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练习的途径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foryo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练习,它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获得学生反馈信息的重要措施。《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双基”学习,即追求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所以勤于习题演练,重视系统训练,强调精讲多练,成为了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模式。但是,练习中普遍存在多、繁、杂的现象,教师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无效的,哪些练习是负面的。
  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课堂练习,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新旧知识,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素材,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使课堂练习丰富、开放、生动、有趣起来。
  一、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教学内容不同,重点和难点也会不同,在布置课堂练习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习现状出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既抓住关键处,又要注意练习的覆盖面。笔者经常布置以下几种练习形式:
  1.专项性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关键处,教师要布置专项练习。如在教学方程时,教师先要解释等式的意义,然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最后布置专项练习或者口算练习。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练习后,教师必须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记忆。
  2.验证性练习
  在教授新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猜想,然后再进行验证,让学生在自主验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笔者先让学生猜测,然后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进行验证,进而得出结论。
  二、设计生活化、趣味化的课堂练习
  要使课堂练习生活化,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精心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课堂练习,从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素材,设计具有开放性、能直接反映学生日常生活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笔者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设计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的题型,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如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猜谜语、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具有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
  三、设计多样化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要讲究“花样”,按部就班地练习是低效的,教师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①发现式练习。如在整数除法的估算时,教师可以列出一组计算题,让学生发现估算方法;②对比性练习。如在教学用分数解决问题中的单位“1”已知与单位“1”未知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这种类型的练习;③变式性练习。如在教学《乘船》《乘车》《搭帐篷》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穿插“做衣服”“装车轮”等问题,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④反馈性练习。教师可以罗列出学生的错题,让其他学生找一找、说一说错在哪里。这种类型的练习针对性强、效率高。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数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适当地选择有意义但不太复杂的题目,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方面,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提高学生才智与推理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课堂练习设计策略有很多,但是教师不能照搬,而要用生活理念设计练习,用课程改革理念实施练习,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数学课堂练习贴近学生。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沙溪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