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实施的,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通过对话交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在对话分享中达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自我理解,自我创造,重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的对话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构建,在自我中发现他人,在他人中发现自己。本文主要从课堂准备、实施两个阶段并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探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艺术。
关键词:科学课堂 教学 对话艺术
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因此,课堂不应该成为教师单极表演和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要做好课堂对话应把握“四要”:一要营造气氛、体现真正民主,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说话权利;二要尊重学生,学会倾听;三要吃透教材;四要找准时机和切入点。课堂对话是当今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初中科学教学改革中的热点。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产生一种不是被迫应答的,而是有自身学习需求的可说、可交流的话语?怎样才能让教师顺利退出教学中的“传话”与“框架”设定机制,把课堂对话权真正还给学生呢?本文主要从课堂准备、实施两个阶段并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课堂对话艺术的几点浅见。
一、课前准备阶段
(一)掌握信息,摸清情况
在进行课堂对话前,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有待解决的问题等基本情况。其次利用课外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了解学生的需要并能及时为学生准备他们感兴趣且能围绕主题的话题材料,避免学生在无关或简单的问题上消磨时间,从而能让他们尽块的进入课堂对话角色,让课堂成为对话教学的舞台。
(二)潜心文本,抓住焦点
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师生共同的中介。课堂上要实现有效的对话,必须构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对话的话题。教师要找到有效的话题,首先应加强与文本的对话,取得亲身体验,抓住对话焦点。思考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有哪些想法,哪些地方有空白等。最后才能依据文本,设计与学生对话的话题,使课堂对话不偏离重点和难点。
(三)设计对策,确定方法
课堂对话,不可能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思路一帆风顺地向前发展,可能会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一些梗阻现象。所以课堂对话之前,尽可能的自我设计几种假设及其对策,然后确定其方法。
二、课堂实施阶段
(一)从“情、趣、疑”入手,营造和谐的课堂对话环境
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讲得好,就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对话教学一般应从“情、趣、疑”入手。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这样,既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又为师生之间的对话创设了条件。例如:讲《燃烧与灭火》时,在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有一定了解后,我这样引入对话:“看过《三国演义》没有?”(同学们回答:“看过!”) “那大家一定知道赤壁大战了!”“知道!”学生们争着说。我很有风趣地给学生讲起了火烧赤壁的故事:当大火烧到船头,这时的曹操心里想的决不是扫平江东、一统中国的雄心大志,而是想的是如何灭火逃命,而周瑜呢?是想如何把火烧得更旺。故事讲到这里,我用手臂在教室的中间一划:“现在,坐在北面的同学都是曹操,南面的都是周瑜!那曹操们想一下,有哪些有效灭火的办法?而周瑜们想一下,如何让火烧得更旺,把83万曹军全部烧光?”我话音一落,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论不休……
(二)创设情景,优化课堂对话的时机和切入点
能有效实现课堂对话需创设好对话情景,情景创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对话的成败。如何创设呢?我们不妨从学生的学习得失和感悟、问题和困惑中创设教学对话的情境,不妨从学生在共同思考讨论问题或练习交流中引入对话情境。有了好的情景,还要善于捕捉良机,错过良机就会影响对话的效果。课堂对话的良机和切入点的选择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确定。以下浅谈三点:
1.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中创设情景
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这节课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是每节课知识的核心。教学中通过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对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利用集体智慧,挖深挖透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比如: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展开一组由浅入深、顺着思路的对话:(1)自然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 (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2)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振动)(3)物体正在振动,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到声音的?(4)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5)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6)百米赛跑时,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通过这样的对话使师生以互动方式,对话交融、心灵交流使学生从对话中获得知识。
