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思路及方法浅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pid199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我国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诸多的成绩和发展,然而也凸显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高等教育虽然在数量取得了大幅的提升,然而在高校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上却收效不明显。诸多大学生存在创新思维能力不强,会读书但不会生活,专业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这导致学生知行不合一,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究其原因,涉及到诸多方面,然而从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两大块工作——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而言,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块工作衔接的缺失及优势互补的不足。
   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教师更多的是关注课堂内的知识传授和难点讲解,而学生工作的承担者——辅导员则往往深陷于各种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和第二课堂活动之中。两块工作“互不干扰”,且“相安无事”。然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本不能简单割裂,反而恰恰只有教师和辅导员,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相互渗透和优势互补,才能让我们大学生真正的学有所用,用中再学,提升创新创造力。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教师和辅导员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能以完成本职任务为工作原则,教师只想着在课堂上把课上好,课外的事情一概不了解不参与,而辅导员只抱着学生心理不偏激,学生安全不出事,其他的问题都是小事的思想。教师和辅导员应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及成功发展视为工作中心。
   因此,为了完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工作应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把学生看成一个整体的人,这就要求高校教学与学生工作、智育与德育紧密结合,不断促进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互动互补。作为辅导员,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寻求与教学工作的互动点和合力点,思考总结高校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一、高校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互动关系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社会活动,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基本职能。具体而言,高等教育通过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共同落实高等教育基本职能。高校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等。
   根据高等教育规律,教学与学生工作应是互相促进,彼此交融并不可割裂的,共同服务于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然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呈现出相互隔离、互不相交的趋势和问题。
   1、高校教学与学生工作互动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教学与学工相互独立,交融不够。当前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模块化的人才培养及个性化的学生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以第一课堂为主要阵地的教学工作,专职教师更多的停留在知识的系统讲解及传授上,并未真正树立将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交融的理念;而学生工作按模块分工过于细化,无法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的个人成长成才。甚至有时出现为了举办活动而举办活动的情况出现,导致学生活动呈现一定盲目化、简单化及娱乐化的趋势。
   其次,学工地位边缘,功能游离。学生工作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时候只是把它作为学校稳定的重要工具,在以教学为中心的高校中地位不高。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往往容易沉迷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失去头绪,这种“维稳”和“被动”的意识已成为学生工作者的一种习惯,辅导员自我工作理念、工作思路的僵化导致学工功能单一,方法陈旧等问题。
   2、加强学工与教学互动的必要性
   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使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工作是人才培养中课程外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是人才培养,培养对象都是学生。两者分别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与道德成才,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两支重要队伍,相辅相成,互补互助。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平台的学生工作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利用其更加轻松和实用的方式,将第一课堂的知识,有效地转化到实践中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参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升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然而另一方面,若第二课堂活动缺乏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基础,就会陷入简单的娱乐化之中。
   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背景之下,学工与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功能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不可简单割裂,作为学工的主要承担者“辅导员”应该在完成常规性的学生事务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服务专业建设,提高工作水平,提升所在院系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及就业竞争力。真正培养能够正确认识专业,具备专业技能的合格人才。
   二、关于寻找教学与学工合力点下,辅导员工作的几点思考
   1、打破固有思路,设置“专业辅导员”,提升辅导员自身专业内涵
   长期以来,院系的辅导员设置无非都是按照“模块”或“年级”分类,按工作模块分工,如就业工作、资助工作、团建工作、党建工作及心理辅导专职辅导员;而按年级分工,则设置“新生辅导员”、“毕业班辅导员”等等。这样按照学工系统思路的辅导员工作设置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然而,从辅导员工作实际中看,我们往往不可避免的会碰到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或者是不同年级的学生们来询问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问题。由于专业知识的缺失往往会使我们面露尴尬或推脱婉拒,这不仅降低了辅导员自身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在带班级的过程中也成为一大壁垒。若在原有辅导员分工的设置下,对口专业设置,按专业和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辅导员”,虽然对于辅导员是一个挑战,但是更有利于辅导员威信和专业性的树立,及辅导员职业的内涵发展。
   设置专业辅导员虽然会面临辅导员轮岗和流动的问题,但是从整体而言,一名辅导员在一个院系工作的时间至少会在3—5年。因此,辅导员完全可以用这不短的时间来起码的了解自己所工作院系的某一个专业的基本知识,更有目的的与本专业的专职教师联系学习,补充本专业的一些基本理论和知识框架。通过专业辅导员的设置,辅导员会有意识的提升自身专业内涵,也能够更加专业的解答自己所带班级专业学生一些基本专业问题及未来就业相关的问题,自身的自信度会提升。同时,在组织的学生活动方面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学生诉求,针对性也更强,立足于专业的校园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会更高,同时自身的专业性也被学生所认可。    同时设置专业辅导员后,学生的需要也更容易能够找到解答的途径,不会再出现学生有问题不知道应该询问哪位辅导员来解决的情况。真正的能够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放在工作的中心位置,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2、积极参与本科生导师制,有针对性解决学生诉求,扩宽辅导员工作思路
