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以其独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美术教学中,调动一切手法,为学生思路的展开,潜能的挖掘提供契机,要在美术课上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小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一、 改变以临摹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目前,传统的美术技能教学基本上以临摹为主,为了发展学生更为深刻合理的创造品质,适当的临摹是必要的,但临摹要把握分寸,不要过分强调像与不像,若一味地以临摹为中心,强调与范画的逼真,并用它代替一切课程,学生的创造精神就发挥不出来。一般来说,学生临摹是一个眼睛到范画再到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机械复制过程,中间是没有“心”的参与,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而产生的作品是谈不上创作,更谈不上创造精神的培养,所以,改变以临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可以避免缺乏个性,千篇一律的成人化模式。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应要求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对较好的创意萌芽,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它逐渐提升与成熟,同时也要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防止学生模仿抄袭和不求深入的“惰性”,或者一味追求猎奇,以怪为“新”,陷入思维的误区。
要否定简笔画和专业训练。简笔画是由最简单的线条、图形概括出人物、动物、建筑的图样,学生会在描摹的过程中受到其模式化的限制,束缚了学生的想象与再创造。笔者曾教过很多深受其害的学生,有一次命题创作《课间活动》,其中有一名学生在家中曾画过简笔画,他创作的人物都是圆圆的头,眼睛是两个小黑点,鼻子是一条竖线,嘴巴是一条弧线,画中的人都是一模一样的“大头小身的木头人”,可见简笔画的害处之大。有些美术教师甚至过早地让儿童接触专业性训练,如素描及成人化色彩训练等,也同简笔画一样是禁锢学生思维的“紧箍咒”。由于学生年纪小,不能理解掌握素描的技法、技能、色彩运用的规律,只能在未知理解的基础上以画的像为标准,进行盲目描摹,久而久之,什么洞察力、想象力都变得麻木了。
因为笔者从事了很多年基础美术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接触一些不同年龄的学画儿童,曾经遇到过许多家长不听劝告,盲目地强迫孩子去学习素描,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了绘画基础知识。结果导致孩子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也很可能由于教学方法的误导,本是个很优秀的艺术苗子,过早地扼杀在摇篮里了。
儿童学习绘画不是单纯地掌握怎样画的技巧,而是培养怎样去画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机械制图式的模仿以及模式化训练是极端错误的。简笔画以及过早接触专业训练是被当今追求艺术品位、科学教学以及认真负责的美术教师所深恶痛绝的,它束缚了学生的想像力,摧毁了学生的创造力。然而新的科学的绘画教育要深入人心,就像社会制度的变革一样,会遇到阻力。这就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推翻旧的模式,建立新的、科学的、放眼未来的美术教学机制。
二、 注重保护儿童本性中的创造性
创造性并不是一种神秘的高不可攀的品质,它内在于儿童的本性之中。儿童的想象力在某些方面体现出的创造性、奇异性并不比成人逊色,阅世愈浅,其情愈真。因为儿童画画时,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对事物新鲜的认识和感受,而不会受制于先入为主的成见。加之儿童拙朴的造型之所以会叫人心动,正是因为表现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洋溢着他们天真活泼的感情,展示了他们积极的创造本能。但随着年龄的增加,逻辑思维的发展,这种创造性的想像力反而衰弱褪色了。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和存留儿童的创造性,发掘儿童的潜能,发展儿童的天性。千万不要在教学中因为教师个人的一些喜爱或某些不适当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艺术灵性,压抑了他们的个性潜能。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荡秋千;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
如在命题创作一幅《救救东北虎》的画。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东北虎在哭,一群小朋友围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另一个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储蓄罐,上面帖了红纸条,写上“寄给东北虎收”,还帖上一张邮票。真使人意想不到。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人比较多,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一个大嘴巴,因为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像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画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如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象!”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像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保护儿童本性中的创造性。 三、 用信心架起成功创造的桥梁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像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美术课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创作表现力上比较欠缺,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我看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给他看了一张“凡高的自画像”,简要介绍了凡高的绘画方法。于是,那个孩子自信的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这至少是个好的开端。
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儿童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儿童自己想像,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四、 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意识和精神的培养
培养创造能力,首先要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种意识和精神在现在的学生中并不是人人都认识到的。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课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无论是绘画中“同形不同法、同形不同格、同物不同形、同物不同色”等造型要素方面,还是从中外美术史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各种题材、流派、风格、技法的革新中,指出创造那种画龙点睛般的作用,并通过迁移联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创造在整个人生中所具有的价值。
