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ms2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拜读了著名作家王火的煤矿中篇小说《赤胆忠心》,深深为书中主人公——开滦煤矿矿工、抗日英雄节振国的大无畏精神和对祖国人民的赤胆忠心所感动。亦为作家严肃的创作态度、带着感情创作以及小说的成功所折服。
  《赤胆忠心》创作结束于1957年7月,由工人出版社于1957年11月出版。此书一面世即引起热烈反响,至1960年1月共印了6次,总量达187000册。后来,又被改编为话剧及京剧。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改编成长篇现代评书(中国广播出版社1981年),于1963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此书又曾译成外文出版,被誉为“影响过整整一代人的优秀作品”。
  这篇小说除尾声外,共分为14节,近八万字。主人公是开滦赵各庄矿支柱工节振国。时间跨度从1938年3月赵各庄煤矿工人罢工写起,至1940年6月底节振国在对日作战中英勇牺牲止。小说就描写这两年多时间里以节振国为代表的煤矿工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开展大罢工、建立抗日游击队伍、给日寇以沉重打击的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感人场景,展现了煤矿工人运动和抗日斗争的画卷,成功塑造了节振国这个令人景仰的矿工领袖、抗日英雄的感人形象。
  小说一开始,就描写了日寇铁蹄下开滦煤矿矿工的悲惨遭遇。他们“穿着又脏又破的窑衣,戴着积聚煤垢的藤帽去上班”,“井下不断发生事故,不知夺去了多少工人的生命”。“矿工们像奴隶似的劳动,可是穷得连窝头秫米粥还吃不上”,“在井下死一头骡子资本家折价六十元,死一个工人却只给二十元”。因而,作者指出,矿工们从不屈服,“生活的折磨使得矿工们变得粗犷、豪放;他们的心底里压抑着痛苦、仇恨和愤怒。当有导火线被点燃的时候,风暴就雷霆万钧地席卷了这儿整片的土地”。这是第一节“前夜”的开场白,点出了小说的历史背景与主题,并为后续的情节演进作了铺垫。
  于是,小说的主人公节振国出场了,他是个29岁的井下支柱工,“矮敦敦的个子,长得十分结实”,有“两条浓黑的眉毛”“深沉而好看的眼睛”。他为人正直、仗义,在矿工中威信极高。“武功最出色”,徒手搏斗时“七八上十个人近不了他的身”,“丈把高的墙一攀就上”。最重要的是,他痛恨黑暗社会,仇视煤矿资本家、把头,与日本鬼子势不两立。这样一个矿工,是党培养和依靠的中坚力量,是煤矿工人运动的骨干。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党员胡志发、周文彬的带动下,赵各庄煤矿工人举行了大罢工。节振国等21人组成了罢工委员会,他担任工人纠察队大队长,保护罢工矿工,维持秩序,工作忙碌。“接着,林西、马家沟、唐家庄、唐山四个矿也卷入了罢工的行列,形成了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煤矿资本家、日本鬼子极尽破坏罢工之能事,使用各种阴谋伎俩,收买个别意志不坚的矿工,利用工贼、狗腿子散布各种谣言。节振国成了鬼子和资本家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他们先是派工贼拉拢利诱,节振国不吃这一套,把他打了一顿。于是鬼子宪兵队去抓节振国。节振国怒不可遏,刀劈鬼子兵,夺路逃走。他的哥哥节振德被鬼子杀害,夫人刘玉兰被抓到古冶日本宪兵队,严刑拷打。但始终问不出什么,就放了,派特务跟踪。
  逃出煤矿的节振国没了主心骨。此时他最盼望的是尽快找到在矿上认识的共产党员周文彬(唐山市委书记)和胡志发,“找到了共产党,他就有了依靠”。在寻找党的过程中,他认为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于是“组织了一支抗日的队伍”,“拿起枪来跟鬼子拼”,“再也不做牛马”。他多方联系矿上的工友,很快“他的队伍扩展到一百三十多人”。“节振国成了这一支抗日队伍的领袖”。终于在当年6月下旬在双鹤岭找到了抗日联军副司令李运昌将军。节振国就像丢失的孩儿找到娘那样兴奋。这样,节振国成了李运昌领导下的工人特务大队的队长,任务是锄奸、锄霸、袭击日伪军。
  此后节振国带领这支抗日队伍,在多次战斗与重大行动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了对党赤胆忠心的优秀矿工领袖,成了威震冀东、百姓称颂的抗日英雄,连鬼子汉奸听到节振国的大名,都双股筛糠,为之胆寒。
  据小说描述,节振国取得的胜利主要有:
  1、在地下党组织支持下,成功发动了有两千多名矿工参加的赵各庄矿工大暴动。此后“带了几百名矿工”“进入抗日根据地,參加游击战争”,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
  2、袭击赵各庄矿伪警察所,惩治了汉奸,为矿工撑了腰。
  3、治服赵各庄矿商会会长,破坏了他们组织汉奸部队的图谋。会长再也不敢为非作歹。
