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方面还略显不足。文章将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案例,粗浅地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1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3-0069-02
一、引言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而逻辑性强且单调的理论知识只会让学生们对数学公式、符号和数字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成为广大数学教师教学中的重点问题,而只有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新课程理念,利用初中学生的好胜心理和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措施为出发点,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二、在数学课堂上修正对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曲解
大量的教育数据显示,不论是在任何学科中,只要一提到对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通常就会在脱离教材的情况下展开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让学生们发明和创造,或者是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这完全脱离了教学的轨道,甚至有的时候,学生们会提出很多极端的观点。相反地,只有合乎情理的且在结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的创新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与创新。
而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探究和创造能力的理解更多的是教师提出的某一问题对自己来说是否具有新颖性。在这样的过程中,难以培养自身的探究与创新的能力。教师应当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对学生探究和创新的过程中,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并能逐渐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与此同时,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在设置问题时也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们的引导,鼓励他们能积极和自主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掌握更多对自身知识体系构建日益的知识。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一种趋向性的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当某一个人對某件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用尽全力去不断探究。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事物的分析能力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积极地向学生讲述解题技巧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精神。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们的探究与创新能力呢?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是在学生固有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新知识结构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他们积极和主动地参与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是这个认知结构变化上的动力与源泉。
出于以上缘由,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转化成为实际的数学现象,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结构上的认知。比如,在“直线”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从黑板的左边起画了一条很长的直线,当时学生们特别好奇,纷纷地问道:“老师画这么长的直线干什么呢?”
鉴于此,笔者继续将自己的右手向前延伸说道:“这条直线可以穿透我们的教学大楼,朝着远处的高楼大厦,直接升向浩瀚的宇宙……”这个时候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兴趣渐浓,笔者也在这样的氛围中完成了对“直线”概念、原理等相关知识的讲解,启迪了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思维,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立足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学生们探究与创新能力养成的核心内容。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即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探究与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突破日常的思维模式。所以说,只有共同达到以上三个特征的时候,探究与创新能力才会成为一种可能。所以说,发散性思维在培养学生们探究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有理数运算”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发散性的思维从多元的角度理解数字0的概念:像0的相反数、绝对值都等于0,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的差是0,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等等。教师通过数学知识中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解题的困境。比如,运用不等号将以下有理数:-、
-、-、-连接起来。此时,班级中的学生在看到这道题的时候都运用了日常的思维进行思考,就是将这四个有理数先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进行连线。但是这样一来,这个原本很简单的题目就会变得复杂,这时候学生也处于欲求而不得的状态之中。基于此,我们就可以请学生们利用发散思维来转变分子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将这四个有理数转化为同分子的分数,学生们触景生情,探究与创新的灵感随即而来。
(三)运用新课程理念,引导探究与创新习惯的培养
在数学新课程的稳步实施下,初中阶段的数学教材是在不断地编写—更新—再编写的基础上才日趋完善起来的。但是,出于对教材更新时间上的考虑,不可能将一些富有新思想和新方法的解题思路编写在教材之中。而这并不能说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能使用新的思想和方法来展开具体的教学工作。
比如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在传授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以下几个数学实验引导学生探究与创新习惯的养成:第一个实验,将事先准备好的3张具有锐角三角形的纸片拿出来,让学生们画出三角形中的平分线、中线和高线三种线段,接着运用折纸的方法得出这三种线段,并仔细观察从中能看到什么;第二个实验,在作业本上分别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再从这两个三角形中分别找出这3条线,最后让学生将分析出来的结果与同学展开探讨和交流。 (四)利用好胜心理,充分激发创新和探究的意识
虽然说,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意识,但是他们仍有很强的好胜心理。一旦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失败感,那么极可能会渐渐地失去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具体的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还要充分地激发学生们的创新与探究的意识,让学生们在平等的机会中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组”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一些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接着再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们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来找出问题的答案;最后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哪个小组解答的速度快且准确率又高。前三名的小组会得到教师的小奖品,以资鼓励。这样一来,学生们在好胜心理的驱使下,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教学中去。
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们的创新和探究的意识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逐渐得到了激发,得出了速度快且准确率极高的解题方式。利用好胜心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与探究的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五)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探究与创新能力的氛围
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如期而至,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了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二者仍是缺一不可的。所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教师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巩固学习过的知识,并将其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大量实践证明,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对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要在充分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创新与探究的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积极地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并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搜集一些与该定理相关的证明方法,再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固有的学习知识进行认真探究和分析,最后教师结合不同学生的意见总结出最确切的证明方法。这样的教学形式,不僅给学生提供了各种表现的机会,还给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能够鼓励学生们在探究和创新的过程中大胆想象,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在这样不断想象的过程中总结出符合自身的一套独具特色的学习思路和方法。这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与和蔼可亲,才能缩短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学生也能消除对教师畏惧的心理,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看法表达出来,进而促进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探究与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当积极地运用现代的教学理念把控教学全局,将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因素都利用起来,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展学生们的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们的探究与创新能力之树才能在数学课堂上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杨 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吉林教育,2017(10):47-47.
[2]吴赛武.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J].开心·素质教育,2017(8):28.
[3]徐佑亮.简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 2019(4):176.
[4]杨正梅.如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孕育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J].数学大世界(上旬刊),2018(8):1.
[5]刘 杰.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分析[J].文理导航,2019(2):30.
