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由于手机网络的影响,很多学生出现了知识体系不够系统、缺乏经典阅读、认知较为肤浅的情况。这些情况反映在剧本创作课堂上,就出现了诸如题材選择、人物缺乏统一和深度、网络内容过多等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艺术高校剧本教学教育经验,综合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等多个涉及剧本创作的专业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有志于剧本创作的学生一些启发与认知,为艺术高校剧本创作课程创新与发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思路。
关键词:艺术高校 剧本创作品 网络
一、剧本选材问题
部分学生受网络小说和游戏的影响,在选材时往往第一选择仙侠、科幻、魔幻、悬疑、探案、游戏等题材。当然,这一类题材并不是完全不能涉足,只是此类题材在创作时面临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此类题材相对难度较大,难以出新出奇,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从目前学生提交的选题来看,在人物、情节上摹仿痕迹较重,原创较少,部分甚至达到了抄袭的程度。其次,此类题材的创作在故事、人物设置上需要对照现实,在虚构故事内体现出现实意义,如果只是单纯描写人物、推进故事,就会出现立意较差、缺乏深度的问题。最后,此类题材在最终创作实践中意义不大,尤其是仙侠、科幻类题材,部分学生创作中受网络小说、电视剧等多方面影响,喜爱设置宏大场面,尤其是动作戏,更是绚烂至极,从不考虑实拍情况。
因此在题材上选择,应该鼓励学生从自身出发,克服自身生活体验不足、阅读量不足的缺点,从生活中发现亮点,发现矛盾冲突点,更多地从亲情、友情、爱情三个角度出发,寻找接地气的题材进行创作。例如2017年在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中荣获贾樟柯86-0358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微电影《根》,讲述了一位在农村长大的孤儿与叔叔家上大学回来的孩子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城市与农村的地域差异,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从故事情节来看,《根》这部微电影并无太大的外部动作冲突。但是在剧情的发展中,观众能够被一个游荡在农村的普通青年抓住,为他身上卑微的自尊慨叹惋惜。《根》的创作者正是根据自身观察生活,再加工改造,让这部电影中的人文关怀打动评委的心。
二、文化功底不足
从艺考中就能够发现,在艺考过程中,无论是面试还是笔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功底有待提高。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学生文学基础薄弱,积累不足。目前,很多学生原本入校时文化成绩就较为薄弱,文学积累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较少,除了课本上提及的几部作品,对其他的基本不会拿出时间阅读了解,甚至有的学生一无所知。第二,新媒体时代网络恶搞盛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的个性化表达与传播得到空前发展,PC端发布者身份的隐蔽性让许多人有了宣泄的空间,一时间各种网络恶搞兴起,这既给网民带来了相对平等的话语权,也给我们的学生、下一代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学生习惯了各种不规范的网络用语,体现在写作过程中,就是用低俗的网络用语将剧本写成了充满主观情绪的网络博文;另一方面,恶搞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原有经典作品的认知,还将恶搞手法滥用于剧本创作中,以随意嘲笑、践踏他人尊严为乐,折射出扭曲的价值观。针对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课程设置上着手,一方面开设基础写作课程,从大一开始,一直到大四,可以是散文、小说写作,也可以是剧本写作,写作不能少,一定要让学生的笔杆子一直在动,如果手生了,灵感的找回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另一方面开设阅读课,由教师主抓,制订阅读计划,定期检查学生阅读成果,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增长知识,增长见闻。
三、不重视戏剧在影视剧本创作上的基础作用
在可看性上,影视作品大大超过戏剧作品,某些学生也往往忽略戏剧的重要性。笔者在求学时,学院请过多位知名编剧、导演到校讲学。在他们的讲课中都曾肯定地提及,年轻时打下的戏剧底子是他们一生中创作的财富。有人说,影视是机械录制的戏剧。戏剧在情节架构、人物设置上的要求是远远高于影视的。在影视作品中,不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综艺节目,都是有剧本的,都要求编剧具有基本的剧本创作能力,而这个能力,很大一方面是来自戏剧的养分支撑。例如对于一部电影剧本创作来讲,很重要的一点是开掘场面,讲究如何写好一场戏,而一场戏,其实就是一个生活片段。戏剧小品也是生活片段,如果能够写好一个戏剧小品,对于电影中一场戏的创作也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以上这三点就是笔者在剧本创作教学中的一点思考,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发扬下去,培养真正具有良好基础和创意思维的人才,让学生创作出真正有灵魂的原创剧本。
参考文献:
[1]陆小玲. 新媒体时代《动画剧本创作》课程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0).