  4、消灭了赵各庄矿无恶不作的特务,压制了敌人的反动气焰。
  5、消灭了以李奎胡为首的土匪武装。他们有三四百人,祸害百姓,搅得鸡犬不宁。节振国带队镇压了匪首李奎胡,其队伍被改编入抗日武装。
  6、为解决游击队缺少炸药问题,奇袭了重兵把守的东煤厂炮药房,带回了大批炸药与雷管,解决了抗日队伍的难题。
  7、拿下了丰润县双庙警察所,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有的警察投向抗日队伍。
  8、处决了罪大恶极的叛徒、汉奸夏连凤。
  9、端掉了新城子日军据点,炸掉了碉堡,消灭了据点的日本鬼子。
  10、袭击了双鹤岭的伪警备队,五十多个伪军举手投降。
  11、最后,在1940年的金庄之战中,他率领部队设伏,与日军顽强作战。消灭了五十多个日本鬼子,取得了胜利。可惜,在打扫战场时,节振国被躲在青纱帐里的鬼子击中左胸与右腿。英雄瞑目,年仅30岁。血洒冀东,天地垂泪,人民悲愤。
  在这篇小说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即党的领导与指引使节振国从一个普通矿工成长为一个英勇无畏的矿工领袖、抗日英雄。矿工罢工的成功、抗日战争中无数个胜利,都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所取得的 。一方面是节振国具有产业工人朴素的阶级感情,对共产党有着天然的爱。他非常愿意同党员接触,党组织负责人对他讲的道理他爱听。当他遇到困难、挫折时,首先想到的是党。他在刀劈鬼子兵、逃出煤矿后,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他盼星星盼月亮一心寻找党。当找到党组织后,经过党的教育,他产生了加入共产党的强烈愿望。加入党组织后,共产主义理想更加坚定,党让干啥就干啥,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最后壮烈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另一方面,党组织认为他是一棵好苗子,着力培养。首先是政治上、思想上的指引。小说一开始就写了共产党员胡志发、上级负责人周文彬与他推心置腹地交谈,深入浅出地讲革命道理,启发他的觉悟。当他有了入党要求时,又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冀东军区负责人李运昌亲自与他谈话,并及时介绍他入党,使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了进一步培养他,又于1939年秋末把他送到平西中共晋察冀分局党校学习。特别是1940年冀东党组织负责人吴德到延安向毛主席汇报了节振国的事迹,毛主席“知道冀东地区同敌伪军作武装斗争的艰苦”,“同吴德同志说:‘要好好培养他,他牺牲了是很可惜的。’”(见该书“尾声”)此外,党组织还关心他的家庭安全,把夫人及三个孩子护送到安全的地方。作者在书中还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夫人刘玉兰当了县人民代表,三个孩子的学习工作等情况。   该小说在写作方法上,有三点给我的印象是很深的。
  一是人物心理的描述细腻而深刻,入木三分。比如,工人夏连凤在敌人刑讯诱逼下,终成叛徒。作者对他思想上、心理变化的描述非常到位,使读者不仅看出日本宪兵队的罪恶,也再现了叛徒心灵的丑陋。又如当节振国疲惫地回到家中,妻子刘玉兰担忧、疼爱、依恋、怜惜,又有些害怕的种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矿工妻子的善良、正直、勤劳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当节振国逃出煤矿,寻找党组织而没找到时,写出他那种焦急、苦恼、烦闷的心绪,很令人感动。
  二是在人物形象方面的比喻巧妙生动,简练形象。如工贼夏老三长个“蟹壳脸”,“萎萎缩缩的像个耗子”;节振国觉得党的负责人周文彬“就像《三国演义》上的诸葛亮,在打仗前会神机妙算”;矿方头目刘青山“泛着猪肝色的脸上,长着许多橘皮疙瘩,一笑起来满脸都是横肉”;节振国用菜刀对着宪兵“军官的头,就像劈柴似的砍下去”。立刻,“黄呢军帽连同半个脑袋像块烙饼似的掉了下来”;工贼夏连凤“像蛤蟆叫似的咯咯笑了一阵”。这些都说明了作家创作手法上的娴熟与成功。
  三是景物描写十分成功。语言简炼、准确,三两句就把自然景色勾画出来,不仅衬托出人物的心情,而且与所表现的环境相合,情景交融,效果极好。这里试举几例:
  ① 小说一开头就是写景:“北方的三月,依然是隆冬的景象,春天的温暖还迟迟不肯降临”,“天,铁青着脸压在头顶上,使人心情沉重。聚居在赵各庄的一万多个矿工,已经习惯这寒冷灰暗的天气了”。这里既是写景,又用天气的阴冷比喻反动统治的压迫。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煤矿罢工前夜的氛围中。