创作画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精神的重要手段。创作画分为有参考创作和无参考创作两类。有参考创作是指导根据范画提供的内容,改变其中一些图案或增加、减少其中的形象与情节。无参考创作是指完全由自己想像进行无参照物创作。它又分命题创作和非命题创作。创作画可以调动学生观察及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意识与精神,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式。创作画初期一般进行有参考创作,它是进行无参考创作的前奏,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具备了创作的能力。当学生具有了创造性的意识、能力及思维的时候,创作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表现欲及满足感,绘画成了随心所欲的游戏,在其中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开发,创造力得到了培养。
在进行创作画的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是学生进行创作画的钥匙。例如,在有参考创作中,教师出示的范画内容罗列无序,需要重新组合。如这样一幅范画,画中有汽车、房子、树、警察、猎人、花草、小鸟等,需要学生把客观存在重新组合,排在合理的位置上,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汽车在哪里,警察和猎人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树长在什么地方,谁的房子,天上有什么,地上有什么等等。怎样安排最合理,教师会作出种种设想,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之后进行创作。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猎人被捕了》,画的是警察抓住了枪打珍贵鸟类的猎人,旁边站满了围观和庆祝的孩子,好一派热闹的景象。有的学生画了一幅《大街上》,画的是街上行驶着各种造型的车辆,车上坐着满载而归的猎人,手里拿着各色的气球,马路边有房子和树,他还自己创造性地加了交通岗和红绿灯、警察指挥交通和来往行人等,每位学生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创作了很多丰富多彩的作品。
比如,还有这样一幅范画,画的是一间“透明”的小屋,屋里有张桌子,教师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些内容画一幅具有一定情节的画,教师启发学生桌子旁边有什么?谁在房子里?他们在干什么?结果一名学生画了一幅《包饺子》,画的是一家人热热闹闹包饺子的场面,另一名学生画了一幅《我的一家》,画的是全家人一起吃大龙虾的场面,都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画面。
在无参考命题画的创作中,如《100年后的地球》《在月亮上划船》《太空大战》等都是具有很强的创作空间的题目。教师启发学生的内容要求更多、更广泛、更具有吸引力。如画《神奇的太空》,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太空的一些故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经过回忆、推理,画出太空。教师可以在此内容上启发孩子联想:“太空里都有什么?”“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等等。这样可以逐步地使孩子的联想丰富起来,进一步丰富作品的内容, 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
五、 给学生提供进行创造实践的机会和条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与潜质,而要使每个学生都能“人尽其才”就必须要给潜在的创造力提供“闪烁”的机会和条件。否则,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学生对自己是否具有创造力和达到什么层次,也难以了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许多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题,根据学生的生活范围、基本能力、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大脑积累和想像的设计例题与媒体,激发每个学生对过去知识、技能的运用,使学生在主题创作、设计、欣赏、习作等创造性作业中,在求新、求异、求美的原则下,充分展示每个人自身别开生面、不同凡响的创造才能。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校园”活动,号召学生用自己美术作品装点美化我们的教室。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大家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了!一到课间,走廊里就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尽情的用画笔创造着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得最棒”、“大家都来露一手”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都给了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儿童对周围生活获得的印象,主要靠平日在各种活动中的观察和积累,这些印象为孩子的绘画将会提供丰富的题材内容,所以要经常带学生走进大自然,活跃他们的思维。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天、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丰富孩子的创作。一次我带着孩子参观老年人活动中心,那儿环境清静,一尘不染,绿树成阴,真如到了一座大花园,看到老人们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处处有人照料,健康愉快地安度晚年。更使孩子们惊奇的是他们还能发展各自的兴趣特长,进行书画、雕塑、刺绣等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在祖国的关怀下,老年人生活幸福美满。这使孩子们很受感动。他们回来后,立即创作了《幸福的爷爷奶奶们》、《敬老院里的笑声》等作品,并获得好评。再如,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六年级的《用色彩画风景》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小巷两边的商店、理发店、小饭店、行人及往日熟悉的地方。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创造力也被激发了。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外,低年级的学生更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所以在表现形式方面,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多种艺术形式,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腊笔画、版画、戏曲表演、演唱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如五年级的《画戏剧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大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化妆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当然对于儿童画画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儿童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每天可安排一定的时间画画,保持他们精力旺盛,画兴不衰。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砖桥小学)
