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放弃 永恒不屈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nger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勃朗 《与神角力的雅各布》

  贫困潦倒的伦勃朗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身边形形色色真实存在的人,屠夫、厨娘、乞丐、瘸子、盲人等经常地出现在他的速写中。画作中的天使和雅各不再是唯美理想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的荷兰底层民众。他放弃了细腻平滑的画面效果,用浑浊的色彩和粗放的笔触塑造人物,再辅以透明色加以渲染,使黏稠的油画颜料产生独特的美感,而画作本身也被赋予美妙的肌理。伦勃朗善于将人物的情绪直接传达到观者内心,细腻地展现人物的心灵,要做到这一点,眼睛是绘画的重心。在他的笔下,人物的神情拥有独特的魅力。在画作《与神角力的雅各布》中,天使眼睛半开半闭,不悲不喜,不动声色,双唇微翘,仿佛欲言又止,好似已经预知这场角力的结局。雅各把头靠在天使的肩上,与其说二者扭打在一起,不如说他们紧紧抱在一起,使这幅画摆脱了各种复杂的象征意义和道德意图,为宗教题材注入怜悯、宽恕的情感,使观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人性的力量。
  伦勃朗在艺术选择上始终坚持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向世俗趣味让步,这种坚持给他带来了卓绝的艺术成就。他那深刻的现实主义心理描绘享有广泛声誉,他那无与伦比的明暗技巧至今仍是美术史上无法逾越的高峰。纵然寻觅不到知音,纵然穷困潦倒,和雅各一样,伦勃朗与神角力,与时代角力,用出神入化的明暗技巧使其一生跃然于画布之上,充满幻想,直射内心。他的作品超越时代,成为永恒的艺术。

色彩与野性的呐喊——《布道后的幻象》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画家,与塞尚、凡·高合称 “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和伦勃朗一样,高更一生曲折,他曾经历经济困窘,丧妻丧子之苦,甚至是艺术上的困惑,但正是这些苦难使高更最终蜕变成伟大的艺术家。高更厌恶都市文明,向往原始与野性,自称 “野蛮人”。他将色彩视为画家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他的画中,强烈而单纯的色彩、粗犷的用笔和东方绘画风格的装饰性,交织成一种特殊的美感。他那粗野叛逆、狂放不羁的画风,世人难以理解,更无法企及。或许是这些特殊的经历与爱好,“雅各与天使角力”的故事也成为高更绘画的主题,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融入其中,带给观者别样的震撼。
  《布道后的幻象》又称《雅各与天使搏斗》,故事发生在布列塔尼亚这座小岛上,那里有着高更向往的原始与野性。画中聆听完神父布道的布列塔尼亚妇女们,眼前忽见雅各和天使正于树的另一方摔跤。高更用象征手法把圣经故事画在了布列塔尼亚的自然景色中,以一头牛和一棵树交待了地点,把天使与礼拜天早晨聚集在教堂门口的布列塔尼亚农妇——即圣经人物与现实人物表现在一个场景中。   一棵粗大的树干将画面沿对角线分开,呈现对角式构图。树干的左边是现实世界,三个布列塔尼亚女子站在近景中,背对观者。她们戴着大大的传统白色宽帽,在黑色衣裙衬托下,显得尤为夺目。一位牧师站在三人右侧,削过发的头部延伸出画面之外,他正给圣徒们讲解圣经中雅各与天使的争斗故事。她们左边是一排跪着的妇女,按透视关系渐次缩小,紧闭双眼,双手合十,正在虔诚地祈祷。在树干的下方,一头小牛在田野中嬉戏,田野则呈现出奔放的红色。画家有意夸张了近、远景人物在透视关系上的大小比例,使前排人物占据大半个画面,而与远景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远景也就是树干右侧是妇女们想象中的世界,艺术家选择了惊人的单一色调来描绘长着金色翅膀的天使和雅各搏斗的场景。他把青草地画成橘红色,布满整个画面,象征着妇女们正在经历的宗教梦幻。天使的翅膀外张,一只手抱住雅各的头部,另一只手抓住雅各的大腿,雅各则用双手抱住天使的身体,二者扭打在一起,难解难分,画面虽简单却极富张力。
  这幅画看似在描绘神秘的圣经主题,实乃呈现画家心中所想。高更将虚与实融合于一画,并通过中间的一棵斜向生长的树对两者做出区分。画面完全没有了所谓科学的光线,我们只看到强烈的色彩,只感受到撼人的韵律。画作以平面来表现,虽不具立体感,但因线条圆滑,反而充滿节奏,和谐而又不失动感。不同的形状、线条和色彩所组成的图案,既具有象征性,又饱含着装饰意味。画作以大面积的红色作为背景,这红色既可代表田野,也可代表天空。奔放的色彩使画面充满节奏感,整体平涂的大面积颜色空间使这幅画成为令人震惊的色彩宣言,这正是高更野性的呐喊。他打破理性的藩篱,突破世俗的束缚,在质朴的自然中,用原始的表达方式,创作最简单、最纯真的艺术。
  《布道后的幻象》中的色彩运用呈现出一种由外部描摹向内心深入的轨迹,高更铿锵有力地呐喊出对浮世的蔑视。艺术家突破了既定艺术规则和世俗眼光的束缚,不再只是追求客观的描摹,而是将自身或描绘对象的主观感受融入画中,使其作品更具内涵及人文深度。
  伦勃朗与高更有着相似的坎坷经历,他们身上都流露出与命运斗争到底的精神,他们都有高尚不屈的灵魂。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创作,心醉神迷地生活在宁静和艺术中。《与神角力的雅各布》和《布道后的幻想》折射出画家真实的生命体验——永不放弃,永恒不屈。人是这样,国亦如此。2018年4月19日,以色列举国欢腾庆祝复国70周年。曾亡国2500多年的以色列怀揣期盼和梦想,竟在没有土地、人民四散的情况下,经过漫长的归途,回到美好的应许之地,再次建立国家,应验了《圣经·旧约》的预言,诠释甚至扩大了“以色列”的内涵。
高更 《布道后的幻象》
其他文献
