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楼的如歌岁月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掩映于徐家汇公园内的小红楼,是中国唱片出版业的地标建筑。上世纪二十年代起,百代公司在此设厂生产钻针唱片。三十年代英商音乐电器实业公司接手后,在小红楼旁新建一座300㎡录音室。录音采用话筒电声放大的“电气录音”,添置了先进的翻片设备,机械重锤原动刻纹机及光学测试频率器等,装备24台半自动压片机。成为当时我国和东南亚地区设备最新、产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唱片出版制作中心。
  上世纪三十年代,任光在上海百代公司任音乐部主任,唱片节目中音乐类比重逐渐增长。1934年后,聂耳、冼星海又先后进入百代公司工作,虽然他俩在上海百代工作时间不长,但一批影响深远的左翼进步歌曲和优秀民族音乐通过唱片,传遍神州大地。如:《渔光曲》(安娥词,任光作曲,王人美演唱)、《大路歌》(孙瑜词,聂耳曲,金焰、郑君里等演唱)、《热血》(田汉词,冼星海曲,金山等演唱)等等。1935年,聂耳根据田汉歌词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发表。同年5月9日,袁牧之、顾梦鹤、司徒慧敏等人在百代公司灌制成第一版唱片。唱片开始部分还录下了那时特有的报头:“百代公司特请电通公司歌唱队,唱“风云儿女”——《义勇军进行曲》”,紧接着几小节强劲有力的小鼓独奏,引出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向前的时代强音。1949年,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确定为国歌。小红楼还是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出版基地,黎锦晖、黎锦光、陈歌辛、周璇、王人美等在此创作、录音,与这座小楼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1959年我由广播事业局到中国唱片社上海编辑部工作,办公室就设在小楼二层。风风雨雨三十春秋,曾经的岁月,一幕幕往事,一张张唱片,回想起与同事们一道投入新中国唱片出版事业,不由思绪万千。是年正逢建国十周年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市音乐舞蹈汇演中脱颖而出。我们编辑部即组织录制,由俞丽拿独奏,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协奏,樊承武指挥。先期出版5张一套粗纹唱片和密纹唱片,很快销售一空。次年,修订后的“梁祝”协奏曲出版了总谱,并由沈榕在首届“上海之春”再度演出。凄楚动人的梁祝故事在国内可谓妇孺皆知,随着这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成功,梁祝爱情也深深打动了海外友人,来自东南亚和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的唱片订单纷纷寄到唱片厂。当时编辑们感到原录音在配器、音准等方面与定稿后的谱子差异较大,为了达到理想效果,更好地传播这部作品,我们考虑重新录音。1961年初,我们请沈榕录制了第二版“梁祝”,沈榕的琴音清丽细腻,较好地演绎出作品主旨。这年春节,赶制出500张密纹唱片,发行后反响颇好。在那提心吊胆的十年里,许多人因此受株连,但仍有音乐爱好者为听唱片甘冒风险。1977年,应各方要求再版了沈榕演奏的“梁祝”协奏曲密纹唱片。1980年、1985年,上海编辑部又先后两次请俞丽拿重录“梁祝”,出版立体声唱片和激光唱片。曾有这样评价: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1989年,俞丽拿和上海交响乐团因此荣获首届“金唱片奖”,作曲何占豪、陈钢获得“创作特别奖”。
