应重视潜意识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潜意识的策略来培养学习兴趣。 (一)正面思考的原理
人既具有积极的肯定性思考,又具有消极的否定性思考,对人的学习和发展来说,肯定性思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正面思考最重要的是以正面的积极言辞作为目标。例如,要不断告诉自己我喜欢学习政治,而不要说,我不讨厌政治。因为在后一句话里出现了两个否定性的词语,潜意识有时就会造成混乱。如果你多进行正面思考,向潜意识灌输积极肯定的内容,潜意识就会发挥积极作用,给你增添巨大的力量,让你实现理想和目标。
(二)自我肯定训练
所谓自我肯定就是对自己的智慧能力、优点和长处、取得的成绩给予足够的肯定,并以此为指导原则要求自己,训练自己。自我肯定的训练步骤示例如下。
(1)对自己说:“我比想象的还要聪明。我要用勤奋努力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证明我的聪明才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2)诚心诚意地重复三遍;
(3)每天至少重复三次;
(4)用清晰、自信、有力的声音大声地说出来,效果更好。
(三)积极的自我暗示
所谓暗示就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一种意见、信念或行为方式,从而导致被暗示者的判断、态度及行为方式改变的心理过程。自我暗示是依靠思想、语言进行自我刺激的过程。
积极的自我暗示能激发潜意识的心理能量,是超级学习法最基本的原则。运用积极暗示,向潜意识灌输积极的信息,发挥潜意识强大的内在动力及其储存和调控功能,能使人获得成功和幸福。
五、快乐学习的建议
从教师的角度看,快乐学习就是要让教学的过程生动活泼,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辩论、表演、竞赛、实际操作,把学习的乐趣归还给学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组织教材时要使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形象化,让学生易于接受。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知识的传授,并在实际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处理教学内容要有综合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以表扬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要合理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应该协调、民主、舒适、平静,没有威胁性。要培养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密切师生交往,关爱学生。另外,还要鼓励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及时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批评要慎重,要讲究技巧,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对学生而言,快乐学习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学习任务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反复体验学习的满足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成功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享受,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并以此作为前进的起点,不断取得更多的成绩;学习方式要灵活多样,如演讲、比赛、质疑、批判、提问、表演、角色扮演、游戏、社会实践活动等,以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要注意:乐而后学,开始学习前应使心情平静、愉悦,进入快乐状态,然后开始学习,形成情知交融状态;学中乐,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乐趣,寓乐于学,寓学于乐;学后乐,学习后总结,回味乐趣,体验学有所获的愉悦。
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这不仅是指学会某些知识技能的成就感,而且还指学习过程本身能使大脑的“快乐中枢”受到刺激而产生满足感和欣快感等快感。如果认定所学的知识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大脑就会产生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活性物质。发现的学习、克服困难的学习、取得成就的学习和为了某种信念的学习都能使大脑受到刺激而产生快感。
学习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的天性。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学习新的知识,满足人的好奇心,人会觉得很快乐;通过学习对事物的理解加深,人会觉得很喜悦;零散的知识变得系统化,人会觉得很痛快。
学习的结果也是让人快乐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可以给人带来财富和幸福。在学习活动中迎接挑战,战胜困难,转败为胜,获得成功,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都能使人充满自豪感和愉悦感。
可是,每当我问学生“学习是快乐的吗”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给出否定的答案。那么,为什么大家又一致认为学习是不快乐的呢?
