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班主任沟通 结合 说理
师生关系的好坏取决于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是否顺畅,是否有效地解决问题。理不通则道不明,道不明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思想障碍铲不除。所以,班主任把理说清说透至关重要。然而,我们有些班主任在和学生交流时,不懂得说理的艺术,要么整天把大道理挂在嘴边却不屑于讲小道理,或者抛开大道理不管而只讲小道理;要么只讲一面理;要么只讲理而忘却情,或者凡事一味讲情而淡化了理的引导作用……凡此种种,都有失于偏颇。长此以往,就会影响班主任的说服力和可信度。解决这种偏颇的一个有效措施是讲究说理中的结合艺术。
一、在大道理和小道理的结合上下功夫
事情有大道理, 有小道理,班主任在说理时要把大道理讲“实”,避免讲“虚”。使大、小道理有机结合,使情、理、利融为一体,思想工作变得有血有肉、实实在在,体现出大音希声的艺术性。
一是化大为小。小道理与大道理相比,讲起来容易,好理解易接受。把大道理化小,从生活中平凡的现象入手,从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小道理讲起,窥斑见豹,通过小道理的逐一理解形成对大道理的系统印象,就可以起到一滴水见太阳的功效。二是以大统小。要用大道理管好小道理,逐步使小道理汇于大道理之中,并逐步升华,从而既解决现实思想认识问题,又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觉悟,达到教育的目的。三是以小证大。小中见大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从小事中挖掘出其包含的大道理,用小道理的实在性来证明大道理正确性。以此引导学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最终理解、接受大道理。
二、在正面道理与负面影响的结合上求辩证
讲道理就要防止“犁铧入土一面翻”,而应“木匠斧子两面砍”。否则,就容易把理讲歪。辩证地讲理,是指教育者在说理时,要以全部事实为依据,对问题的分析全面透彻、客观公正,既要把正面的道理和要求讲透,又要把负面的效应和影响说明,使学生在接受“两面理”的过程中引发独立思索,自觉完成内化与外化的过程,正确选择行为取舍。由于学生普遍年轻,人生阅历较浅,看待问题往往会失之狭隘。因而,辩证地讲“两面”理,既讲主观又讲客观,既讲正面又讲反面,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更宽阔的空间内,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他们更好地理解特定的道理打下思想认识基础。
三、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得共鸣
当前,我们有些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了解不深入,在说理时往往注意了普遍的、一般的,忽视了特殊的、个别的;注意了传统的,忽视了现实的;注意了有答案的,忽视了无定论的。结果是“抓扣子”浮在皮上,不准确不及时;“解扣子”绕在外围,不深入不彻底。这种情况下,班主任所讲的道理,往往与学生的实际对不上号,也就难以讲到学生的心里去。我们做思想工作,给学生讲道理,必须联系他们的实际,注意研究与结合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避免讲道理变成空洞的说教。
要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现实思想,看他们最希望了解什么,心中有哪些矛盾和疑虑,当前国内外的一些重大事件对学生思想有哪些影响,学生的思想存在哪些波动等。了解学生的家庭和学习情况,看有什么需要;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看有什么问题;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看有什么疾病等。在了解清楚的基础上,从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出发,用最朴实的语言,讲最实在的道理,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往往能够收到好的效果。
四、在言传和身教的结合中出信服
要提高道理的说服力,班主任不但要会讲,在言传上下功夫,而且还要会做,在身教上出信服。
一是要在行动上做表率。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离开了自己的实际行动,任何宣传和说教都会黯然失色。班主任自身正,说的理就有权威感,发挥说服作用就有了基础,才能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二是要在抵制不正之风上做表率。作风问题是个大问题,师德师风就是关系到学校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变相体罚学生、侵占学生利益、接受学生礼物等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隔裂了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其讲的道理也就软弱无力。班主任要带头抵制和纠正不正之风,以“正能量”来教育學生。
五、在及时讲和经常讲的结合中见实效
班主任要及时地捕捉一些“随机事件”,来帮助学生“解扣子"、明是非。分析起来,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以贯穿于一切工作任务之中,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二是主要解决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三是可以见缝插针,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四是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此,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必须经常引导,相机而行,及时讲好道理。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通过讲一两次道理就能解决,班主任也不能幻想通过一次两次说理就能取得一劳永逸的效果。只有坚持道理及时讲、经常讲,学生的思想问题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解决,思想工作也才能取得实效。
六、在道理和感情的结合中挖潜力
在新的形势下,一些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的思想有所抬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缺乏深厚的感情,板起面孔进行说教,无论所讲的道理有多正确、说得有多动听,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讲感情对说理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而言应是父母、兄弟姐妹和朋友等多重身份的“复合体”。在说理时,可以用自己所学所知所感所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影响、感染学生,把审美之情与所讲的道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理论认同。老师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仅仅是为思想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有人把感情比作小舟,说它能把道理送达对方心灵的彼岸;而道理则像船舵,离开它就可能迷航。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只有情理交融、入情入理,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做思想工作也应在情理结合上多费一番心思。
班主任站在不同的高度、角度,把握好不同要素的尺度,在“润物细无声”中地体现出说理的结合艺术,这是获得教育长远功效的能力之所在。
