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墉先生是我们《中学生天地》的老朋友了。2007年他曾在本刊开设专栏“刘墉说”。在专栏中,刘墉竭尽一个父亲的爱与智慧,将写给女儿帆帆的信与读者分享。甚至有读者说,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下辈子一定要做刘墉的孩子。今天,“90后”作家魏天一作为读者代表与刘墉先生面对面,他们从孩子与父母的分歧聊起,进而谈到文学艺术,谈到人生……新生代力量与智慧长者的对话碰擦出神奇的光芒。
刘墉先生是我们《中学生天地》的老朋友了。2007年他曾在本刊开设专栏“刘墉说”。在专栏中,刘墉竭尽一个父亲的爱与智慧,将写给女儿帆帆的信与读者分享。甚至有读者说,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下辈子一定要做刘墉的孩子。今天,“90后”作家魏天一作为读者代表与刘墉先生面对面,他们从孩子与父母的分歧聊起,进而谈到文学艺术,谈到人生……新生代力量与智慧长者的对话碰擦出神奇的光芒。
不负我心,不负我生,放手去做吧
魏天一:我有一个朋友,他为了音乐梦想要从一个有良好就业前景的大学转到另一所就业前景不好的大学,因而与父母产生了激烈的争执,商谈无果的情况下他旷掉期末考试让自己破釜沉舟顺便给父母施压,现在双方弄得水火不相容。刘老师您觉得他该怎么办?
刘墉:不负我心,不负我生,只要他自己不负于心,就去做!什么是成功?最好的答案,应该是实现理想,是发挥自己的能力、发光发热,是在人生的旅途留下脚印,是在每一天都有收获,是在每一刻都寻找快乐。家长也请问问自己,你逼孩子这样那样,除了为他好,是不是也可能是因为你的虚荣心。
魏天一:我觉得朋友最重要的是真诚、义气、品格,学习好不好无所谓。不过大部分的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成绩不好的朋友在一起,仿佛成绩不好,品格就不好了。刘老师您觉得呢?
刘墉:我同意你的看法。不要以为是哈佛、北大、牛津、剑桥毕业的,就一定比人强。能进那些大学,而且平平安安出来,虽然可以证明你很会读书、智商很高,但是IQ不等于EQ,“智商”不等于“情商”。谁是真天才?我们不能因为功课不好,就否定一个人。也不必因为成绩棒,就硬给他戴上“天才”的帽子。
人生处处有文章
魏天一:现在的媒体经常出现旧词新用的现象,不少词语现在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而高考内容明显与社会发展脱节。我觉得要么媒体改正,重新规范这些词的词性,要么考试得改一改。刘老师您觉得应该维护传统,还是适应发展?
刘墉:语文要与时俱进。说到这儿,我得叹口气,因为中国的教育太重视升学。如果当你发现自己的心灵已经在高压下麻痹了,碰上作文只会想到课本里的“成语典故”或“名人金句”,很难有个人见解的时候,你要做的是增加自己的敏锐度。“万物静观皆自得,人情练达即文章。”古人说得对极了。
魏天一:您认为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
刘墉:文笔烂、白字满篇,只要能打动人心,即佳作。文章再好,不动人,还是烂。常听人说作文难,其实一点也不难,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不再需要“掉书袋”来显示自己的渊博,也不必“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好了是秀才”地写许多文言虚字。作文的目的是为了陈述事情,只要能说得清楚,感人,服人,就是好文章。
魏天一:我觉得传统文学界对网络文学有排斥,仿佛网络上的作品血统不好。那我先在纸上写,然后原文放到网络上。或者我在网上写,然后用笔抄到纸上。这样做有区别吗?刘老师您觉得这种排斥有道理吗?
刘墉:好就是好,放在哪里都好。说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天半夜,狂风暴雨,家里屋顶漏水了,我赶紧打电话给瓦匠求救。他在电话里问我什么地方漏?我说不知道。他说:“你非知道不可,因为这样我也才知道明天怎么去帮你修。”挂上电话。我太太说:“天哪!三更半夜风雨又这么大,你能上屋顶去看吗?不行!”
可是,我才花三分钟就得到了答案!我上Google Earth,点几下就看到了我家的屋顶。连我家院子里的花盆都看到了。
这就是视野拉开、把心放大的结果。在这个网络、通讯、交通发达的时代,世界一下子变小了。相对的,我们的想法和做学问的方式也得改变。
打好上帝给的牌
魏天一:有句话说“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刘老师您觉得这个独醒的人应该去让那些喝醉的人清醒吗?布鲁诺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事实而被沉醉的人烧死的。应该明哲保身,还是为真理献身?
刘墉:学学达尔文。达尔文曾是个言必称《圣经》的神学院毕业生、正统的基督教徒,却最终发表《物种起源》,证明了生物进化的事实。最近有一本非常畅销的好书《最后的演讲》,作者蓝迪·鲍许(Randy Pausch)在演讲里强调,“上帝给每个人一副无法选择的牌,但是我们能决定怎么打这手牌。”打好这手牌,就是创造自己。
魏天一:听过一句话,忘记是谁说的了。“年轻算什么,谁没年轻过,你老过吗?”我觉得很可笑,真的,如果死人可以开口说话,他看见世上的活人一天到晚在世界上走来走去的,要不要也爬出棺材对活人们说一句:“活着算什么,谁没活过,你死过吗?”我是说,这值得炫耀吗?刘老师您觉得是我们年轻人太狂妄,还是长辈们对我们有偏见?
