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呢?
【关键词】数学教学主人
当今社会正处信息时代,社会生活普遍“数字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初中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数学中,既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豪气长存的意境。
因此,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积极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把“爱”带入课堂
教师面带微笑出现在课堂上,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增强活跃的气氛。教学中以和谐 、愉快的合作为主,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融的场所。在这场情感战中,教师带着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心和期待,领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与满足,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相反,如果教师总是板着一副面无表情的面孔出现在课堂上,会给课堂蒙上阴影,造成紧张气氛,学生会感到压抑、恐惧,无法沟通、没有求知欲,更谈不上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和谐、民主、平等之桥。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正确多样的解答方法,哪怕是一点点闪光之处,都要捕捉,及时表扬、鼓励,即使是基础差的学生回答错了,也要对他的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加以肯定,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蜜,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看到学习的希望,树立信心。对于那些差生,在课内、课外都不随便责骂、否定,用爱心和鼓励的语言感化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努力创设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平等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参加集体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合作,在有效的学习合作中互相沟通信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扩大眼界,开阔思路,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成绩。
二、创设以学生为本的情景,让“亲”充满课堂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例如,为了引入“对数”的概念,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手中的这张纸厚0.083毫米,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厚度大约是多少?”学生们纷纷估计,我说:“经过计算,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们感到惊讶,甚至很多学生表示怀疑。于是列式计算:0.083×230=?。这时,我说:“计算2的30次方要费很长时间,很容易出错,如果学会使用对数,很快便能算出结果。”学生们急切地倾听。这样,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寓数学于情境之中,让“乐”走进课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且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而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吸取知识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就要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老师根据学生的数学能力、生活阅历、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就地取材,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多采用“你说这事该怎么办?”,“说说你的理由?”,“你认为哪种方式好?”等之类的语句,将学生推向前台,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热烈的挑战之中,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使他感到问题的最终解决是他参与讨论的结果。通过寓教于情境之中,让学生把学习当作自我的一种主体行为,促使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从而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四、亲手操作数学问题,在“动”中体验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又如:在统计初步的“成功与失败”“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投硬币”“猜红白球”和“抢30”游戏,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学习;通过计算彩票的中奖率,学会用概率解决生活中抽奖问题,学会正确对待各种促销活动。
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五、学习过程“生活化”,在“用”中学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应用时,通过课件演示增补了“利率问题”“打折问题”这一节课,先创设一个小商店,我当营业员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单价,让学生扮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热烈。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利润是如何产生的?”及“每件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何关系?”等问题。这时,学习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当学生理解了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后,同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商品打八折销售,顾客是否真正得利益?于是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另外,还可以增加经济决策应用题和配药、配盐水、糖水的“浓度问题”等,使原本抽象深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通俗化。这样做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意识。在平时的课堂中不断实践和体会该法,必能使学生很快就会发出感叹:“学数学是一种乐趣!”
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的初中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教学主人
当今社会正处信息时代,社会生活普遍“数字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初中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数学中,既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豪气长存的意境。
因此,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积极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把“爱”带入课堂
教师面带微笑出现在课堂上,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增强活跃的气氛。教学中以和谐 、愉快的合作为主,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融的场所。在这场情感战中,教师带着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心和期待,领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与满足,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相反,如果教师总是板着一副面无表情的面孔出现在课堂上,会给课堂蒙上阴影,造成紧张气氛,学生会感到压抑、恐惧,无法沟通、没有求知欲,更谈不上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和谐、民主、平等之桥。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正确多样的解答方法,哪怕是一点点闪光之处,都要捕捉,及时表扬、鼓励,即使是基础差的学生回答错了,也要对他的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加以肯定,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蜜,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看到学习的希望,树立信心。对于那些差生,在课内、课外都不随便责骂、否定,用爱心和鼓励的语言感化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努力创设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平等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参加集体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合作,在有效的学习合作中互相沟通信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扩大眼界,开阔思路,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成绩。
二、创设以学生为本的情景,让“亲”充满课堂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例如,为了引入“对数”的概念,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手中的这张纸厚0.083毫米,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厚度大约是多少?”学生们纷纷估计,我说:“经过计算,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们感到惊讶,甚至很多学生表示怀疑。于是列式计算:0.083×230=?。这时,我说:“计算2的30次方要费很长时间,很容易出错,如果学会使用对数,很快便能算出结果。”学生们急切地倾听。这样,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寓数学于情境之中,让“乐”走进课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且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而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吸取知识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就要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老师根据学生的数学能力、生活阅历、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就地取材,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多采用“你说这事该怎么办?”,“说说你的理由?”,“你认为哪种方式好?”等之类的语句,将学生推向前台,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热烈的挑战之中,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使他感到问题的最终解决是他参与讨论的结果。通过寓教于情境之中,让学生把学习当作自我的一种主体行为,促使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从而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四、亲手操作数学问题,在“动”中体验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又如:在统计初步的“成功与失败”“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投硬币”“猜红白球”和“抢30”游戏,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学习;通过计算彩票的中奖率,学会用概率解决生活中抽奖问题,学会正确对待各种促销活动。
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五、学习过程“生活化”,在“用”中学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应用时,通过课件演示增补了“利率问题”“打折问题”这一节课,先创设一个小商店,我当营业员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单价,让学生扮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热烈。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利润是如何产生的?”及“每件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何关系?”等问题。这时,学习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当学生理解了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后,同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商品打八折销售,顾客是否真正得利益?于是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另外,还可以增加经济决策应用题和配药、配盐水、糖水的“浓度问题”等,使原本抽象深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通俗化。这样做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意识。在平时的课堂中不断实践和体会该法,必能使学生很快就会发出感叹:“学数学是一种乐趣!”
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的初中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