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应成为教育创新的平台,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鼓励文本的多元解读,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个性解读;主动参与;激活思维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4-044-01
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教学应成为教育创新的平台,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鼓励每个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养成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习惯。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释放自己的个性,激活思维火花,从而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一、个性解读文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学世界是一个测不准的量子丛林,因为作品所反映的是人的生活和人的社会,这是一个结构层次和运转状态无比复杂的对象世界,而作家自己是人,作品的读者、欣赏者也是人,同样有全部的复杂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因此,对于文本解读,必须容忍、鼓励多元解读,即鼓励学生的个性解读。不必把作者的观点当成永久的解读,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或感悟。因此,在与文本对话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尤其在品读阶段,我们应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文内容深入钻研,应该提倡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合作学习,更应该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研读课文。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被激发,学习的效果才能得到提升。
例如,笔者在教授《祝福》一文时,对祥林嫂的命运分析时,有位同学就能以独到的角度去分析,他把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罗列出来并得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春天是什么?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而祥林嫂是“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孟春之时,被卖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迎春之时,一命归天”。没有春天,也就意味着祥林嫂没有幸福。学生能有自己的个性解读,独到新颖的去发现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不仅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让学生主动的参与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不能妨碍或代替学生的主体能动学习角色。”要构建自然的生态课堂,把学生当人,给他们人的环境,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教学过程中如果脱离学生学习能动性,就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能动性的学习,便自然地求助于教师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与学生都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单一的主体,必须成为合二为一的互动统一体。
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风格不同的教学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缄口不语,很大原因是学生害怕回答问题,害怕回答错误会招来老师的批评和那严厉的目光,所以他们宁愿做个老实的“听众”也不愿“出风头”。因此,要想学生都能做个好的演员,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首先得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解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乐于参与,教师要关爱学生,宽容大度,摒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大胆提问、大胆发言,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给予分析、引导,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在讨论中生生之间得以互相启发,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氛围,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应成为教育创新的平台,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教与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鼓励每个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在师生互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打破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教学,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记得笔者在讲授《我与地坛》一文中时,问:文中有三处景物描写,这三处景物描写与作者的生命个体有怎样的联系?接二连三的学生只笼统地说是借景抒情,却回答不到位,而这时笔者就适时提示道:“作者所描写的这些景有什么特点?那时的作者又处于怎样的生命状态下呢?”这一问,一语道破梦中人,同学们一个个争着说答案:园子是荒芜的,而作者自己也是残废的;地坛的浮华已经磨灭殆尽,而作者自己那时的精神状态也是失魂落魄的;园子虽然荒芜却并不衰败,而作者也感悟了生命,找到了精神家园。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开展,教师把学生引入一个又一个创新机会里,引发学生生命潜能中创新的火花,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教师在学生原有的创新积累里有添加了新的营养,这个结果实际上成了目的。教学到此还没有完结,师生双方乘着创新的余韵,意兴盎然地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这实际上又成了师生互动的新追求。
鼓励文本的个性解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并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释放自己的个性,从而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个性解读;主动参与;激活思维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4-044-01
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教学应成为教育创新的平台,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鼓励每个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养成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习惯。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释放自己的个性,激活思维火花,从而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一、个性解读文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学世界是一个测不准的量子丛林,因为作品所反映的是人的生活和人的社会,这是一个结构层次和运转状态无比复杂的对象世界,而作家自己是人,作品的读者、欣赏者也是人,同样有全部的复杂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因此,对于文本解读,必须容忍、鼓励多元解读,即鼓励学生的个性解读。不必把作者的观点当成永久的解读,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或感悟。因此,在与文本对话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尤其在品读阶段,我们应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文内容深入钻研,应该提倡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合作学习,更应该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研读课文。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被激发,学习的效果才能得到提升。
例如,笔者在教授《祝福》一文时,对祥林嫂的命运分析时,有位同学就能以独到的角度去分析,他把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罗列出来并得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春天是什么?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而祥林嫂是“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孟春之时,被卖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迎春之时,一命归天”。没有春天,也就意味着祥林嫂没有幸福。学生能有自己的个性解读,独到新颖的去发现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不仅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让学生主动的参与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不能妨碍或代替学生的主体能动学习角色。”要构建自然的生态课堂,把学生当人,给他们人的环境,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教学过程中如果脱离学生学习能动性,就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能动性的学习,便自然地求助于教师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与学生都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单一的主体,必须成为合二为一的互动统一体。
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风格不同的教学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缄口不语,很大原因是学生害怕回答问题,害怕回答错误会招来老师的批评和那严厉的目光,所以他们宁愿做个老实的“听众”也不愿“出风头”。因此,要想学生都能做个好的演员,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首先得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解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乐于参与,教师要关爱学生,宽容大度,摒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大胆提问、大胆发言,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给予分析、引导,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在讨论中生生之间得以互相启发,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氛围,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应成为教育创新的平台,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教与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鼓励每个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在师生互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打破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教学,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记得笔者在讲授《我与地坛》一文中时,问:文中有三处景物描写,这三处景物描写与作者的生命个体有怎样的联系?接二连三的学生只笼统地说是借景抒情,却回答不到位,而这时笔者就适时提示道:“作者所描写的这些景有什么特点?那时的作者又处于怎样的生命状态下呢?”这一问,一语道破梦中人,同学们一个个争着说答案:园子是荒芜的,而作者自己也是残废的;地坛的浮华已经磨灭殆尽,而作者自己那时的精神状态也是失魂落魄的;园子虽然荒芜却并不衰败,而作者也感悟了生命,找到了精神家园。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开展,教师把学生引入一个又一个创新机会里,引发学生生命潜能中创新的火花,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教师在学生原有的创新积累里有添加了新的营养,这个结果实际上成了目的。教学到此还没有完结,师生双方乘着创新的余韵,意兴盎然地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这实际上又成了师生互动的新追求。
鼓励文本的个性解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并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释放自己的个性,从而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