  小楼一层宽敞的大厅常常高朋满座,艺术界各方专家组成的艺委会在此审听最新节目,海内外音乐家们在此相会合作。一张有影响的唱片凝聚了音乐家和编辑的心血,也有音响导演、录音师、美术编辑封面设计的心血。这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为提高作品质量,必须这样去努力,这是我们多年来的一条经验。那时我主要负责联系上海民族乐团,与演奏家、指挥、作曲保持着密切交往。记忆中陆春龄先生是来厂录音较勤的一位,陆老是南派笛子的一代宗师,自五十年代起,在其笛艺生涯各个时期,我们均录有音响。《鹧鸪飞》《小放牛》《今昔》《喜报》《江南春》等代表作留有多套录音。先生总是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完成每一次录音任务,他十分尊重编辑,还主动征求意见,善于听取音响导演的建议。陆老来录音时准备很充分,考虑又周到,他曾详细地向我和黎锦光先生介绍《鹧鸪飞》从湖南民间音乐到江南丝竹乐的衍化及改编成笛子独奏曲后,通过颤音等技巧润饰,力度上强弱对比,营造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妙境。唱片录音与现场演出不同,尤其是立体声录音,话筒对声音清晰、平衡度都有较高要求,录制过程中出现口风噪音等问题,陆老总是很谦和地一次次与音响导演沟通,力求臻美。八十年代初,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也录制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如:协奏曲《新婚别》《长城随想》等,成为优秀保留节目。
  中唱能出版一批批有影响的节目不是偶然的,同事们常年深入到各文艺单位,收集信息、提炼选题,每个环节都要反复推敲,编辑们不仅要有慧眼,还要有公心。1979年后,上海编辑部恢复工作,改名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那是中国唱片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出版迎来了历史上又一个新高潮。我们音乐编辑部老中青三代,立足华东,面向全国,利用当时最先进的立体声录制技术,重新录制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如:吕其明的《红旗颂》、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等,还编辑出版了大批新时期涌现的新作。云南民歌歌唱家黄虹、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等,全国各地音乐家们重又汇聚到这座小楼。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国际上获奖的胡晓平(女高音)、张建一(男高音)、王晓东(小提琴)等,他们的第一张专辑经我们及时编录也在此诞生。有着“远东第一”盛誉的上海交响乐团是亚洲建立最早、具有广泛影响的专业音乐团体。老团长黄贻钧先生,在音乐界德高望重,他掌管着百年历史的乐团,一向以作风严谨著称,通常很难请动大驾。编辑部老编辑朱钟华与黄老自百代公司起相识,后又长期负责采编交响乐团作品,往往几句话或一个电话,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胡与管弦乐组曲《蝴蝶泉》是1983年作曲家朱践耳与二胡演奏家张锐合作完成的一部新作。组曲以云南民间传说为题材,撷取较有特性的几段加以发展,尝试用交响手法发挥二胡与管弦乐队的表现功能,深化作品思想内容。朱践耳与张锐是几十年的老战友,黄贻钧先生早年亦擅长二胡,张锐曾在黄贻钧指挥的乐队里拉过琴,正因为这些鲜为人知的经历,他们的合作更具纪念意义,三位老友联袂在唱片里刻录下一段声音传奇。
  黑胶唱片似乎成了历史名词,然而那些影响着几代人的旋律仍在流淌。一支歌、一出戏、一篇诗皆因声音而感怀。小红楼则映射了几代艺术家的创作心路,亦是历史、文化、艺术的汇聚。
其他文献
喧闹的文学奖与寂寞的文学  近些年,围绕文学奖的质疑与争议不断,这不得不引起反思,但更应该警惕与反思的是另一种怪象 :争议的喧嚣只是一场无关文学的愤怒宣泄,热闹的背后更显示了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学的疏离。  文学奖,逃不脱争议的魔咒  也许,换个角度而言,人们应该“感谢”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奖者周啸天,他“接力”被质疑“跑奖”的诗人柳忠秧、“羊羔体”创造者车延高等等,让原本严肃的文学奖颇具娱乐气质
期刊
讨论贫富问题是危险的,“阶级”定义的基础就是贫富问题。阶级论者解决贫富问题通常用革命的方法,但屡战屡败。究竟人拥有多少财富才算富有达到满足?或者说财富积攒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产生怜恤?财富的贫乏就必然产生正义?如此看来,贫富问题,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托尔斯泰有一篇小说写一个地主赐土地给某人,让他一天尽量走出多远,就把他走过的土地给他,但必须在日落之前走回原点。这需要多么强大的欲望博弈和速率精算啊!结