一、学习不快乐的原因分析
(一)惩罚对学习的影响
斯宾塞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带着两群孩子到河边,先告诉其中一群孩子:“我一发出口令你们就跑到教堂那里去,那里正举行婚礼,先跑到的有可能会得到小糖果。”然后又告诉另一群孩子:“你们要尽快跑到教堂那里,越快越好,谁落后就会惩罚谁。”随着他的一声令下,两群孩子都飞快地跑起来。从河边到教堂不是一段很短的路程。
结果是:知道教堂在进行婚礼的孩子,先跑到的很多,而且跑到了以后,大多还很兴奋;而另一群落后就会受罚的孩子,有的掉队了,有的干脆跑了一半就停下来了,而且停下来的孩子多了,大家就不怕受惩罚了。
一群孩子因为教堂那里有婚礼和糖果,所以从一开始跑的时候,就把“跑到教堂”这件事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因此跑起来就很轻松;而另一群孩子则把“跑到教堂”这件事当作了一个任务,只是被动地去执行,尽管有惩罚的威胁,但仍然作用不大。
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的学习表现不尽如人意时,家长采取的往往是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指责或者惩罚。表现不好就罚孩子学习,罚写作业,这样的做法是把学习当成了惩罚的工具。这等于直接告诉学生,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表现不好的人才会被罚做这件事情。这就让学生从心里产生了对学习的反感情绪。几乎每一个家长指责孩子的出发点都是希望让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方式往往适得其反。经常性的指责和惩罚,会让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变成一个可怕的、令人不安的形象,并让孩子一想到学习就产生消极的刺激体验,自然就会打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主观判断的影响
当人们获得成功或遭遇失败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寻找原因,即试图去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成功或者失败。心理学家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的四种主要原因。不同的原因分析,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并会对后继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以考试失败时的原因分析为例:如果认为是“我努力不够”,就会产生羞愧感,在后来的学习中劲头更足;如果认为是“我很笨”,就会产生无助感,在后来的学习中放弃努力;如果认为是“这太难”或者“我运气不好”,则会产生侥幸心理,不再有学习的动力。
主观判断错误是指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某门学科听不懂)时,不认真分析真正的原因,而是片面地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某科或者不是学习的料,错误地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因素。这样的主观判断错误会导致妄自菲薄、自我限制、自我挫败,使本来应该有的对学习的快乐体验变成痛苦体验。
(三)社会偏见的影响
对学习的偏见随处可见,最常见的即:学习是困难而痛苦的。几乎人人都认同“十年寒窗苦”以及“女孩子不适合学数理化”。事实上,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不是苦的;学习也并不难,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学会各类知识。任何人要想有愉快的学习体验,都要抛弃这些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
学校教育中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为地给学习制造痛苦,实则干扰了学习的正常运行。运用各种办法进行知识灌输、拼时间、搞题海战术等是我国应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被动灌输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能使学习效率低下。有些时候,老师的评判过于生硬,批评教育过多,表扬鼓励不足,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痛苦。就像我们自己在不断成长一样,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我们要学会以快乐的心态去迎接学习。
二、寻找学习的乐趣
(一)为谁而学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作被试,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结果,实验组(奖励组)被试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却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有更多被试花更多的休息时间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时,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即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所以,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过分的奖励反而会降低其动机。大多数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学习是他的切实需要。他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为奖品学,当然他也就不会感受到学习真正的快乐。单纯的赏识教育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使外在动机逐渐过渡到内在动机,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理想的学习状态。
(二)满怀兴趣地学习
真正的学习不仅是快乐的,而且是满怀兴趣的。孟昭兰认为,兴趣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实验研究证实,当学生对学习充满快乐和满怀兴趣时,最能发挥其智能操作水平,学习效率也最高。快乐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有所创新,而且还要充满愉悦体验,满怀学习乐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自觉、主动、愉快。愉快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提高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具体认知过程的活动能力,有利于综合性智能和创造潜能的发挥,大大提高智能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成就需求,对学习活动产生巨大的动力。若学习还没开始,你就认为它枯燥无味,学起来缺少热情,那么学习就真的没有趣了。
(三)寻找学习内容的意义
人们对自认为没有意义的学习内容会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学习兴趣,因此学习效果极差。寻找学习内容的深刻意义,对所学内容的重要性清楚了,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的劲头也就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好。
所以在学习之前和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寻求和锁定学习的意义,在脑内浮现出清晰的图像,以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学好英语就可以与外宾交谈,参加国际会议。在脑中出现这种形象,能激发人的英语学习兴趣。目标明确,意义清楚,就会学有动力。许多专业人员,都是在了解业务的结果和意义后才产生出巨大专业兴趣的。
(四)学习中享受乐趣
学生以主人的角色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能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如果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强迫下被动地参与学习,就会产生被控制感,不仅不利于发挥主体积极性,激发潜能,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厌恶情绪。有些学生虽然和大家一样在校学习,但由于是被动消极地“陪坐”,因此学习效果非常差。
学生不仅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参与综合实践课和课外活动,还应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外出旅游、健康的娱乐活动,以及读书、写作、绘画、书法等活动。
(五)善于自我提问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问自答,能激发学习兴趣,保持注意力。常问的问题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什么条件要求、要达到什么结果等。
学习不同的内容或解决不同的问题时,应依据内容的特点提出不同的问题。提出问题后,可以用纸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学习一一解答。暂时回答不了的也可以存疑,在以后的学习中解决。
(六)不把没兴趣当作挡箭牌
不想干的事就说自己没兴趣,其实是患了“兴趣借口症”,兴趣借口症患者常以没有兴趣为借口掩盖其懒惰之实质。其实,我们应认清:兴趣是后天培养的,对事情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勤奋努力加良好学习方法就能取得好成绩,兴趣也就有了;认真做事情,做好了就会有成就感和愉悦感,也就产生了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要经常有意识地体验学习的乐趣,时时对自己施加“学习是享受”的意念,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习自然就会更加快乐。
三、塑造学业成功的自我形象
(一)自我形象的定义
依据沙福逊的界定,人的总体自我形象包括学业自我形象、社群自我形象、体态自我形象和情绪自我形象。学业自我形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就应建立积极的学业自我形象。
假如说,在你的自我形象中一向对数学没有兴趣,那么你就要改变这种自我形象。你可以先放松自己,使自己处于放松警觉状态,也就是α波状态。然后你反复对自己说:“数学很重要,很有意思,我喜欢数学,我能学好数学,我的数学成绩会越来越好!”同时,头脑中浮现出自己取得良好数学成绩时的情景,并体验到愉悦感。每天练习1~2次,每次1分钟,经过21天的训练,你就会发现你的学业自我形象改变了,你真的喜欢数学学习了!
