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挖井”意识 给力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tju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河,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河边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好朋友。不知不觉五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因此也没太在意。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一个星期过去了,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看望他,看看能否帮上什么忙。”等他看到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儿也不像一个星期没喝水的样子。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星期没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朋友带他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儿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但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了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去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了。”
  读罢这则故事,让我想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有很多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埋怨没有好的“共同体”,也没人“逼”,这两条道固然重要,但在专业成长中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内驱力,像那左边和尚一样,他用5年“业余”时间去挖了一口井,恐怕不是方丈所差,也没有师兄弟“合作”。所以我们要强调对自我专业成长的反省认知,提高自我专业成长反思意识与能力,促进对教育活动的反思和研究。拥有“挖井”的意识,它才能使教师自主专业成长,实行自我专业发展管理,就能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在此,本人结合自身体验,念好 “四字经”——读、写、研、磨,以给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一、专业知识在“读”中丰富
  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基于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不仅应有一定的深度,而且应有一定的广度,即应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以及个人实践知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在读中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读书、育人是一个教师的生命轨迹、成长轨迹。只有把读书作为人的精神之旅,并以此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使我们的思想与时俱进,才能实现使教师的教育行为、育人理念真正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爱好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但需指出的是,那些只喜欢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成长为优秀教师。教师要读书,更要读名著、读名师的教育随笔。在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中,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生发感悟、得到成长。为此,我订阅了专业方面的核心杂志《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和《思想政治课教学》,购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注册了最具点击率的教育论坛(如教育参考论坛、班主任之友论坛等)。
  二、专业智慧在“写”中凝就
  一个智慧型的教师,除了懂得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之外,必须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直觉以及研究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专业智慧会在写学习体会、教学反思、教学叙事中,案例剖析以及经验总结中凝就。
  1.写学习体会。教育教学毕竟是教师的核心工作,教师只有经常研读名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论文,在研读中才有感悟,并把自己的感悟付诸于笔端,才有利于专业成长。教师要养成写的习惯,在写学习体会中不断生成智慧。通过写一定量的学习笔记,写一定量的心得体会,从而实现在量变中达到质变,在质变中实现专业成长的跨越。
  2.写教育叙事。教育叙事之所以备受中小学教师的青睐,不仅仅是因为它不需要建立富有逻辑的概念体系,更是因为教育作为人文研究领域中的一种“生活体验”所内具的价值。教育叙事写作可以使教师摆脱烦琐、窘迫的教育生活状态,去捕捉教育生活中灵动的场景甚至片段。如100米考试时,笔者学校一位体育教师看见一名女同学请假在边上休息,而其他学生都在沿着操场慢跑做准备活动。体育老师于是问她“耐久跑了没有?”,她说“没有”,又问她“跳高考了没有?”,她还是说“没有”,于是老师脱口而出:“那你除了吃饭还能干点什么?”结果这句不经意的话给这位女同学不小的影响。这位体育老师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写成《由一句随意的话所想到的》,在省级杂志上发表。对于这位教师来说,“写”的意义远不止于“发表”。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叙事式研究,讲述教师自己的教育故事展现教学活动的原生状态。教师通过写教育叙事可以整理和提升个人教育理念,极大地丰富教育理论的内容和形式,进而促进自我的发展。
  3.写教学反思。波斯纳曾提出:成功==反思+实践。反思是教师持续自主成长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对提高教学水平、形成教学特色、激发学习动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们要善于撰写教学反思,哪怕是短短几句,只要是深层剖析: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地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人措手不及?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感到与学生关系最密切?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景下感到最焦虑?在课堂教学所有事情中,如果给我重试的机会我将如何做得更好?我感到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为什么?教学贵在反思,教学反思的真谛就是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有话言长,无话言短,以反思促教学,促成长。
  三、专业行为在“研”中优化
  1.打造自己的课。“把每堂课当做公开课来上”,有时近乎痴人说梦,但每一位教师都有精力,都有能力,也都应该打造几节有探索意义的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和创新研究,在过程中反思自我,提升自身。在打造过程中,突出自身素养的提高,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1)在备课准备中实现自主。要养成独立研读教材的能力,不能臣服于教参,更不能拿着别人的教案去上课。有不少教师没有很好地阅读课文,就急于去读教材分析,去看他人的教学设计,这对自身发展极为不利。
  (2)教学设计重视吸纳。这步的工作主要是吸取他人的长处。如看出版的书籍,模仿优秀教者教案的“精妙之处”;看优质课光盘或录像,模仿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握;向身边的同事或其他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对课堂的处理。结合实际的教情与学情对别人的优秀教案或者优质课重新进行组织、整合与创新。借鉴别人的养分,融入自己个人的智慧与独到的见解,达到“借智补智,借力使力”的目的。