一、 改变以临摹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目前,传统的美术技能教学基本上以临摹为主,为了发展学生更为深刻合理的创造品质,适当的临摹是必要的,但临摹要把握分寸,不要过分强调像与不像,若一味地以临摹为中心,强调与范画的逼真,并用它代替一切课程,学生的创造精神就发挥不出来。一般来说,学生临摹是一个眼睛到范画再到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机械复制过程,中间是没有“心”的参与,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而产生的作品是谈不上创作,更谈不上创造精神的培养,所以,改变以临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可以避免缺乏个性,千篇一律的成人化模式。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应要求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对较好的创意萌芽,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它逐渐提升与成熟,同时也要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防止学生模仿抄袭和不求深入的“惰性”,或者一味追求猎奇,以怪为“新”,陷入思维的误区。
要否定简笔画和专业训练。简笔画是由最简单的线条、图形概括出人物、动物、建筑的图样,学生会在描摹的过程中受到其模式化的限制,束缚了学生的想象与再创造。笔者曾教过很多深受其害的学生,有一次命题创作《课间活动》,其中有一名学生在家中曾画过简笔画,他创作的人物都是圆圆的头,眼睛是两个小黑点,鼻子是一条竖线,嘴巴是一条弧线,画中的人都是一模一样的“大头小身的木头人”,可见简笔画的害处之大。有些美术教师甚至过早地让儿童接触专业性训练,如素描及成人化色彩训练等,也同简笔画一样是禁锢学生思维的“紧箍咒”。由于学生年纪小,不能理解掌握素描的技法、技能、色彩运用的规律,只能在未知理解的基础上以画的像为标准,进行盲目描摹,久而久之,什么洞察力、想象力都变得麻木了。
因为笔者从事了很多年基础美术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接触一些不同年龄的学画儿童,曾经遇到过许多家长不听劝告,盲目地强迫孩子去学习素描,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了绘画基础知识。结果导致孩子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也很可能由于教学方法的误导,本是个很优秀的艺术苗子,过早地扼杀在摇篮里了。
儿童学习绘画不是单纯地掌握怎样画的技巧,而是培养怎样去画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机械制图式的模仿以及模式化训练是极端错误的。简笔画以及过早接触专业训练是被当今追求艺术品位、科学教学以及认真负责的美术教师所深恶痛绝的,它束缚了学生的想像力,摧毁了学生的创造力。然而新的科学的绘画教育要深入人心,就像社会制度的变革一样,会遇到阻力。这就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推翻旧的模式,建立新的、科学的、放眼未来的美术教学机制。
二、 注重保护儿童本性中的创造性
创造性并不是一种神秘的高不可攀的品质,它内在于儿童的本性之中。儿童的想象力在某些方面体现出的创造性、奇异性并不比成人逊色,阅世愈浅,其情愈真。因为儿童画画时,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对事物新鲜的认识和感受,而不会受制于先入为主的成见。加之儿童拙朴的造型之所以会叫人心动,正是因为表现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洋溢着他们天真活泼的感情,展示了他们积极的创造本能。但随着年龄的增加,逻辑思维的发展,这种创造性的想像力反而衰弱褪色了。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和存留儿童的创造性,发掘儿童的潜能,发展儿童的天性。千万不要在教学中因为教师个人的一些喜爱或某些不适当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艺术灵性,压抑了他们的个性潜能。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荡秋千;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
如在命题创作一幅《救救东北虎》的画。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东北虎在哭,一群小朋友围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另一个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储蓄罐,上面帖了红纸条,写上“寄给东北虎收”,还帖上一张邮票。真使人意想不到。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人比较多,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一个大嘴巴,因为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像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画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如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象!”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像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保护儿童本性中的创造性。 三、 用信心架起成功创造的桥梁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像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美术课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创作表现力上比较欠缺,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我看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给他看了一张“凡高的自画像”,简要介绍了凡高的绘画方法。于是,那个孩子自信的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这至少是个好的开端。
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儿童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儿童自己想像,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四、 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意识和精神的培养
培养创造能力,首先要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种意识和精神在现在的学生中并不是人人都认识到的。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课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无论是绘画中“同形不同法、同形不同格、同物不同形、同物不同色”等造型要素方面,还是从中外美术史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各种题材、流派、风格、技法的革新中,指出创造那种画龙点睛般的作用,并通过迁移联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创造在整个人生中所具有的价值。