  ② 在“风雨良宵”一节中写道:“秋风卷着秋雨。黄昏的时候,天色已经暗将下来。远方,田野深处冉冉地飘来蒸气般的浓雾。大树发着抖,小树摇摆躯干。风雨像叹息似的发出响声,在原野上扫来扫去。”这里描写节振国与战友们在白色恐怖中急急前行时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节振国内心的焦急、并有所期盼的心情。
  ③ 在“威震冀东”一节的开头:“傍晚的时候,太阳已经快要落下西天,红霞漂浮在半空,霞光映照下来,使田野变得五光十色。”这是节振国率领抗日武装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即将去攻打日军据点时的景色。这景色是迷人的,预示着抗日队伍必将取得胜利,人民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④ 在最后一节“金庄之战”中描写青纱帐的景色,令人着迷:“这是夏季,平原上满满地盖着碧绿的青纱帐。晨曦中,远处山岭的轮廓在蔚蓝的天幕下显得更加清晰。东方的天色由清淡变成鲜红,绚丽的朝霞拥出一轮红日,替原野抹上了一层金色。”这里描写节振国在平西党校学习结束后,返回根据地路途上的景色,朝霞拥出一轮红日,绚丽烂漫,如同他心中有一颗红日那样,“思想更加开阔了”,“眼光也比从前看得更远了”。这种景物的描绘与节振国内心世界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很有感染力。这诗一样的景色描写,具有浪漫色彩、意象之美,令人倾倒。我之所以把小说看了两遍,不仅是从节振国光辉形象中得到教益与力量,而且从优美文字中获得了美的分享。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王火是一个创作态度十分严肃的作家。他秉持为煤矿英雄树碑立传的政治责任感,深入开滦矿区,广泛搜集资料,走访节振国的战友、上级负责人、家人和亲属,与各方面人员交谈。他在赵各庄煤矿井下体验生活,“多次到条件最艰苦的掌子面爬上爬下,亲身体验矿工采煤的辛苦,他还把那里掌子面情况画成了图,此图至今仍被他保存”(杨磊《永远的节振国情结》2011年12月23日)。正是这种艰苦而深入的生活体验,才使这部小说具有坚实的史实基础,内容真实可靠,与开滦的一些史志资料是吻合的。这种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据杨磊上文所讲,“王火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作节振国文艺作品的作家”,而且他有“永远的节振国情结”。1982年又出版了长篇小说《血染春秋——节振国传奇》(花山文艺出版社),此书曾被部队推荐为战士读物,获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2009年王火又出版了《英雄为国——节振国和工人特务大队》一书。对于创作此书,王火讲:“我郑重地献出这本书,怀念先烈,缅怀往日。我认为阅读会使我们得到纯洁心灵的洗礼,那会是对那段艰苦历史的深刻认识,会是激励,也是感恩。”
  王火,生于1924年7月,江苏如东人,原名王洪溥。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49年在解放后的上海总工会筹委会文教部工作,1950 年参与筹建劳动出版社。1953年筹办《中国工人》杂志,任主编助理。1961年调往山东,曾任山东政协常委。1978年调入四川作协,1983年后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四川文艺出版社第一任书记、总编。199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他的《战争和人》三部曲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他的作品门类齐全,产量丰硕,著作等身,且不少被译成外文。作为煤炭人,我们应该感谢王火的重大贡献,向他学习,表达敬意。
  (2019年11月22日)
  吴晓煜:河北滦县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煤炭工业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总纂。已出版《华夏与海国游记》《欧非见闻录》《中国古代咏煤诗》《夜耕村雜记》《学林漫笔》《纠正错别字》《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中国煤矿史读本(古代部分)》《中国煤矿安全史话》《煤史钩沉》《修志指要》《矿业史事杂俎》《中国煤炭碑刻》《名人与煤炭》《酒史钩沉》《瘟疫纵横谈》《向善的轨迹》等。
其他文献
译者简介:董继平,1962年生于重庆,早年获“国际加拿大研究奖”,参加过美国艾奥瓦大学国际作家班并获“艾奥瓦大学荣誉作家”,后担任美国《国际季刊》编委。译著有外国诗集《帕斯诗选》《勃莱诗选》《默温诗选》《特兰斯特罗默诗选》等二十余部,美国自然随笔集《自然札记》《秋色》《野生动物家园》《荒野漫游记》《动物奇谭录》等二十余部,以及美国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另著有人文建筑随笔集《世界著名建筑的故事