人类最早在什么时候开始剃须的呢?根据考古发现,答案是在两万年前左右,人们发现了那时刮脸用的石制刀片。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刮脸的历史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部分。作为人体身上的体毛,头发可以保护脆弱的头顶,汗毛可以保护毛孔,眉毛可以防止汗水流入眼睛,那么胡须究竟有什么样的实际作用呢?尽管绞尽脑汁,科学家们还是找不到证据为胡须“歌功颂德”。相反,近来国内外的专家研究发现,胡须具有吸附有害物质的特性:人体呼
“二战”之后,美国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逐渐取代欧洲占据了国际版图的主导地位,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自诩为欧洲文化代表的法国,一直位居世界文化强国之列。当霸道的“山姆大叔”遇到傲娇的“高卢雄鸡”,一场两个强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大战就此拉开。“美国发现法国令人难以忍受的自命不凡;而我们又发现美国令人难以忍受的滥施霸权。”这是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法美相遇时的情形的概括。  美国知名历史学家理查德.F.库
在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位秀外慧中、多谋善断的杰出女性,她22岁嫁给德川幕府第十三代将军, 23岁守寡,一度被裹挟进幕府夺权的明争暗斗之中,曾落发为尼,后在日本内外交迫的幕府末期,凭借政治智慧和高远目光,化解了战争,推动了政权的和平转移。这个命运坎坷的女子名叫笃姬。在日本历史上惊心动魄的时代,她周旋于政治军事强人之间、倾全力缓和战乱纠纷,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婚前的曲折  天保六年(1835年),笃姬
美国好莱坞科幻巨制《星际穿越》2014年11月在我国的热映掀起了一股“科幻风”。本期的“关注”就让我们聚焦在西方已有近二百年发展史,而在中国仍处于启蒙阶段、属于小众文化的科幻文学。  科幻文学是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的叙事性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发端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速度显著提高、开始对质朴自然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时刻。自工业革命以降,现代化成为社会变化的主流,科幻文学用自己特有的叙事
地球的生态日趋恶劣,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生态问题的核心,是人类如何与地球上其他生命和谐地相处。人类必须依赖其他生命才能得以生存和繁衍,而这种依赖常常是通过杀戮其他生命得以成立。当人的能力弱小时,对其他非人类生命的杀戮,还不能构成对它们的生存的重大威胁,即凭人类的力量,还很难使它们灭绝,某个物种的消失,仅仅是大自然的力量。可是,进入现代后,人类能力的强大,就足以威胁到任何非人类的生命的生存
每当提到奥地利,大家都会想到维也纳,却把另外一个能与维也纳平分秋色的地方忘记了。那就是莫扎特的故乡,拥有悠久历史,美丽风景,闻名遐迩的萨尔茨堡。回顾我上次在萨尔茨堡的采风,至今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奥地利位于欧洲中部,萨尔茨堡是一座旅游城市,游客的人数常常超过本地人。萨尔茨堡在冬季是滑雪胜地,作为阿尔卑斯山的门户,每年会接待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滑雪者。萨尔茨堡也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其优美
最初的相识  走向伊迪丝·梅斯菲尔德的屋子令我感到紧张,那是我干监理工作的第一天。有关此事我已经有了不少耳闻——开发商已经将华盛顿州西雅图市这一街区的绝大部分地块购买下来,以建造一座购物中心。这一地产的几乎每一吋(英寸)土地都已到手,唯独差一座小小的旧民宅所占据的地盘。他们愿意以100万美元买下它(此屋建于1900年,据说有关机构的评估价只有8000美元,而且这块地皮也只值12万美元),却遭到房主
“大家”阅读  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世界文化》与腾讯《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与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阅读】每期将臻选《大家》所汇聚的中文圈知名学者、专栏作家的最新文章,与读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195
英国的霍加斯出版社与中国的新月书店有许多共同之处:出版社成立的起因都是创始者为方便自己或朋友出版书籍,寻得一个平台,发出自己的言声;定位都很准确,以自己所擅长的文学为主,出版新作品,提携年轻作家;都明白自己短板所在,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经营;最后都是由于核心人物的逝去或离开而转让或合并。它们的存在都为各自国家的文学发展、社会变革做出了贡献,其出版的图书在人类知识史上构成了重要的一章。初衷:方便出版作品
童年时代的泰戈尔看到哥哥们去上学,心中无比向往。他的家庭教师说:“你现在哭着要去上学,等你上学了以后,会哭着不要去上学。”泰戈尔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说这是他的家庭教师最准的预言。泰戈尔先后在四所学校求学,几个学校各有优劣,其教学方式却都是压抑儿童天性、束缚其成长的。对知识和自由的渴望,与在学校实际经历的各种刻骨铭心的不愉快经历,促使他思考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家庭在教育中又扮演着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