2.从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中创设情景
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就是多数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也是学生争议较大的地方。如果只通过独白来讲解完成,势必给学生造成一知半解的模糊印象。然而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去伪存真,在辩论中明理,在辩论中统一观点,在辩论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我提出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有一个学生设计如下:先将一支较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再点燃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内,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我问:“同学们,这个方案怎么样?”(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我又说:“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学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有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我说:“既然没有,我们就请这位同学演示一下,看一看他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学生演示结果:水上升的体积约为集气瓶容积的1/10(与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的1/5不符)。我又问:“为什么呢?”,安静一会儿,有学生说:“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小。”我说:“等2分钟吧?”观察结果仍然偏小。我又问:“看来还有别的原因?”(一时无人回答)我提示道:“想想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生答:“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偏小。”接着我又问:“怎么改进呢?”生答:“改用木棒、木炭。”另一些同学说:“不行,木棒、木炭燃烧也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此时,又有学生说:“改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我说:“可能吗?”(许多学生反对)不行!燃烧就一定有新物质生成。(过了一会儿)有一位学生说:“选用燃烧后不生成气体的可燃物。”我说:“很好!那么选什么物质呢?比如:红磷,硫、铁等,选哪个好呢?”许多学生说:“选红磷,因为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所占的体积非常小。”我说:“现在,我们这个方案基本可行了,下面大家做做看。”
3.从学生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有许多问题表面和内涵都有相似之处,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清楚区分开,是一种不容易的事情。采用对话的形式,让每个学生从自己认识到的不同侧面加以理解区分,则会事半功倍,问题就解决了。比如:学习《氢氧化钠》一课时,学生对变质的概念仍模糊不清。于是我继续引导潮解是因为氢氧化钠固体吸收空气中的水份,但是它变质了吗?变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学生甲:“取少量久置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向其中滴入酚酞试液,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说明它没有变质。”学生乙反驳:“氢氧化钠如果变质是得到碳酸钠,我们知道碳酸钠也显碱性。酚酞遇到碳酸钠也变红。”学生甲:“那向其中滴入硫酸铜溶液,如果有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则说明氢氧化钠没有变质。”我问:“只要氢氧化铜存在,证明了氢氧化钠存在,就能说明它没有变质吗?比方说,有一只苹果,一半变质了,而我们看到了没变质的那一半,就能说明这只苹果没有变质吗?”学生甲:“那是部分变质。”此时我及时引导:“我们讨论的是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问题,部分变质也是变质,不是吗?”学生:“哦,我知道了,我们在证明一种物质是否变质时,应该证明它变质部分的存在并且要有明显现象。”另一学生:“而且证明变质部分的时候,加入的试剂不能和未变质部分反应或者反应但是没有现象,这样就不会影响变质部分的现象了。”
(三)学会倾听,化解或转化对话中的冲突
在实际的对话教学课堂中,保证对话的顺利进行是对话教学成功的关键。由于师生间、学生间客观存在的知识层次、思维方式以及经验累积上的差异,随着对话的深入开展,相互间的各种矛盾就会凸现出来,对话中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冲突不仅仅是对话的阻碍,同时也更是促使对话得以朝着更深层次发展的契机,没有冲突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对话中的冲突。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正确理解别人的表达和观点
教师要注意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倾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学会理解和接受别人正确的观点,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或不足之处,学会合理地评价他人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可以用“你们听懂了吗?谁听懂了?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对于他们的方法你们有什么想法?”等语言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如果遇到出现打断同学发言的现象,教师还应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先听完他是怎么说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认真地倾听和努力理解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不断反思和补充。比如,在《氢氧化钠》课后复习中,我带了事先放在蒸发皿上的固体氢氧化钠进入教室。我问:“白色物质是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是碳酸钠”“是氢氧化钠”……一个学生还没解释完,又被另一学生打断,我不但听不清楚,其他学生也听不清。此时,我说:“对于他的说法你们有什么想法,我们应该先听完他是怎么说以后再发表你的意见,好吗?”
