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类球红细菌NM-FZ-47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和NTG2种诱变,利用叠氮钠、对羟基苯甲酸、罗红霉素及卡那霉素等抗性筛选因子,实现快速推理选育辅酶Q10高产菌株,成功构建了2个正突变库,并从库中筛选出产量提高15%以上的6株辅酶Q10突变株UV-LH-37、UV-NaN3-44、NTG-LH-28、NTG-NaN3-17、NTG-PHB-54、NTG-LN-67,作为进一步基因组改组育种的出发菌株。
关键词:诱变育种;推理选育;正突变库
中图分类号 S1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0-0018-03
辅酶Q10(CoQ10)又称为泛醌,作为一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具备丰富生理功能,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提高,需求量不断增加[1-2]。CoQ10的生产方法一般分为直接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等[3]。微生物发酵法具有原料便宜、易分离、产物天然、无手性问题、易被人体吸收等优势,同时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CoQ10生产方法。类球红细菌(Rhodobacter phaeroides)是最重要的辅酶Q10产生菌[4],菌株的生产性能是影响发酵法生产辅酶Q10成本重要因素,本研究拟通过紫外线与NTG诱变育种的手段,结合抗性因子推理育种手段,实现快速选育高产菌株的目标,分别构建紫外线与NTG诱变正突变库,为进一步基因组改组育种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菌种 类球红类球NM-FZ-47为本实验室保藏菌株
1.2 实验方法
1.2.1 培养方法 从斜面挑取一环,进行平板划线培养(32℃、7d);挑取平板单菌落接入种子培养基(装液量25mL/250mL三角瓶)培养(32℃、220rpm、24h),制成液体种子;接种量为20%(V/V),液体种接入发酵培养基(装液量50mL/250mL三角瓶)培养(32℃、220rpm、24h)。
1.2.2 CoQ10的检测 采用HPLC法检测CoQ10的浓度[5]。
1.2.3 紫外诱变和NTG诱变正突变库构建
1.2.3.1 紫外诱变正突变库构建 菌悬液(细胞浓度为106个/mL),经紫外线照射一定时间,然后冰浴稳定5min,在红灯下稀释涂布,32℃培养7d后,挑选突变菌落,进一步定向初筛、复筛,构建紫外线诱变正突变库。
1.2.3.2 NTG诱变剂正突变库构建 菌悬液(细胞浓度为106个/mL),经一定工作浓度NTG振荡处理18min后,稀释涂布,32℃培养7d后,挑选突变菌落,进一步定向初筛、复筛,构建NTG诱变正突变库。
1.2.4 抗性因子快速推理选育CoQ10正突变株 将紫外和NTG诱变获得突变菌落,通过罗红霉素、对羟基苯甲酸(PHB)、叠氮钠和卡那霉素4种抗性因子胁迫选择,实现定向快速筛选CoQ10高产菌株。
2 结果与分析
2.1 诱变剂量的确定
2.1.1 紫外诱变最适剂量 以照射时间作为紫外线诱变的剂量,分别改变照射时间0s,20s,30s,40s,50s,60s,70s,80s,90s,获得紫外诱变致死曲线,结果如图1。当照射70s时,致死率已达到100%,由于是初次诱变,根据经验选择致死率为75%的致死剂量,由图可知紫外线照射时间为50s。
2.1.2 NTG诱变最适剂量 分别改变NTG工作浓度0,0.2,0.4,0.5,0.8mg/L,获得NTG诱变致死曲线,结果见图2。当NTG浓度为0.6mg/mL时,致死率已达99%,由于是初次诱变,根据经验选择致死率为75%的致死剂量,由图可知NTG工作浓度为0.4mg/mL。
2.2 抗性因子推理选育CoQ10正突变株 根据CoQ10的生理功能,利用抗性因子筛选作用,实现定向推理选育高产菌株。CoQ10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而罗红霉素易与氧分子结合发生電荷转移形成超氧阴离子,CoQ10还原性能够有效抑制卡那霉素的氧化作用,有效解毒叠氮钠对呼吸链的抑制作用,所以菌体对罗红霉素、卡那霉素、叠氮钠抗性越高,菌体合成CoQ10能力越高[5-7]。PHB[8-9]作为CoQ10生物合成的前体,如果菌体对PHB抗性越强,说明菌体解除PHB前体合成反馈抑制作用,更有利菌体合成CoQ10。因此利用4个抗性因子定向筛选作用,可实现CoQ10的高产菌株的快速筛选。
2.2.1 抗性因子胁迫浓度 初始抗性因子筛选浓度太低起不到胁迫作用,太高起不到筛选作用,通过改变平板培养基中抗性因子浓度,使出发菌株在平板上无法生长的临界浓度,作为抗性因子胁迫浓度。改变平板培养基罗红霉素、卡那霉素、PHB及叠氮钠浓度,获得抑制菌体生长的临界浓度,结果如表1,获得4种抗性因子筛选胁迫浓度。
2.2.2 抗性因子筛选效应的分析 经紫外诱变和NTG诱变后,通过4种抗性因子的定向筛选后,分析正突变率与提高幅度,用于分析2种诱变方法的诱变效应用与4种筛选因子的筛选效应,结果见表2、表3。2种诱变剂诱变效应分析,NTG诱变正突变率及最大提高幅度都比紫外线诱变高,NTG诱变的正突变率最高为39.78%,最高产量达到77.68mg/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7.15%。4种抗性因子筛选效应分析,叠氮钠筛选效果最明显,紫外诱变与NTG诱变中,叠氮钠的正突变率分别为32.54%和39.78%,最大提高幅度分别为22.5%和27.15%。CoQ10作为一种电子传递体,其大量合成可以有效解除叠氮钠呼吸抑制作用,基于此机理,叠氮钠作为筛选因子具有独特的优势。