  (3)教学操作强调变化。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课堂生成因素,考虑学生的情况。操作强调变化,更指与其他教师合作,尽可能在更多的教学班上进行试教,发现更多的问题,在更多的应变中锤炼自我。
  (4)教学反思突出探索。重点打造一节课的目的不是把这堂课上好、上得出彩,主要是要在整个过程中反思与调整,发现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所以课后反思的侧重点是回顾这堂课的整个过程,适当拉开距离,跳出来较理性地进行自我评价,寻找探索点,以期在后续打造与研究实践中进行重点突破。要打造自己的课,除了学习、反思,还必须关心外面的世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这是拓展视野、提升自我的关键,是触发灵感、突破自我认识局限的重要方法。
  2.打造自主课题研究。结合自我和同事们的经验,笔者感到自主课题研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适合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自主课题研究是教师个体在教育主体意识充分觉醒状态下,积极地以教师自我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解决教师发展中的难点为根本目的的所展开的教育科学研究。虽然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以叙述为主的行动研究对一线教师而言显然是易于掌握且比较实际的教育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有四项基本步骤。①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发现实际工作中一个有价值的教育问题,是自己工作中的想解决的问题。对问题进行确认,诊断其原因,确定问题的种类、范围、性质、形成过程及可能影响。②拟定行动方案。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考虑问题如何解决,拟定一个初步的实施方案。③实施行动和积累资料。根据方案进行研究行动,在行动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研读等研究方式,不断搜集各种资料和数据,并根据行动中得到的信息,不断对方案内容加以改进。④评价行动结果,撰写行动报告或经验论文,将获得的所有材料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得出规律性结论。比如,为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我在实践中做许多大胆的探索,进行“关于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自主课题研究,改变传统的“教—授”教学模式为“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设计研究过程—教师启发—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成果展示与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总结研究成果”的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通过改变学习方式而使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为此还开设了示范课、观摩课,并撰写的经验总结和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这些成果,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自主课题研究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技能得到优化。
  四、专业素养在“磨”中提升
  在我看来,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平台,但它也是教师展示的舞台。我们都知道,一节公开课的背后需要艰苦地探索,对于我来说,20多节公开课的磨课经历,可谓尝尽了酸甜苦辣,正是这酸甜苦辣的磨课提升了我对课堂的认识,锤炼了我驾驭课堂的能力。在磨课过程中,有成功的欣喜,更有失败的痛苦。磨课包括磨学案、磨学情和磨方法。磨课要建立在教师对所授课有总体框架和全面考虑的基础上,否则教师磨课就无从下手,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磨课必须坚持“于细微处去改进”的原则,对课时计划、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必须做到“精雕细刻”,在不断地精心“打造”中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师磨课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从初步架构到初步定型,从初步定型到自我否定,从自我否定到自我完善的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围绕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不断优化与创造的过程,是最艰辛,也是最能磨练和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我深深地认识到磨课永远也磨不出最满意的教学,也磨不出最好的课,每次磨课总有精彩,也总有遗憾,那么磨课最得益的是什么?是每一次课后交流中发人深省的教学反思和分析,是“磨课”的微观研究纳入到宏观研究的主体框架下,去解决教学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磨课绝不是追求完美的课堂,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是专业素养提升的一个抓手。
  拥有“挖井”意识,有助于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进行批判性反思,并将此作为采取进一步自主专业发展行动的参照。现在很多教师热爱上了阅读,专业的、社会学的、教育心理学的,身边总有那么几本书。也有很多教师在写“教后记”、“教育教学随笔”,长此以往,必将构建本体现代学力理念,进而提升自我人格能力,推动自主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郁华.主题式观课议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J].教学与管理,2007(1).
  [2]张作仁.立足教师专业成长争创优质教育—教研训一体化模式的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06(2).
  [3]李明.教育创新背景下对教师行为的思考[J] 福建论坛,2004(12).
  作者单位 湖北省南漳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甘 璐)
其他文献
凤城市地处辽东半岛东部,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7.9℃,无霜期156天,平均降水1083厘米,适宜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现有耕地6.3万公顷,玉米播种面积占60%。近些年水土流失、
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196~258d)分娩者,其发生率为5%~15%^[1]。此时娩出的新生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故早产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探讨早产的主要相关因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義新农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的全面发展,新型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是目前已知多肽生长因子中最强的有丝分裂原。作为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其他间充质来源细胞的强有丝分裂原和化
采用根垫法研究玉米根际土壤铜形态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玉米生长过程中根际土壤铜形态发生显著变化。植物生长前期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铜含量逐渐增加 ,随后增加量减少。植物生长后期根际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铜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这种变化主要由根际环境变化与植物吸收引起。与根际土壤中铜形态变化 ,特别是交换态铜含量变化关系密切的因素包括土壤溶解性有机碳、p H和土壤微生物。随着植物生物量的增加 ,对铜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