2.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
首先,教师要有倾听的意识。教师应走出“教师至上”的束缚,怀揣着一颗平常心,真诚地面对学生。学生会说了,学生得到发展了,才是课堂的最终落脚点。其次,教师要沉得住气,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在学生尚未阐述清楚观点时,切莫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倾听学生发言的背后——他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
参考文献:
[1] [英]戴维·伯姆,王松涛译,《论对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1)
关键词:科学课堂 教学 对话艺术
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因此,课堂不应该成为教师单极表演和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要做好课堂对话应把握“四要”:一要营造气氛、体现真正民主,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说话权利;二要尊重学生,学会倾听;三要吃透教材;四要找准时机和切入点。课堂对话是当今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初中科学教学改革中的热点。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产生一种不是被迫应答的,而是有自身学习需求的可说、可交流的话语?怎样才能让教师顺利退出教学中的“传话”与“框架”设定机制,把课堂对话权真正还给学生呢?本文主要从课堂准备、实施两个阶段并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课堂对话艺术的几点浅见。
一、课前准备阶段
(一)掌握信息,摸清情况
在进行课堂对话前,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有待解决的问题等基本情况。其次利用课外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了解学生的需要并能及时为学生准备他们感兴趣且能围绕主题的话题材料,避免学生在无关或简单的问题上消磨时间,从而能让他们尽块的进入课堂对话角色,让课堂成为对话教学的舞台。
(二)潜心文本,抓住焦点
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师生共同的中介。课堂上要实现有效的对话,必须构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对话的话题。教师要找到有效的话题,首先应加强与文本的对话,取得亲身体验,抓住对话焦点。思考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有哪些想法,哪些地方有空白等。最后才能依据文本,设计与学生对话的话题,使课堂对话不偏离重点和难点。
(三)设计对策,确定方法
课堂对话,不可能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思路一帆风顺地向前发展,可能会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一些梗阻现象。所以课堂对话之前,尽可能的自我设计几种假设及其对策,然后确定其方法。
二、课堂实施阶段
(一)从“情、趣、疑”入手,营造和谐的课堂对话环境
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讲得好,就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对话教学一般应从“情、趣、疑”入手。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这样,既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又为师生之间的对话创设了条件。例如:讲《燃烧与灭火》时,在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有一定了解后,我这样引入对话:“看过《三国演义》没有?”(同学们回答:“看过!”) “那大家一定知道赤壁大战了!”“知道!”学生们争着说。我很有风趣地给学生讲起了火烧赤壁的故事:当大火烧到船头,这时的曹操心里想的决不是扫平江东、一统中国的雄心大志,而是想的是如何灭火逃命,而周瑜呢?是想如何把火烧得更旺。故事讲到这里,我用手臂在教室的中间一划:“现在,坐在北面的同学都是曹操,南面的都是周瑜!那曹操们想一下,有哪些有效灭火的办法?而周瑜们想一下,如何让火烧得更旺,把83万曹军全部烧光?”我话音一落,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论不休……
(二)创设情景,优化课堂对话的时机和切入点
能有效实现课堂对话需创设好对话情景,情景创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对话的成败。如何创设呢?我们不妨从学生的学习得失和感悟、问题和困惑中创设教学对话的情境,不妨从学生在共同思考讨论问题或练习交流中引入对话情境。有了好的情景,还要善于捕捉良机,错过良机就会影响对话的效果。课堂对话的良机和切入点的选择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确定。以下浅谈三点:
1.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中创设情景
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这节课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是每节课知识的核心。教学中通过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对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利用集体智慧,挖深挖透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比如: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展开一组由浅入深、顺着思路的对话:(1)自然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 (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2)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振动)(3)物体正在振动,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到声音的?(4)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5)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6)百米赛跑时,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通过这样的对话使师生以互动方式,对话交融、心灵交流使学生从对话中获得知识。
2.从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中创设情景