刘墉:看年轻人不顺眼的人,是真老了,跟不上时代了!
最近我应邀到重庆的一个重点高中演讲,离开的时候好多学生追着我问对大陆“80后”作家的看法。他们还怕我不懂,就说是指1980年后出生的那些年轻作家。我说很棒啊!我看过他们的作品。学生立刻笑了起来,说:“您不知道?其中一位还骂过您呢!”我说,我知道啊!年轻人发表年轻人的看法,他们有他们的感觉,而且敢说出来,不是很好吗?
比尔·盖茨在哈佛念一年,离开的时候,他才多大?不过21岁啊!约翰·纳什(John F. Nash)66岁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纳什均衡博弈论”,你知道这是他多大岁数写成的吗?居然是他22岁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920年发表成名作《招魂节的一幕》时,才21岁。我们每个人到这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创造”,尤其年轻人,创造力强,更得努力发挥创造力。
魏天一:您觉得人的一生应该是随大流,安稳同时沉闷地过一辈子,还是应该去寻找像流星那样的光辉,虽然转瞬即逝,却有一瞬间旁人难以企及的绚烂?我会选后者,刘老师呢?
刘墉:后者。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常常要看他是不是有准备。你知道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卡拉扬是怎么出头的吗?是因为他在19岁那年,德国乌尔姆歌剧院的指挥突然生病,不得不由卡拉扬代理指挥《费加罗的婚礼》。就在那个晚上,他一鸣惊人,走上成功之路。请问,他真是那个晚上成功的吗?还是因为卡拉扬平常已经不断练习、作好了准备,所以就算临时出场,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个不等人的时代,机会稍纵即逝。你必须随时准备好行囊,只要听见机会敲你的门,立刻提起行囊,跟他走!
魏天一:刘老师您的教育观点,包括您书中写到的,您口中说到的,我都觉得很正确、也很科学。但在现实中会有很多阻力。您还会一如既往地去奔东走西,去宣扬你正确的观点吗?
刘墉:我敲我的钟,我打我的鼓,一路走去!无怨无悔!我一向功课很不怎么样,从高二就骂台湾的联考制度。然而,当我高三接近高考时,却突然发愤,辛苦得不得了,甚至连母亲都不忍,叫我不要拼命了,我没听她的话,坚持拼下去。因为我知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阶段是人生必须经过的。读书不是为了别人,是为自己。骆驼当然要走向沙漠的下一站,年轻人当然要奔向人生的战场。
刘墉先生是我们《中学生天地》的老朋友了。2007年他曾在本刊开设专栏“刘墉说”。在专栏中,刘墉竭尽一个父亲的爱与智慧,将写给女儿帆帆的信与读者分享。甚至有读者说,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下辈子一定要做刘墉的孩子。今天,“90后”作家魏天一作为读者代表与刘墉先生面对面,他们从孩子与父母的分歧聊起,进而谈到文学艺术,谈到人生……新生代力量与智慧长者的对话碰擦出神奇的光芒。
不负我心,不负我生,放手去做吧
魏天一:我有一个朋友,他为了音乐梦想要从一个有良好就业前景的大学转到另一所就业前景不好的大学,因而与父母产生了激烈的争执,商谈无果的情况下他旷掉期末考试让自己破釜沉舟顺便给父母施压,现在双方弄得水火不相容。刘老师您觉得他该怎么办?
刘墉:不负我心,不负我生,只要他自己不负于心,就去做!什么是成功?最好的答案,应该是实现理想,是发挥自己的能力、发光发热,是在人生的旅途留下脚印,是在每一天都有收获,是在每一刻都寻找快乐。家长也请问问自己,你逼孩子这样那样,除了为他好,是不是也可能是因为你的虚荣心。
魏天一:我觉得朋友最重要的是真诚、义气、品格,学习好不好无所谓。不过大部分的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成绩不好的朋友在一起,仿佛成绩不好,品格就不好了。刘老师您觉得呢?
刘墉:我同意你的看法。不要以为是哈佛、北大、牛津、剑桥毕业的,就一定比人强。能进那些大学,而且平平安安出来,虽然可以证明你很会读书、智商很高,但是IQ不等于EQ,“智商”不等于“情商”。谁是真天才?我们不能因为功课不好,就否定一个人。也不必因为成绩棒,就硬给他戴上“天才”的帽子。
人生处处有文章
魏天一:现在的媒体经常出现旧词新用的现象,不少词语现在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而高考内容明显与社会发展脱节。我觉得要么媒体改正,重新规范这些词的词性,要么考试得改一改。刘老师您觉得应该维护传统,还是适应发展?