将诱变育种提高15%的正突变株作为基因组改组的正突变库,进一步复筛及稳定性研究,获得UV-LH-37、UV-NaN3-44、NTG-LH-28、NTG-NaN3-17、NTG-PHB-54、NTG-LN-67这6组菌株,结果如表4。但这6组菌株诱变手段与筛选因子组合不同,因此利用这6组菌株作为基因改组育种初始菌株,提供不同类型正突变基因。
3 结论
利用紫外和NTG诱变,结合罗红霉素、卡那霉素、PHB及叠氮钠抗性因子的定向筛选,推理选育构建类球红细菌辅酶Q10正突变库,最终成功筛选出6株遗传背景不同正突变株,作为基因组改组育种的出发菌株,大大提高了辅酶Q10产量。
参考文献
[1]Jeya M,Moon H J, Lee J L,et al. Current state of coenzyme Q10 prod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0,85(6):1653-1663.
[2]Kettawan A,Kunthida C,Okuno M,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coenzyme Q10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 induced by aerobic exercise[J]. Institute of Nutrition,2012,44:1-2.
[3]陶志杰,王改玲,李妍.辅酶Q10的制备及应用新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009):9-11.
[4]郑毅,王娅,朱志春,等.发酵法生产辅酶Q10研究进展[J].海峡科学,2012(8):128-130.
[5]周勇,郑毅,宋利丹,等.人工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耦合法优化辅酶Q10发酵培养基[J].中国生物工程志.2013(9):73-78.
[6]乔志新.基于基因组改组辅酶Q10高产菌株选育[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
[7]王娅.辅酶Q10高产菌株理性选育与发酵优化[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8]李聚海.辅酶Q10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9]郑君.光合细菌(球形红假单胞菌)发酵产辅酶Q10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责编:王慧晴)
关键词:诱变育种;推理选育;正突变库
中图分类号 S1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0-0018-03
辅酶Q10(CoQ10)又称为泛醌,作为一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具备丰富生理功能,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提高,需求量不断增加[1-2]。CoQ10的生产方法一般分为直接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等[3]。微生物发酵法具有原料便宜、易分离、产物天然、无手性问题、易被人体吸收等优势,同时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CoQ10生产方法。类球红细菌(Rhodobacter phaeroides)是最重要的辅酶Q10产生菌[4],菌株的生产性能是影响发酵法生产辅酶Q10成本重要因素,本研究拟通过紫外线与NTG诱变育种的手段,结合抗性因子推理育种手段,实现快速选育高产菌株的目标,分别构建紫外线与NTG诱变正突变库,为进一步基因组改组育种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菌种 类球红类球NM-FZ-47为本实验室保藏菌株
1.2 实验方法
1.2.1 培养方法 从斜面挑取一环,进行平板划线培养(32℃、7d);挑取平板单菌落接入种子培养基(装液量25mL/250mL三角瓶)培养(32℃、220rpm、24h),制成液体种子;接种量为20%(V/V),液体种接入发酵培养基(装液量50mL/250mL三角瓶)培养(32℃、220rpm、24h)。
1.2.2 CoQ10的检测 采用HPLC法检测CoQ10的浓度[5]。
1.2.3 紫外诱变和NTG诱变正突变库构建
1.2.3.1 紫外诱变正突变库构建 菌悬液(细胞浓度为106个/mL),经紫外线照射一定时间,然后冰浴稳定5min,在红灯下稀释涂布,32℃培养7d后,挑选突变菌落,进一步定向初筛、复筛,构建紫外线诱变正突变库。
1.2.3.2 NTG诱变剂正突变库构建 菌悬液(细胞浓度为106个/mL),经一定工作浓度NTG振荡处理18min后,稀释涂布,32℃培养7d后,挑选突变菌落,进一步定向初筛、复筛,构建NTG诱变正突变库。