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就是多数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也是学生争议较大的地方。如果只通过独白来讲解完成,势必给学生造成一知半解的模糊印象。然而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去伪存真,在辩论中明理,在辩论中统一观点,在辩论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我提出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有一个学生设计如下:先将一支较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再点燃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内,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我问:“同学们,这个方案怎么样?”(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我又说:“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学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有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我说:“既然没有,我们就请这位同学演示一下,看一看他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学生演示结果:水上升的体积约为集气瓶容积的1/10(与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的1/5不符)。我又问:“为什么呢?”,安静一会儿,有学生说:“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小。”我说:“等2分钟吧?”观察结果仍然偏小。我又问:“看来还有别的原因?”(一时无人回答)我提示道:“想想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生答:“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偏小。”接着我又问:“怎么改进呢?”生答:“改用木棒、木炭。”另一些同学说:“不行,木棒、木炭燃烧也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此时,又有学生说:“改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我说:“可能吗?”(许多学生反对)不行!燃烧就一定有新物质生成。(过了一会儿)有一位学生说:“选用燃烧后不生成气体的可燃物。”我说:“很好!那么选什么物质呢?比如:红磷,硫、铁等,选哪个好呢?”许多学生说:“选红磷,因为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所占的体积非常小。”我说:“现在,我们这个方案基本可行了,下面大家做做看。”
3.从学生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有许多问题表面和内涵都有相似之处,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清楚区分开,是一种不容易的事情。采用对话的形式,让每个学生从自己认识到的不同侧面加以理解区分,则会事半功倍,问题就解决了。比如:学习《氢氧化钠》一课时,学生对变质的概念仍模糊不清。于是我继续引导潮解是因为氢氧化钠固体吸收空气中的水份,但是它变质了吗?变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学生甲:“取少量久置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向其中滴入酚酞试液,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说明它没有变质。”学生乙反驳:“氢氧化钠如果变质是得到碳酸钠,我们知道碳酸钠也显碱性。酚酞遇到碳酸钠也变红。”学生甲:“那向其中滴入硫酸铜溶液,如果有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则说明氢氧化钠没有变质。”我问:“只要氢氧化铜存在,证明了氢氧化钠存在,就能说明它没有变质吗?比方说,有一只苹果,一半变质了,而我们看到了没变质的那一半,就能说明这只苹果没有变质吗?”学生甲:“那是部分变质。”此时我及时引导:“我们讨论的是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问题,部分变质也是变质,不是吗?”学生:“哦,我知道了,我们在证明一种物质是否变质时,应该证明它变质部分的存在并且要有明显现象。”另一学生:“而且证明变质部分的时候,加入的试剂不能和未变质部分反应或者反应但是没有现象,这样就不会影响变质部分的现象了。”
(三)学会倾听,化解或转化对话中的冲突
在实际的对话教学课堂中,保证对话的顺利进行是对话教学成功的关键。由于师生间、学生间客观存在的知识层次、思维方式以及经验累积上的差异,随着对话的深入开展,相互间的各种矛盾就会凸现出来,对话中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冲突不仅仅是对话的阻碍,同时也更是促使对话得以朝着更深层次发展的契机,没有冲突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对话中的冲突。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正确理解别人的表达和观点
教师要注意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倾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学会理解和接受别人正确的观点,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或不足之处,学会合理地评价他人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可以用“你们听懂了吗?谁听懂了?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对于他们的方法你们有什么想法?”等语言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如果遇到出现打断同学发言的现象,教师还应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先听完他是怎么说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认真地倾听和努力理解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不断反思和补充。比如,在《氢氧化钠》课后复习中,我带了事先放在蒸发皿上的固体氢氧化钠进入教室。我问:“白色物质是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是碳酸钠”“是氢氧化钠”……一个学生还没解释完,又被另一学生打断,我不但听不清楚,其他学生也听不清。此时,我说:“对于他的说法你们有什么想法,我们应该先听完他是怎么说以后再发表你的意见,好吗?”
2.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
首先,教师要有倾听的意识。教师应走出“教师至上”的束缚,怀揣着一颗平常心,真诚地面对学生。学生会说了,学生得到发展了,才是课堂的最终落脚点。其次,教师要沉得住气,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在学生尚未阐述清楚观点时,切莫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倾听学生发言的背后——他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
参考文献:
[1] [英]戴维·伯姆,王松涛译,《论对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