(作者简介:孙丰俊,男,硕士研究生,河北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关键词:艺术高校 剧本创作品 网络
一、剧本选材问题
部分学生受网络小说和游戏的影响,在选材时往往第一选择仙侠、科幻、魔幻、悬疑、探案、游戏等题材。当然,这一类题材并不是完全不能涉足,只是此类题材在创作时面临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此类题材相对难度较大,难以出新出奇,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从目前学生提交的选题来看,在人物、情节上摹仿痕迹较重,原创较少,部分甚至达到了抄袭的程度。其次,此类题材的创作在故事、人物设置上需要对照现实,在虚构故事内体现出现实意义,如果只是单纯描写人物、推进故事,就会出现立意较差、缺乏深度的问题。最后,此类题材在最终创作实践中意义不大,尤其是仙侠、科幻类题材,部分学生创作中受网络小说、电视剧等多方面影响,喜爱设置宏大场面,尤其是动作戏,更是绚烂至极,从不考虑实拍情况。
因此在题材上选择,应该鼓励学生从自身出发,克服自身生活体验不足、阅读量不足的缺点,从生活中发现亮点,发现矛盾冲突点,更多地从亲情、友情、爱情三个角度出发,寻找接地气的题材进行创作。例如2017年在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中荣获贾樟柯86-0358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微电影《根》,讲述了一位在农村长大的孤儿与叔叔家上大学回来的孩子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城市与农村的地域差异,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从故事情节来看,《根》这部微电影并无太大的外部动作冲突。但是在剧情的发展中,观众能够被一个游荡在农村的普通青年抓住,为他身上卑微的自尊慨叹惋惜。《根》的创作者正是根据自身观察生活,再加工改造,让这部电影中的人文关怀打动评委的心。
二、文化功底不足
从艺考中就能够发现,在艺考过程中,无论是面试还是笔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功底有待提高。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学生文学基础薄弱,积累不足。目前,很多学生原本入校时文化成绩就较为薄弱,文学积累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较少,除了课本上提及的几部作品,对其他的基本不会拿出时间阅读了解,甚至有的学生一无所知。第二,新媒体时代网络恶搞盛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的个性化表达与传播得到空前发展,PC端发布者身份的隐蔽性让许多人有了宣泄的空间,一时间各种网络恶搞兴起,这既给网民带来了相对平等的话语权,也给我们的学生、下一代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学生习惯了各种不规范的网络用语,体现在写作过程中,就是用低俗的网络用语将剧本写成了充满主观情绪的网络博文;另一方面,恶搞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原有经典作品的认知,还将恶搞手法滥用于剧本创作中,以随意嘲笑、践踏他人尊严为乐,折射出扭曲的价值观。针对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课程设置上着手,一方面开设基础写作课程,从大一开始,一直到大四,可以是散文、小说写作,也可以是剧本写作,写作不能少,一定要让学生的笔杆子一直在动,如果手生了,灵感的找回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另一方面开设阅读课,由教师主抓,制订阅读计划,定期检查学生阅读成果,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增长知识,增长见闻。
三、不重视戏剧在影视剧本创作上的基础作用
在可看性上,影视作品大大超过戏剧作品,某些学生也往往忽略戏剧的重要性。笔者在求学时,学院请过多位知名编剧、导演到校讲学。在他们的讲课中都曾肯定地提及,年轻时打下的戏剧底子是他们一生中创作的财富。有人说,影视是机械录制的戏剧。戏剧在情节架构、人物设置上的要求是远远高于影视的。在影视作品中,不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综艺节目,都是有剧本的,都要求编剧具有基本的剧本创作能力,而这个能力,很大一方面是来自戏剧的养分支撑。例如对于一部电影剧本创作来讲,很重要的一点是开掘场面,讲究如何写好一场戏,而一场戏,其实就是一个生活片段。戏剧小品也是生活片段,如果能够写好一个戏剧小品,对于电影中一场戏的创作也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以上这三点就是笔者在剧本创作教学中的一点思考,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发扬下去,培养真正具有良好基础和创意思维的人才,让学生创作出真正有灵魂的原创剧本。
参考文献:
[1]陆小玲. 新媒体时代《动画剧本创作》课程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0).
(作者简介:孙丰俊,男,硕士研究生,河北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