刘墉:语文要与时俱进。说到这儿,我得叹口气,因为中国的教育太重视升学。如果当你发现自己的心灵已经在高压下麻痹了,碰上作文只会想到课本里的“成语典故”或“名人金句”,很难有个人见解的时候,你要做的是增加自己的敏锐度。“万物静观皆自得,人情练达即文章。”古人说得对极了。
魏天一:您认为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
刘墉:文笔烂、白字满篇,只要能打动人心,即佳作。文章再好,不动人,还是烂。常听人说作文难,其实一点也不难,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不再需要“掉书袋”来显示自己的渊博,也不必“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好了是秀才”地写许多文言虚字。作文的目的是为了陈述事情,只要能说得清楚,感人,服人,就是好文章。
魏天一:我觉得传统文学界对网络文学有排斥,仿佛网络上的作品血统不好。那我先在纸上写,然后原文放到网络上。或者我在网上写,然后用笔抄到纸上。这样做有区别吗?刘老师您觉得这种排斥有道理吗?
刘墉:好就是好,放在哪里都好。说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天半夜,狂风暴雨,家里屋顶漏水了,我赶紧打电话给瓦匠求救。他在电话里问我什么地方漏?我说不知道。他说:“你非知道不可,因为这样我也才知道明天怎么去帮你修。”挂上电话。我太太说:“天哪!三更半夜风雨又这么大,你能上屋顶去看吗?不行!”
可是,我才花三分钟就得到了答案!我上Google Earth,点几下就看到了我家的屋顶。连我家院子里的花盆都看到了。
这就是视野拉开、把心放大的结果。在这个网络、通讯、交通发达的时代,世界一下子变小了。相对的,我们的想法和做学问的方式也得改变。
打好上帝给的牌
魏天一:有句话说“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刘老师您觉得这个独醒的人应该去让那些喝醉的人清醒吗?布鲁诺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事实而被沉醉的人烧死的。应该明哲保身,还是为真理献身?
刘墉:学学达尔文。达尔文曾是个言必称《圣经》的神学院毕业生、正统的基督教徒,却最终发表《物种起源》,证明了生物进化的事实。最近有一本非常畅销的好书《最后的演讲》,作者蓝迪·鲍许(Randy Pausch)在演讲里强调,“上帝给每个人一副无法选择的牌,但是我们能决定怎么打这手牌。”打好这手牌,就是创造自己。
魏天一:听过一句话,忘记是谁说的了。“年轻算什么,谁没年轻过,你老过吗?”我觉得很可笑,真的,如果死人可以开口说话,他看见世上的活人一天到晚在世界上走来走去的,要不要也爬出棺材对活人们说一句:“活着算什么,谁没活过,你死过吗?”我是说,这值得炫耀吗?刘老师您觉得是我们年轻人太狂妄,还是长辈们对我们有偏见?
刘墉:看年轻人不顺眼的人,是真老了,跟不上时代了!
最近我应邀到重庆的一个重点高中演讲,离开的时候好多学生追着我问对大陆“80后”作家的看法。他们还怕我不懂,就说是指1980年后出生的那些年轻作家。我说很棒啊!我看过他们的作品。学生立刻笑了起来,说:“您不知道?其中一位还骂过您呢!”我说,我知道啊!年轻人发表年轻人的看法,他们有他们的感觉,而且敢说出来,不是很好吗?
比尔·盖茨在哈佛念一年,离开的时候,他才多大?不过21岁啊!约翰·纳什(John F. Nash)66岁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纳什均衡博弈论”,你知道这是他多大岁数写成的吗?居然是他22岁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920年发表成名作《招魂节的一幕》时,才21岁。我们每个人到这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创造”,尤其年轻人,创造力强,更得努力发挥创造力。
魏天一:您觉得人的一生应该是随大流,安稳同时沉闷地过一辈子,还是应该去寻找像流星那样的光辉,虽然转瞬即逝,却有一瞬间旁人难以企及的绚烂?我会选后者,刘老师呢?
刘墉:后者。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常常要看他是不是有准备。你知道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卡拉扬是怎么出头的吗?是因为他在19岁那年,德国乌尔姆歌剧院的指挥突然生病,不得不由卡拉扬代理指挥《费加罗的婚礼》。就在那个晚上,他一鸣惊人,走上成功之路。请问,他真是那个晚上成功的吗?还是因为卡拉扬平常已经不断练习、作好了准备,所以就算临时出场,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个不等人的时代,机会稍纵即逝。你必须随时准备好行囊,只要听见机会敲你的门,立刻提起行囊,跟他走!
魏天一:刘老师您的教育观点,包括您书中写到的,您口中说到的,我都觉得很正确、也很科学。但在现实中会有很多阻力。您还会一如既往地去奔东走西,去宣扬你正确的观点吗?
刘墉:我敲我的钟,我打我的鼓,一路走去!无怨无悔!我一向功课很不怎么样,从高二就骂台湾的联考制度。然而,当我高三接近高考时,却突然发愤,辛苦得不得了,甚至连母亲都不忍,叫我不要拼命了,我没听她的话,坚持拼下去。因为我知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阶段是人生必须经过的。读书不是为了别人,是为自己。骆驼当然要走向沙漠的下一站,年轻人当然要奔向人生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