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课程改革中的英语教学,我们常讨论的话题是: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课堂教学更加彰显了人文性,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诗意,让教学资源的开掘更深更广,课堂容量更大,教学形式更趋多样。然而,“文灭质,博溺心”,花样名堂过多,反而会掩盖掉事物的本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无效课堂教学现象,与新课程貌合神离,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归于平淡,媒体运用合理化
新课改中的英语课堂,许多老师利用了多媒体。大家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手段应该新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几乎都被“声、光、电”所武装,精彩的视频,有趣的动画,煽情的音乐,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大饱眼福。但是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是课件里的情境动画,而不是课文文本;使学生入情入境的是煽情的声像,而不是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并非万能的,它不能取代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也不能取代师生面对面的语言情感交流。如果教学完全依赖于多媒体,而忽视课堂交流本身的魅力,备课缺乏研究思考,完全沉浸于制作精美的课件中,这不是我们教学的悲哀吗?多媒体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音画等手段再丰富也永远代替不了学生对教材的感悟,代替不了教师讲解本身蕴含的情味。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然地引导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在备课时,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完全依赖,而要归于平淡。
当我们惜“媒”如金,播停有度时,就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有时,只要一张嘴就能演绎精彩的课堂。当我们注意火候、适时运用时,我们就能达到手段与效果的有机统一。教材中的有些难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时,我们可以适时把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辅助教学,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变枯燥为生动,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不是看它是否新颖,而是看它是否适合,是否能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是否能提高课堂效率。只要运用得当,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都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其最大优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用其所长,形成优势互补。
二、合理预设,课堂生成动态化
新课程理念下“生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使学生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的新型课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然而,不少教师却误读了“生成”本质,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会被“途”中的一些错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导致出现不少刻意生成、作秀生成、虚假生成、无序生成。
叶澜教授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教学不应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法机械地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生成是一个动态活动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我们应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動态生成与主动建构,既要有课前的巧妙预设,也要有课堂的精彩生成,顺其自然地去演绎精彩的教学篇章。
首先,合理的、高质量的、具有弹性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的可靠保证。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预设教学目标、教学媒体、学习方式,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特别是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要尽可能地进行考虑,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但是,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
其次,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果断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信息,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充满活力。学习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课堂“杂音”。当“杂音”出现时,如果我们及时捕捉,继而自然引导,也许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不一样的发现。
三、适时点拨,合作学习有效化
新课程中,合作学习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成了每堂课必备的“特色菜”。目前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课,都可以看到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身影。课堂上,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前后座一组,马上开始讨论,教室里立刻就会出现一片热烈的场面。从形式看,场面是挺热闹的,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是挺高的。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像是装模作样的表演,缺乏合作的实质。这样的“合作学习”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使课堂显得做作不自然。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它让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能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如何在课堂中合作得自然有效呢?当我们根据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时,才能点燃学生参与的热情,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深入到小组中,及时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识的过程,及时进行调控和指导,要导得巧妙,导在学生的难处、疑处,导有困难的学生。
四、真情真切,评价简单真实化
“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已成为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课堂上,批评性的语言少了,激励性的表扬多了;质疑性的语言少了,煽情性的夸奖多了。可去听现在的课,表扬之声不绝于耳,其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夸大事实,有的以偏概全,突出了正确、合理的一面,有的甚至对学生的错误观点不加引导。这些过于夸张甚至失实的“表扬”,未必能给学生带来正能量,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激励。
课堂教学评价要做到态度真诚,内容充实,实事求是,以真情激励学生。经常性的恰如其分的褒扬,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精彩的课堂呼唤真实、真情、真切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返璞归真、自然而然的境界。
教师的评价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醒与纠正。真实、真诚是评价语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就没有了生命力,无论你说得如何生动,如何有吸引力,都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得就像一缕温柔的春风抚摸孩子,就像点点春雨滋润孩子一样。这样才能赢得学生信任,激励他更加主动地思考。因此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对学生产生强化、导向的作用。