我所理解的春风  我多次在巴丹吉林捡拾春天  从大大小小略微开放的绿色眼睛中  可以接收一些勇敢——  我束身,正冠,扪心  向阳光取暖,命令春风交出帅印  我统领着我的兵马,西征新疆乃至更远  把星星点点的绿色将士,一一染绿  那么多草木都将拜在我的麾下  可我也不断地仰望群山  每一次仰望着征战时,我都会流下  汗水。我的脸始终朝向阳光  高扬的旗帜,水壶,挎包还有钢枪  在我长长的影子里愈来
苹果熟了  青涩的记忆  悬在枝头  被雨水打湿  落在距乡村的不远处  落在让耕牛和犁铧  能歇一歇脚的早春  二月……  苹果熟了  她红艳艳的脸上  还有雨水的擦痕  还有一片片的叶子  和她在风中的身影  苹果熟了  我把她摘下  放在母亲守护的篮子里  让她免受风吹、日晒和雨淋  收起一根根树的枝条  和每日里悬着的心  这个早晨  薄雾没有远去  和我隔着窗  隔着一层玻璃  和随水滴
天已冷,地未寒  蛰伏的动物睡梦香甜  粮满囤,煤满仓  从地层深处走来的人们  携带地温,胸怀地火  心生一片暖阳  红底金字的对联  红火如阳的鞭炮  赶走祸害人间的年兽  驱散“新冠”的阴霾  打发鼠窜鼠跳的不安年份  迎来健壮结实的拓荒牛年  母亲,抹一抹泪眼  天天望着那个一年未见的  身影出现  盼着那个人的步子  仍如去年那样矫健  我,从遥远的黑庄稼地而来  将积攒了一年的话语  
复 活  我是玉珠峰上冰封的白雪  执拗的太阳融化不了  我冰冻凝结的血液  荒凉广袤戈壁与我交相辉映  孤独着彼此的孤独  你从遥远的那边向我走来  坚定的步伐穿过生命禁区  不是为了一睹我的芳颜  你用胜过太阳的光芒贴近我  用热烈的眼神烘烤着我  我的血液融化,开始新陈代谢  那眼角的泪水证明  爱,一眼望不到边  自 由  我不愿做温室的花朵  被动地接受宿命的凋落  我不愿做田地的野草 
我走进幽深昏暗的地心深处,  迷茫的灵魂被黑暗层层锁住。  我的思想窒息凝固,  我的身心孤独难抒。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要用它寻找光烛。  黑暗给我了黑色的激流,  我要随它涌向征途。  这里虽没有暖阳星光,  这里虽没有莺歌燕舞。  却有着无穷的乌金宝藏,  却有着开采光明的使者,  却有着那束光闪烁夺目。  那一束暖暖的光,  注入了美丽的梦境,  温暖着孤独的心灵,  点亮了梦想
在山西中青年书法家中,知道周先宝的名字是比较早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品能入选全国书法展览的人是不多的,每次全国大展,我省入选作者也就是十五名上下。先宝作品能入选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并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其书法实力可见一斑。这在山西省,特别是太原市,实属难得。吾由此和先宝逐渐熟悉起来,但还是离多见少。  最近与先宝有一次恳谈的机会。先宝说他十八岁参军入伍,离开家乡来到黄土高原,到今年整整三十个年头
与刘佩成先生结缘,是我住在由刘先生在曲阜开发的芝兰公馆。有一次相遇,刘佩成先生问我为什么选择在芝兰公馆居住?我说:“孔子修《春秋》《孔子家语》里面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公馆正好在春秋路上而又以芝蘭命名,我非常喜欢。”刘先生说:“这是我第一次听人这样说,我与员工们讲一讲。”于是,我便与刘先生相识了。  刘佩成是企业家,书法是刘佩成工作之余挥洒流淌的信手而作。虽然十多年前出版了书法作品
郭庆明是淮北矿业集团铁运处的职工。上世纪80年代,他从绘画开始喜欢上了摄影,从此把自己的业余时间交给了摄影创作。  郭庆明在摄影创作的过程中,走的是以纪实与新闻、体育为主的摄影创作之路,但也不乏风光摄影。“避玉捡石,另辟蹊径”是他对摄影的独特认识,也是他从事摄影创作几十年的感受。  他的摄影作品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在煤矿铁运工作四十年的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淮北矿区铁路的发展历程,不知疲倦地拍摄
1948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金乡縣。1975年毕业于菏泽学院,曾任《枣庄矿工报》副总编,枣庄市委政法委员会副书记、枣庄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现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九天神马书画院副院长、枣庄市老年学会副会长、枣庄市老年书画专业委员会主任。  花鸟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画展中获奖,并被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部分作品已传入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