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我是一名新妈,但十分明白“咖啡、茶水、可乐、巧克力……”不能给宝宝食用的道理,并严格谨守白开水和奶粉的“专家训”。
所有的问题总是两难,宝宝好奇心特别强,若是见到爸爸妈妈“沾染”上述禁忌食品,那也是蠢蠢欲动得很——犹记得女儿4个月大的时候,看见我吃冰淇淋,小嘴哦哦张开流出口水的萌呆样。在孩子吃这些“美食”的时候,咱们是应该按照营养学的理论严格禁止呢,还是灵活变通一下?我想,我是一个会给孩子品尝机会的妈妈,因为在细致的评估之后,我认为满足孩子的心理营养要比生理营养更重要。
于是,搭乘地铁的时候,当女儿对我手中的可乐“咿咿呀呀”充满渴望,我会给她舔上一小口,看她被冰凉汽水刺激得紧皱眉头,在周围人一片饱含叹息和不解的表情中,我“成功”达到目的:既满足了孩子的需要,又让她在亲自体验之后主动放弃继续饮用的要求——因为可乐或一些辛辣食物,口感都不是一个小朋友所喜爱的,我根本不用担心她会因此上瘾,反而她下次见到别人食用同类产品的时候,出现免疫,再也不会纠缠不已。当然,她那小嘴抿下的那一星半点刺激性饮料,根本不足以对身体造成危害。
但我想,我“看见”了孩子的好奇和期待,并且迅速满足了她,我的目的不仅在于制止她以后喝可乐,而是想告诉她:孩子,我爱你,你值得我对你任何需求进行满足,你这一生值得享有一切你向往的你认为美好的事物……
可能有人会担心,认为会把孩子惯坏了,而且,以后真实的社会是不可能百分百满足孩子的,现在就应该让孩子明白并习惯这一点。但我想说,未来真实社会如何对待孩子是未来的事,如果孩子在每一个成长的重要阶段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心理满足,尤其是早年对“即刻满足”的需求,今后才有可能发展出“延迟满足”的能力——小baby的时候,当我想要什么,马上就会有,我知道我一定会得到,我愿意等待,并在等待的过程中淡定平和,不会焦虑,如果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因为我等得起,并且相信迟早会有。
又有人问:“早年即刻满足”,这个“早年”到底是多大年龄呢?专家们并没有定论,有说三岁之前的,有说六个月的,我还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把她自己看过的各种情况综合了一下,最后觉得是一岁半之前。所以说,没有标准答案,得根据不同的孩子、不同的事情做出你自己的判断。这也就是说,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看见”孩子非常重要。
所谓“看见”,就是体会孩子真实的感受。朋友回忆童年的一段经历,有一次和父亲上街,想吃巧克力,父亲问,你想要多少?她说,一块。父亲道:才一块啊?走,我给你买十块!
后来,她只吃了一块,剩下的九块巧克力躺在抽屉里,每每看到,朋友都能感受到爸爸的心声——“宝贝,我非常爱你”——这是因为爸爸“看到”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孩子索要巧克力,那一刻是在告诉父亲她需要父亲的宠爱,而不是仅仅嘴馋要吃巧克力。所以,孩子反而没有一口气把十块全吃了,而是觉得爸爸如此爱自己,自己也要珍惜爸爸的感受(吃多了巧克力对身体不好,爸爸会担心),况且有这么多,一块一块慢慢吃呗,不着急。
很多年以后,也许我们不会记得那些被父母“看见”的具体的事,但我们会永远记得当时那一刻的感受。我那位朋友长大后,充满了幸福的能力,想来和父母给予的满满的爱是分不开的。
所有的问题总是两难,宝宝好奇心特别强,若是见到爸爸妈妈“沾染”上述禁忌食品,那也是蠢蠢欲动得很——犹记得女儿4个月大的时候,看见我吃冰淇淋,小嘴哦哦张开流出口水的萌呆样。在孩子吃这些“美食”的时候,咱们是应该按照营养学的理论严格禁止呢,还是灵活变通一下?我想,我是一个会给孩子品尝机会的妈妈,因为在细致的评估之后,我认为满足孩子的心理营养要比生理营养更重要。
于是,搭乘地铁的时候,当女儿对我手中的可乐“咿咿呀呀”充满渴望,我会给她舔上一小口,看她被冰凉汽水刺激得紧皱眉头,在周围人一片饱含叹息和不解的表情中,我“成功”达到目的:既满足了孩子的需要,又让她在亲自体验之后主动放弃继续饮用的要求——因为可乐或一些辛辣食物,口感都不是一个小朋友所喜爱的,我根本不用担心她会因此上瘾,反而她下次见到别人食用同类产品的时候,出现免疫,再也不会纠缠不已。当然,她那小嘴抿下的那一星半点刺激性饮料,根本不足以对身体造成危害。
但我想,我“看见”了孩子的好奇和期待,并且迅速满足了她,我的目的不仅在于制止她以后喝可乐,而是想告诉她:孩子,我爱你,你值得我对你任何需求进行满足,你这一生值得享有一切你向往的你认为美好的事物……
可能有人会担心,认为会把孩子惯坏了,而且,以后真实的社会是不可能百分百满足孩子的,现在就应该让孩子明白并习惯这一点。但我想说,未来真实社会如何对待孩子是未来的事,如果孩子在每一个成长的重要阶段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心理满足,尤其是早年对“即刻满足”的需求,今后才有可能发展出“延迟满足”的能力——小baby的时候,当我想要什么,马上就会有,我知道我一定会得到,我愿意等待,并在等待的过程中淡定平和,不会焦虑,如果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因为我等得起,并且相信迟早会有。
又有人问:“早年即刻满足”,这个“早年”到底是多大年龄呢?专家们并没有定论,有说三岁之前的,有说六个月的,我还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把她自己看过的各种情况综合了一下,最后觉得是一岁半之前。所以说,没有标准答案,得根据不同的孩子、不同的事情做出你自己的判断。这也就是说,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看见”孩子非常重要。
所谓“看见”,就是体会孩子真实的感受。朋友回忆童年的一段经历,有一次和父亲上街,想吃巧克力,父亲问,你想要多少?她说,一块。父亲道:才一块啊?走,我给你买十块!
后来,她只吃了一块,剩下的九块巧克力躺在抽屉里,每每看到,朋友都能感受到爸爸的心声——“宝贝,我非常爱你”——这是因为爸爸“看到”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孩子索要巧克力,那一刻是在告诉父亲她需要父亲的宠爱,而不是仅仅嘴馋要吃巧克力。所以,孩子反而没有一口气把十块全吃了,而是觉得爸爸如此爱自己,自己也要珍惜爸爸的感受(吃多了巧克力对身体不好,爸爸会担心),况且有这么多,一块一块慢慢吃呗,不着急。
很多年以后,也许我们不会记得那些被父母“看见”的具体的事,但我们会永远记得当时那一刻的感受。我那位朋友长大后,充满了幸福的能力,想来和父母给予的满满的爱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