1.2.4 抗性因子快速推理选育CoQ10正突变株 将紫外和NTG诱变获得突变菌落,通过罗红霉素、对羟基苯甲酸(PHB)、叠氮钠和卡那霉素4种抗性因子胁迫选择,实现定向快速筛选CoQ10高产菌株。
2 结果与分析
2.1 诱变剂量的确定
2.1.1 紫外诱变最适剂量 以照射时间作为紫外线诱变的剂量,分别改变照射时间0s,20s,30s,40s,50s,60s,70s,80s,90s,获得紫外诱变致死曲线,结果如图1。当照射70s时,致死率已达到100%,由于是初次诱变,根据经验选择致死率为75%的致死剂量,由图可知紫外线照射时间为50s。
2.1.2 NTG诱变最适剂量 分别改变NTG工作浓度0,0.2,0.4,0.5,0.8mg/L,获得NTG诱变致死曲线,结果见图2。当NTG浓度为0.6mg/mL时,致死率已达99%,由于是初次诱变,根据经验选择致死率为75%的致死剂量,由图可知NTG工作浓度为0.4mg/mL。
2.2 抗性因子推理选育CoQ10正突变株 根据CoQ10的生理功能,利用抗性因子筛选作用,实现定向推理选育高产菌株。CoQ10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而罗红霉素易与氧分子结合发生電荷转移形成超氧阴离子,CoQ10还原性能够有效抑制卡那霉素的氧化作用,有效解毒叠氮钠对呼吸链的抑制作用,所以菌体对罗红霉素、卡那霉素、叠氮钠抗性越高,菌体合成CoQ10能力越高[5-7]。PHB[8-9]作为CoQ10生物合成的前体,如果菌体对PHB抗性越强,说明菌体解除PHB前体合成反馈抑制作用,更有利菌体合成CoQ10。因此利用4个抗性因子定向筛选作用,可实现CoQ10的高产菌株的快速筛选。
2.2.1 抗性因子胁迫浓度 初始抗性因子筛选浓度太低起不到胁迫作用,太高起不到筛选作用,通过改变平板培养基中抗性因子浓度,使出发菌株在平板上无法生长的临界浓度,作为抗性因子胁迫浓度。改变平板培养基罗红霉素、卡那霉素、PHB及叠氮钠浓度,获得抑制菌体生长的临界浓度,结果如表1,获得4种抗性因子筛选胁迫浓度。
2.2.2 抗性因子筛选效应的分析 经紫外诱变和NTG诱变后,通过4种抗性因子的定向筛选后,分析正突变率与提高幅度,用于分析2种诱变方法的诱变效应用与4种筛选因子的筛选效应,结果见表2、表3。2种诱变剂诱变效应分析,NTG诱变正突变率及最大提高幅度都比紫外线诱变高,NTG诱变的正突变率最高为39.78%,最高产量达到77.68mg/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7.15%。4种抗性因子筛选效应分析,叠氮钠筛选效果最明显,紫外诱变与NTG诱变中,叠氮钠的正突变率分别为32.54%和39.78%,最大提高幅度分别为22.5%和27.15%。CoQ10作为一种电子传递体,其大量合成可以有效解除叠氮钠呼吸抑制作用,基于此机理,叠氮钠作为筛选因子具有独特的优势。
将诱变育种提高15%的正突变株作为基因组改组的正突变库,进一步复筛及稳定性研究,获得UV-LH-37、UV-NaN3-44、NTG-LH-28、NTG-NaN3-17、NTG-PHB-54、NTG-LN-67这6组菌株,结果如表4。但这6组菌株诱变手段与筛选因子组合不同,因此利用这6组菌株作为基因改组育种初始菌株,提供不同类型正突变基因。
3 结论
利用紫外和NTG诱变,结合罗红霉素、卡那霉素、PHB及叠氮钠抗性因子的定向筛选,推理选育构建类球红细菌辅酶Q10正突变库,最终成功筛选出6株遗传背景不同正突变株,作为基因组改组育种的出发菌株,大大提高了辅酶Q10产量。
参考文献
[1]Jeya M,Moon H J, Lee J L,et al. Current state of coenzyme Q10 prod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0,85(6):1653-1663.
[2]Kettawan A,Kunthida C,Okuno M,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coenzyme Q10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 induced by aerobic exercise[J]. Institute of Nutrition,2012,44:1-2.
[3]陶志杰,王改玲,李妍.辅酶Q10的制备及应用新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009):9-11.
[4]郑毅,王娅,朱志春,等.发酵法生产辅酶Q10研究进展[J].海峡科学,2012(8):128-130.
[5]周勇,郑毅,宋利丹,等.人工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耦合法优化辅酶Q10发酵培养基[J].中国生物工程志.2013(9):73-78.
[6]乔志新.基于基因组改组辅酶Q10高产菌株选育[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
[7]王娅.辅酶Q10高产菌株理性选育与发酵优化[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8]李聚海.辅酶Q10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9]郑君.光合细菌(球形红假单胞菌)发酵产辅酶Q10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责编: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