[6]常胜彪.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15):113-114.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1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3-0069-02
一、引言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而逻辑性强且单调的理论知识只会让学生们对数学公式、符号和数字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成为广大数学教师教学中的重点问题,而只有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新课程理念,利用初中学生的好胜心理和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措施为出发点,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二、在数学课堂上修正对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曲解
大量的教育数据显示,不论是在任何学科中,只要一提到对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通常就会在脱离教材的情况下展开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让学生们发明和创造,或者是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这完全脱离了教学的轨道,甚至有的时候,学生们会提出很多极端的观点。相反地,只有合乎情理的且在结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的创新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与创新。
而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探究和创造能力的理解更多的是教师提出的某一问题对自己来说是否具有新颖性。在这样的过程中,难以培养自身的探究与创新的能力。教师应当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对学生探究和创新的过程中,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并能逐渐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与此同时,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在设置问题时也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们的引导,鼓励他们能积极和自主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掌握更多对自身知识体系构建日益的知识。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一种趋向性的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当某一个人對某件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用尽全力去不断探究。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事物的分析能力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积极地向学生讲述解题技巧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精神。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们的探究与创新能力呢?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是在学生固有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新知识结构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他们积极和主动地参与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是这个认知结构变化上的动力与源泉。
出于以上缘由,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转化成为实际的数学现象,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结构上的认知。比如,在“直线”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从黑板的左边起画了一条很长的直线,当时学生们特别好奇,纷纷地问道:“老师画这么长的直线干什么呢?”
鉴于此,笔者继续将自己的右手向前延伸说道:“这条直线可以穿透我们的教学大楼,朝着远处的高楼大厦,直接升向浩瀚的宇宙……”这个时候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兴趣渐浓,笔者也在这样的氛围中完成了对“直线”概念、原理等相关知识的讲解,启迪了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思维,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立足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学生们探究与创新能力养成的核心内容。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即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探究与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突破日常的思维模式。所以说,只有共同达到以上三个特征的时候,探究与创新能力才会成为一种可能。所以说,发散性思维在培养学生们探究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有理数运算”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发散性的思维从多元的角度理解数字0的概念:像0的相反数、绝对值都等于0,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的差是0,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等等。教师通过数学知识中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解题的困境。比如,运用不等号将以下有理数:-、
-、-、-连接起来。此时,班级中的学生在看到这道题的时候都运用了日常的思维进行思考,就是将这四个有理数先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进行连线。但是这样一来,这个原本很简单的题目就会变得复杂,这时候学生也处于欲求而不得的状态之中。基于此,我们就可以请学生们利用发散思维来转变分子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将这四个有理数转化为同分子的分数,学生们触景生情,探究与创新的灵感随即而来。
(三)运用新课程理念,引导探究与创新习惯的培养
在数学新课程的稳步实施下,初中阶段的数学教材是在不断地编写—更新—再编写的基础上才日趋完善起来的。但是,出于对教材更新时间上的考虑,不可能将一些富有新思想和新方法的解题思路编写在教材之中。而这并不能说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能使用新的思想和方法来展开具体的教学工作。
比如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在传授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以下几个数学实验引导学生探究与创新习惯的养成:第一个实验,将事先准备好的3张具有锐角三角形的纸片拿出来,让学生们画出三角形中的平分线、中线和高线三种线段,接着运用折纸的方法得出这三种线段,并仔细观察从中能看到什么;第二个实验,在作业本上分别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再从这两个三角形中分别找出这3条线,最后让学生将分析出来的结果与同学展开探讨和交流。 (四)利用好胜心理,充分激发创新和探究的意识
虽然说,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意识,但是他们仍有很强的好胜心理。一旦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失败感,那么极可能会渐渐地失去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具体的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还要充分地激发学生们的创新与探究的意识,让学生们在平等的机会中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组”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一些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接着再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们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来找出问题的答案;最后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哪个小组解答的速度快且准确率又高。前三名的小组会得到教师的小奖品,以资鼓励。这样一来,学生们在好胜心理的驱使下,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教学中去。
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们的创新和探究的意识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逐渐得到了激发,得出了速度快且准确率极高的解题方式。利用好胜心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与探究的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五)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探究与创新能力的氛围
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如期而至,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了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二者仍是缺一不可的。所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教师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巩固学习过的知识,并将其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大量实践证明,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对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要在充分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创新与探究的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积极地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并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搜集一些与该定理相关的证明方法,再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固有的学习知识进行认真探究和分析,最后教师结合不同学生的意见总结出最确切的证明方法。这样的教学形式,不僅给学生提供了各种表现的机会,还给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能够鼓励学生们在探究和创新的过程中大胆想象,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在这样不断想象的过程中总结出符合自身的一套独具特色的学习思路和方法。这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与和蔼可亲,才能缩短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学生也能消除对教师畏惧的心理,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看法表达出来,进而促进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探究与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当积极地运用现代的教学理念把控教学全局,将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因素都利用起来,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展学生们的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们的探究与创新能力之树才能在数学课堂上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杨 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吉林教育,2017(10):47-47.
[2]吴赛武.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J].开心·素质教育,2017(8):28.
[3]徐佑亮.简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 2019(4):176.
[4]杨正梅.如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孕育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J].数学大世界(上旬刊),2018(8):1.
[5]刘 杰.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分析[J].文理导航,2019(2):30.
[6]常胜彪.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15):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