师生关系的好坏取决于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是否顺畅,是否有效地解决问题。理不通则道不明,道不明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思想障碍铲不除。所以,班主任把理说清说透至关重要。然而,我们有些班主任在和学生交流时,不懂得说理的艺术,要么整天把大道理挂在嘴边却不屑于讲小道理,或者抛开大道理不管而只讲小道理;要么只讲一面理;要么只讲理而忘却情,或者凡事一味讲情而淡化了理的引导作用……凡此种种,都有失于偏颇。长此以往,就会影响班主任的说服力和可信度。解决这种偏颇的一个有效措施是讲究说理中的结合艺术。
一、在大道理和小道理的结合上下功夫
事情有大道理, 有小道理,班主任在说理时要把大道理讲“实”,避免讲“虚”。使大、小道理有机结合,使情、理、利融为一体,思想工作变得有血有肉、实实在在,体现出大音希声的艺术性。
一是化大为小。小道理与大道理相比,讲起来容易,好理解易接受。把大道理化小,从生活中平凡的现象入手,从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小道理讲起,窥斑见豹,通过小道理的逐一理解形成对大道理的系统印象,就可以起到一滴水见太阳的功效。二是以大统小。要用大道理管好小道理,逐步使小道理汇于大道理之中,并逐步升华,从而既解决现实思想认识问题,又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觉悟,达到教育的目的。三是以小证大。小中见大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从小事中挖掘出其包含的大道理,用小道理的实在性来证明大道理正确性。以此引导学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最终理解、接受大道理。
二、在正面道理与负面影响的结合上求辩证
讲道理就要防止“犁铧入土一面翻”,而应“木匠斧子两面砍”。否则,就容易把理讲歪。辩证地讲理,是指教育者在说理时,要以全部事实为依据,对问题的分析全面透彻、客观公正,既要把正面的道理和要求讲透,又要把负面的效应和影响说明,使学生在接受“两面理”的过程中引发独立思索,自觉完成内化与外化的过程,正确选择行为取舍。由于学生普遍年轻,人生阅历较浅,看待问题往往会失之狭隘。因而,辩证地讲“两面”理,既讲主观又讲客观,既讲正面又讲反面,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更宽阔的空间内,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他们更好地理解特定的道理打下思想认识基础。
三、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得共鸣
当前,我们有些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了解不深入,在说理时往往注意了普遍的、一般的,忽视了特殊的、个别的;注意了传统的,忽视了现实的;注意了有答案的,忽视了无定论的。结果是“抓扣子”浮在皮上,不准确不及时;“解扣子”绕在外围,不深入不彻底。这种情况下,班主任所讲的道理,往往与学生的实际对不上号,也就难以讲到学生的心里去。我们做思想工作,给学生讲道理,必须联系他们的实际,注意研究与结合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避免讲道理变成空洞的说教。
要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现实思想,看他们最希望了解什么,心中有哪些矛盾和疑虑,当前国内外的一些重大事件对学生思想有哪些影响,学生的思想存在哪些波动等。了解学生的家庭和学习情况,看有什么需要;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看有什么问题;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看有什么疾病等。在了解清楚的基础上,从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出发,用最朴实的语言,讲最实在的道理,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往往能够收到好的效果。
四、在言传和身教的结合中出信服
要提高道理的说服力,班主任不但要会讲,在言传上下功夫,而且还要会做,在身教上出信服。
一是要在行动上做表率。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离开了自己的实际行动,任何宣传和说教都会黯然失色。班主任自身正,说的理就有权威感,发挥说服作用就有了基础,才能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二是要在抵制不正之风上做表率。作风问题是个大问题,师德师风就是关系到学校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变相体罚学生、侵占学生利益、接受学生礼物等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隔裂了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其讲的道理也就软弱无力。班主任要带头抵制和纠正不正之风,以“正能量”来教育學生。
五、在及时讲和经常讲的结合中见实效
班主任要及时地捕捉一些“随机事件”,来帮助学生“解扣子"、明是非。分析起来,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以贯穿于一切工作任务之中,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二是主要解决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三是可以见缝插针,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四是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此,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必须经常引导,相机而行,及时讲好道理。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通过讲一两次道理就能解决,班主任也不能幻想通过一次两次说理就能取得一劳永逸的效果。只有坚持道理及时讲、经常讲,学生的思想问题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解决,思想工作也才能取得实效。
六、在道理和感情的结合中挖潜力
在新的形势下,一些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的思想有所抬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缺乏深厚的感情,板起面孔进行说教,无论所讲的道理有多正确、说得有多动听,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讲感情对说理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而言应是父母、兄弟姐妹和朋友等多重身份的“复合体”。在说理时,可以用自己所学所知所感所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影响、感染学生,把审美之情与所讲的道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理论认同。老师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仅仅是为思想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有人把感情比作小舟,说它能把道理送达对方心灵的彼岸;而道理则像船舵,离开它就可能迷航。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只有情理交融、入情入理,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做思想工作也应在情理结合上多费一番心思。
班主任站在不同的高度、角度,把握好不同要素的尺度,在“润物细无声”中地体现出说理的结合艺术,这是获得教育长远功效的能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