“大道至简,真水无香。”让我们的课堂挤干水分,除去浮躁华丽的外表,回归到自然、常态的本来面目,即使我们的课会有很多的遗憾,不再那么完美,但是这样的课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本真的课,才是能够让学生真正成长的精彩的课。当我们的课堂变得自然而然,无效教学的枝条将会日益减少,而有效教学这棵大树主干将会日益强壮繁盛。
一、归于平淡,媒体运用合理化
新课改中的英语课堂,许多老师利用了多媒体。大家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手段应该新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几乎都被“声、光、电”所武装,精彩的视频,有趣的动画,煽情的音乐,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大饱眼福。但是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是课件里的情境动画,而不是课文文本;使学生入情入境的是煽情的声像,而不是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并非万能的,它不能取代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也不能取代师生面对面的语言情感交流。如果教学完全依赖于多媒体,而忽视课堂交流本身的魅力,备课缺乏研究思考,完全沉浸于制作精美的课件中,这不是我们教学的悲哀吗?多媒体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音画等手段再丰富也永远代替不了学生对教材的感悟,代替不了教师讲解本身蕴含的情味。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然地引导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在备课时,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完全依赖,而要归于平淡。
当我们惜“媒”如金,播停有度时,就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有时,只要一张嘴就能演绎精彩的课堂。当我们注意火候、适时运用时,我们就能达到手段与效果的有机统一。教材中的有些难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时,我们可以适时把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辅助教学,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变枯燥为生动,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不是看它是否新颖,而是看它是否适合,是否能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是否能提高课堂效率。只要运用得当,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都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其最大优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用其所长,形成优势互补。
二、合理预设,课堂生成动态化
新课程理念下“生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使学生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的新型课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然而,不少教师却误读了“生成”本质,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会被“途”中的一些错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导致出现不少刻意生成、作秀生成、虚假生成、无序生成。
叶澜教授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教学不应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法机械地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生成是一个动态活动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我们应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動态生成与主动建构,既要有课前的巧妙预设,也要有课堂的精彩生成,顺其自然地去演绎精彩的教学篇章。
首先,合理的、高质量的、具有弹性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的可靠保证。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预设教学目标、教学媒体、学习方式,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特别是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要尽可能地进行考虑,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但是,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
其次,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果断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信息,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充满活力。学习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课堂“杂音”。当“杂音”出现时,如果我们及时捕捉,继而自然引导,也许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不一样的发现。
三、适时点拨,合作学习有效化
新课程中,合作学习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成了每堂课必备的“特色菜”。目前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课,都可以看到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身影。课堂上,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前后座一组,马上开始讨论,教室里立刻就会出现一片热烈的场面。从形式看,场面是挺热闹的,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是挺高的。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像是装模作样的表演,缺乏合作的实质。这样的“合作学习”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使课堂显得做作不自然。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它让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能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如何在课堂中合作得自然有效呢?当我们根据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时,才能点燃学生参与的热情,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深入到小组中,及时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识的过程,及时进行调控和指导,要导得巧妙,导在学生的难处、疑处,导有困难的学生。
四、真情真切,评价简单真实化
“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已成为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课堂上,批评性的语言少了,激励性的表扬多了;质疑性的语言少了,煽情性的夸奖多了。可去听现在的课,表扬之声不绝于耳,其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夸大事实,有的以偏概全,突出了正确、合理的一面,有的甚至对学生的错误观点不加引导。这些过于夸张甚至失实的“表扬”,未必能给学生带来正能量,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激励。
课堂教学评价要做到态度真诚,内容充实,实事求是,以真情激励学生。经常性的恰如其分的褒扬,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精彩的课堂呼唤真实、真情、真切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返璞归真、自然而然的境界。
教师的评价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醒与纠正。真实、真诚是评价语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就没有了生命力,无论你说得如何生动,如何有吸引力,都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得就像一缕温柔的春风抚摸孩子,就像点点春雨滋润孩子一样。这样才能赢得学生信任,激励他更加主动地思考。因此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对学生产生强化、导向的作用。
“大道至简,真水无香。”让我们的课堂挤干水分,除去浮躁华丽的外表,回归到自然、常态的本来面目,即使我们的课会有很多的遗憾,不再那么完美,但是这样的课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本真的课,才是能够让学生真正成长的精彩的课。当我们的课堂变得自然而然,无效教学的枝条将会日益减少,而有效教学这棵大树主干将会日益强壮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