   本科生的知识教育通常是依托于专任课教师,而思想教育问题则会联系自己的班主任和辅导员。但是专业知识问题有时和思想矛盾问题并不能完全割裂,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矛盾可能会出自于对于专业的不认同,对于未来就业的迷茫。因此辅导员对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以及专任课教师对于学生思想辅导的缺位会导致学生的诉求无法解答的问题出现。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尊重学生的价值主体地位,从学生的根本需要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正当权益。然而每一个学生都不是工厂定制的物品,都是极具个性的个体。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包括年龄特点、家庭环境、社会阅历、志趣追求和职业理想等在内的生源结构呈现出多元、分层和复杂的趋势,“80后”、“90后”大学生需求的差异性、个性化明显增强。为了让教师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诉求,诸多高校都会选择本科生导师制,让教师能够从课堂中走到学生的生活中,全方面的关心学生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然而,若要真正的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本科生导师制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的责任,每一位辅导员也应该要参与进来,辅导员不应该只沉迷在一些重复性的事务工作中,应该结合自己学院的专业背景,对少量的学生进行除了心理问疏导和举办校园活动之外的更加专业的指导上。通过让辅导员参与到本科生导师制中,为辅导员更立体的了解学生提供了平台,也扩宽了辅导员自身的工作面和工作思路。
   通过教师和辅导员参与导师制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后辅导来弥补其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缺失,对于学生工作是极大的补充和帮助;另一方面,辅导员作为补充力量参与到导师制中,也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地位,扩宽工作思路。
   总体而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应该紧密结合起来,把学生看成一个整体的人,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这样不仅能提高教育学生的水平和效果,同时通过教学与学生管理的交流,还能打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高校的发展。高等教育应营造出全员育人氛围,辅导员工作应围绕“大人才观”的中心,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思考总结,从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中提炼出来,加强自身对于所在院系基本专业知识和专业特色的认知、把握及思考,努力提升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度。
   陈瑶,高校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其他文献
【摘 要】系级作为高校的二级单位,系级特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亚文化,体现为明确的院系精神、鲜明的品牌活动和师生认可并遵循的管理制度,在培养优秀的多元化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系的全体学生是金融系的特色文化传播的受众,也是金融系特色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通过分析学生对文化活动的主观感受及选择,我们将对已有活动进一步了解,加之对特色文化活动的分析,我们能够大致把握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提出相关建议,
学校是传递文化、创造文化的特定机构。一个没有独立品格的文化传统的学校,师生员工就如一盘散沙,缺乏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因此,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学校应有之义,是学校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且富有全局性的工作。学校文化传统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统一价值观念、引领师生教与学的行为的作用,就能凝聚全校力量,为实现学校的辦学目标而努力。从文化的属性上来审视,教育的进步是可以用文化来解读的,也只有通过文化
角色是用来扮演的,既然说“老师的角色”,就是抛开了我们作为自然的人的一面,从老师这一职业出发,看我们的特点、身份和担当。个人认为,老师应有这么几种角色:   角色一,如果说学生是夜行者,老师就是给他一盏灯的人,是指给他路标的那个人,但绝对不是陪他把这条路走到头的那个人。明白了这个角色,很多问题就好办了。既然要送给他一盏灯,我们手头就应该有这盏灯,既是要指给他这条路,我们自己就一定要清楚这条路的路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思想和情感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是诗词艺术重要的审美单元。解读意象既可以“由表”赏析诗歌语言,更可以“及里”品味诗歌情感和意境,进而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抓住意象,就抓住了解读诗歌的命脉。古典诗词的意象艺术非常发达,提高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就可以让学生拿到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  一、依据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解读  古典诗词的意象传统历史悠久,意象艺术发达。花草树木,鸟兽虫鱼
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因其情境性、集成性、内容的丰富性而得到广泛应用。在语文课程中,古代诗词是重要学习内容,若教师恰当、适量、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内容浅显化、简单化,使单调学习生动化、趣味化,并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意识,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  一.巧用多媒体,渲染情境,熏陶情感  形象、直观、动感是多媒体的显著特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利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
年夜饭的家庭大聚会取消了,但是红包和祝福不会缺席。晚辈们在群聊里开启了视频聊天,屏幕里都是一张张带着微笑的脸庞,我们互相说着新年快乐,说着许多祝福的话语。  之后的几天,我们都听话地待在家里,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每天都会在家庭群里报告各自的健康情况,群里每天都有人发着各种各样的新闻和防护措施,其中也夹杂着一些还未经证实的传闻。我们作为晚辈,不仅耐心帮助父母辨别消息的真假性,也教给他们一些如何辨别真假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课程安排却越来越少。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注重课前预习。经过教学实践与研究,就如何提高预习的有效性,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求学生预习,不如教授学生预习的方法。初中生还不具备把握科学预习方法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给予他们正
【设计理念】   微童话是微阅读时代的必然产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谭旭东认为:“微童话只是比一般童话小一点,字数少一点,童话的内涵和营养并没有任何的流失。如果说一般童话是大气球的话,那么微童话就是幻想的小泡泡,是一个很轻盈的幻想小世界。”   本教学设计分为“我爱读童话”、“初识微童话”、“寻找童话眼”、“创作微童话”、“一同来赏析”等几大部分,由浅入深,带着儿童走入奇幻的微童话世界。   【教学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见叶圣陶《为中学语文复刊题词》)面对中考的挑战,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比分大,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样的境界,以达到熟练应考的水平呢?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
一、发掘人文因素,陶冶人文情怀   语文是一门充溢着作者的思考与审美观念、饱含着浓厚人文情怀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见解与看法。这些情感都蕴含在优美而简洁的语言文字当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披文入情”,让学生徜徉在由情感语言文字构筑的心灵世界,达到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朗读、默读、小组读、指名读、男女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