期刊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是余华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的开篇,一读到这样的开篇,我就觉得心中不妙,接下来,在飞往成都的两个小时的旅程里,我飞快地读完了这本所谓的沉寂多年之后的蓄势待发的作品,把书合上时,看着腰封上的广告——比
期刊
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除了主竞赛单元的激烈角逐、海内外明星的争芳斗艳等外,众多大腕齐聚充满思想交锋的论坛,成为电影节不容忽略的亮点。主席论坛、产业论坛、大师班、新浪潮论坛等,内容丰富,其中重量级电影导演的对话更是观点鲜明、思想开放,论及了电影理想与社会现实、导演的地位与挑战等种种敏感话题,反映了海内外导演们的思考、忧虑与担当,也反映了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某个鲜活断面。  汤姆·霍伯vs张元:  
期刊
今年是名副其实的“大剧年”,从年初起,多部大制作大手笔,打着“大导演”、“大明星”的“大剧”纷纷上档,却遭遇收视寒流,这是什么缘由?针对雷剧的风靡,广电总局颁布了22条规定,集中整治电视剧市场,这对电视剧创作有何影响?古装剧、现代剧的未来走向如何?…… 在日前举行的第19届上海电视节“2013大剧年:谈‘古’论‘今’,谁与争锋”论坛上,众多重量级嘉宾,包括著名导演郑晓龙、刘江、侯鸿亮,编剧于正、宁
期刊
什么是让人民满意的增长  今晚报刊文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说,“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这是在中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乃至环保灾难的背景之下,党和政府作出的明确表态。“人民满意”的内涵并非固定不变。衣食未足,固然以丰衣足食为满意。仓廪既实,则自然会追求更好的环境、更体面的工作、更有尊严的生活。当前的中国,已经进入不仅看重增长的数量,更要考量增长的质量或代价的阶段。复
期刊
那天,上海市妇联的老领导孟燕堃主席谈到对上海音乐厅桂兴华专场朗诵会的印象时,说:“我对《韶山,一个小站》《中国红了》这两个节目感觉最好。”  10月8日晚上,风雨之夜的这两个节目,与秦怡、丁建华老师有关。  秦怡老师4日给我打电话说,“8日本来下午4点我从澳门起飞,太晚了,我已经叫他们改成中午11点起飞了,我直接从飞机场赶到上海音乐厅来合乐,然后演出。我把你的手机留给司机了,从几号门进来,你跟他说
期刊
“浦江流芳”老艺术家作品邀请展启动  老艺术家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基层群众共享老艺术家们的精品佳作,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传递他们为艺术奋力拼搏、一以贯之、执着追求的精神,由市文联主办、市文明办指导的“浦江流芳—2013上海美术·书法·摄影老艺术家作品邀请展暨社区巡展”在上海图书馆一楼展厅拉开序幕。本次展览共有55位
期刊
台北,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此召开。来自全球各地的华人收藏家六百多人集聚一堂,有话要说。他们想说什么?意欲何为?综观之,一言以蔽之,是想探讨和解决“收藏,做什么?”的问题。  此次收藏大会放在台北开,甚为明智。因为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现实范例提供答案。此番,不管是在台湾收藏家的私宅里,还是在精英收藏家组成的收藏组织“清玩雅集”纪念藏品展上,不少参会藏家感触良深:两岸的收藏文化差异甚大,大陆收藏
期刊
每当提起上影厂老演员、著名喜剧艺术家关宏达,我脑海中立即会浮现出两幅画面:第一次见老关的情景,以及最后一次告别老关,喜剧开头,悲剧结束。  1963年9月我分配到上影演员剧团工作,第一天报到,布加里老师带着我和在剧团参加学习的老演员见面。那天老关坐在藤椅上正和曹铎、方伯、韩非聊天,布老师一一介绍后,我向几位老演员致意并握握手,老关也急忙站起来和我握手,只见他坐的藤椅也跟着他一块儿起来了,曹铎一把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