创作画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精神的重要手段。创作画分为有参考创作和无参考创作两类。有参考创作是指导根据范画提供的内容,改变其中一些图案或增加、减少其中的形象与情节。无参考创作是指完全由自己想像进行无参照物创作。它又分命题创作和非命题创作。创作画可以调动学生观察及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意识与精神,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式。创作画初期一般进行有参考创作,它是进行无参考创作的前奏,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具备了创作的能力。当学生具有了创造性的意识、能力及思维的时候,创作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表现欲及满足感,绘画成了随心所欲的游戏,在其中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开发,创造力得到了培养。
在进行创作画的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是学生进行创作画的钥匙。例如,在有参考创作中,教师出示的范画内容罗列无序,需要重新组合。如这样一幅范画,画中有汽车、房子、树、警察、猎人、花草、小鸟等,需要学生把客观存在重新组合,排在合理的位置上,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汽车在哪里,警察和猎人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树长在什么地方,谁的房子,天上有什么,地上有什么等等。怎样安排最合理,教师会作出种种设想,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之后进行创作。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猎人被捕了》,画的是警察抓住了枪打珍贵鸟类的猎人,旁边站满了围观和庆祝的孩子,好一派热闹的景象。有的学生画了一幅《大街上》,画的是街上行驶着各种造型的车辆,车上坐着满载而归的猎人,手里拿着各色的气球,马路边有房子和树,他还自己创造性地加了交通岗和红绿灯、警察指挥交通和来往行人等,每位学生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创作了很多丰富多彩的作品。
比如,还有这样一幅范画,画的是一间“透明”的小屋,屋里有张桌子,教师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些内容画一幅具有一定情节的画,教师启发学生桌子旁边有什么?谁在房子里?他们在干什么?结果一名学生画了一幅《包饺子》,画的是一家人热热闹闹包饺子的场面,另一名学生画了一幅《我的一家》,画的是全家人一起吃大龙虾的场面,都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画面。
在无参考命题画的创作中,如《100年后的地球》《在月亮上划船》《太空大战》等都是具有很强的创作空间的题目。教师启发学生的内容要求更多、更广泛、更具有吸引力。如画《神奇的太空》,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太空的一些故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经过回忆、推理,画出太空。教师可以在此内容上启发孩子联想:“太空里都有什么?”“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等等。这样可以逐步地使孩子的联想丰富起来,进一步丰富作品的内容, 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
五、 给学生提供进行创造实践的机会和条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与潜质,而要使每个学生都能“人尽其才”就必须要给潜在的创造力提供“闪烁”的机会和条件。否则,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学生对自己是否具有创造力和达到什么层次,也难以了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许多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题,根据学生的生活范围、基本能力、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大脑积累和想像的设计例题与媒体,激发每个学生对过去知识、技能的运用,使学生在主题创作、设计、欣赏、习作等创造性作业中,在求新、求异、求美的原则下,充分展示每个人自身别开生面、不同凡响的创造才能。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校园”活动,号召学生用自己美术作品装点美化我们的教室。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大家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了!一到课间,走廊里就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尽情的用画笔创造着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得最棒”、“大家都来露一手”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都给了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儿童对周围生活获得的印象,主要靠平日在各种活动中的观察和积累,这些印象为孩子的绘画将会提供丰富的题材内容,所以要经常带学生走进大自然,活跃他们的思维。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天、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丰富孩子的创作。一次我带着孩子参观老年人活动中心,那儿环境清静,一尘不染,绿树成阴,真如到了一座大花园,看到老人们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处处有人照料,健康愉快地安度晚年。更使孩子们惊奇的是他们还能发展各自的兴趣特长,进行书画、雕塑、刺绣等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在祖国的关怀下,老年人生活幸福美满。这使孩子们很受感动。他们回来后,立即创作了《幸福的爷爷奶奶们》、《敬老院里的笑声》等作品,并获得好评。再如,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六年级的《用色彩画风景》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小巷两边的商店、理发店、小饭店、行人及往日熟悉的地方。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创造力也被激发了。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外,低年级的学生更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所以在表现形式方面,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多种艺术形式,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腊笔画、版画、戏曲表演、演唱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如五年级的《画戏剧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大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化妆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当然对于儿童画画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儿童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每天可安排一定的时间画画,保持他们精力旺盛,画兴不衰。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砖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