(二)积极自我形象的训练
英国教育家柯林·罗斯提出的建立积极主动内心世界的训练有助于积极自我形象的形成,其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充满信心、积极主动的内心世界,形成积极的学业自我形象。训练包括以下七个步骤。
第一步:回想自己成功的时刻、事件和情景。它可能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测验,一次学习比赛的获奖,一个难题解决的灵感火花,或是获取冠军的体育项目。回想你那些最值得自豪的时刻,感受当时情景的激动,会使人浑身充满力量。
第二步:增强情景记忆。回想学习成功时的生动景象,你当时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想到什么?心情如何?把所有的感受都用上,尽量使回忆详细生动。重要的是要用视觉形象回忆成功时的情景,唤起内心的激情,回忆起内心充满力量的状态。
第三步:想出一个词来概括当时的辉煌和情景,这个词将成为提示词。
第四步:深呼吸。挺胸坐直,肩膀后收,面带微笑,眼向上看,做两次深呼吸。
第五步:紧握拳头,显示出充满力量的体态。
第六步:再回忆你成功时刻的感受和心态,真正沉醉于那种力量的感受,并反复默念提示词。如“我学习能力强”“学习效果很好”“考试充满信心”“我的身体很健康”等,至于说哪一个,要视情况而定。
第七步:放开拳头,睁开眼睛。
每天训练一两次,训练时间越长越好。
四、潜意识的训练策略
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是未被意识到的、没有明确目的调控的或习惯化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潜意识的潜能是无限的,教育过程中应重视潜意识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潜意识的策略来培养学习兴趣。 (一)正面思考的原理
人既具有积极的肯定性思考,又具有消极的否定性思考,对人的学习和发展来说,肯定性思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正面思考最重要的是以正面的积极言辞作为目标。例如,要不断告诉自己我喜欢学习政治,而不要说,我不讨厌政治。因为在后一句话里出现了两个否定性的词语,潜意识有时就会造成混乱。如果你多进行正面思考,向潜意识灌输积极肯定的内容,潜意识就会发挥积极作用,给你增添巨大的力量,让你实现理想和目标。
(二)自我肯定训练
所谓自我肯定就是对自己的智慧能力、优点和长处、取得的成绩给予足够的肯定,并以此为指导原则要求自己,训练自己。自我肯定的训练步骤示例如下。
(1)对自己说:“我比想象的还要聪明。我要用勤奋努力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证明我的聪明才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2)诚心诚意地重复三遍;
(3)每天至少重复三次;
(4)用清晰、自信、有力的声音大声地说出来,效果更好。
(三)积极的自我暗示
所谓暗示就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一种意见、信念或行为方式,从而导致被暗示者的判断、态度及行为方式改变的心理过程。自我暗示是依靠思想、语言进行自我刺激的过程。
积极的自我暗示能激发潜意识的心理能量,是超级学习法最基本的原则。运用积极暗示,向潜意识灌输积极的信息,发挥潜意识强大的内在动力及其储存和调控功能,能使人获得成功和幸福。
五、快乐学习的建议
从教师的角度看,快乐学习就是要让教学的过程生动活泼,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辩论、表演、竞赛、实际操作,把学习的乐趣归还给学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组织教材时要使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形象化,让学生易于接受。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知识的传授,并在实际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处理教学内容要有综合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以表扬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要合理设计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应该协调、民主、舒适、平静,没有威胁性。要培养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密切师生交往,关爱学生。另外,还要鼓励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及时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批评要慎重,要讲究技巧,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对学生而言,快乐学习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学习任务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反复体验学习的满足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成功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享受,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并以此作为前进的起点,不断取得更多的成绩;学习方式要灵活多样,如演讲、比赛、质疑、批判、提问、表演、角色扮演、游戏、社会实践活动等,以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要注意:乐而后学,开始学习前应使心情平静、愉悦,进入快乐状态,然后开始学习,形成情知交融状态;学中乐,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乐趣,寓乐于学,寓学于乐;学后乐,学习后总结,回味乐趣,体验学有所获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