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起面对恋爱中的姑娘,我其实更喜欢对着上班地方的电脑。工作简单得很,而且不用准备什么其他的东西——做文职工作,一台电脑,一台人脑,就够了。按着流程办事,按着流程写报告、文案。有时候,只用电脑就够了,人脑都可以算是个多余的玩意。
你不开机的时候,电脑屏幕始终是黑的,不必担心它突发奇想,把你的资料全部删除一遍,然后又恢复一遍,或者用它的提示音演奏奥芬巴赫,然后用扬声器大声放出来。你需要用的时候,它们才开始运作,这就是电子设备的高明之处。但,谁知道呢?说不定它们也有充沛的情感,说不定它们会对不同的人展示别样的表情:生产它们零件的人、装配它们的人、使用它们的人、改造它们的人、转让它们的人、销毁它们的人。这么多流程要走,这么多人要见,谁能保证它们一点波动都没有?
我倒相信它们是有情绪的,有的情绪颇大,比如我的手机。
那天去往大学看竹子,和林穗碰了面回去之后,我的手机就坏了。本来就是刻意没带出门,也不知怎地,一回到家,拿起手机就打不开了。其实不一定就是“坏了”,只是屏幕一直黑着而已,人类把设备的种种不合作行为统称为“坏了”。“坏了”的设备必定是“坏”的,它让人焦躁,挑起了人的负面情绪,修理或换新要花钱,让你的钱包羞涩,精神和物质双重攻击,能不“坏”吗?
送去修好之后,照片、音乐、通信录等内部储存还在,安装的软件则全部没能保留,手机里面的聊天记录自然也消失了。我记得我给林穗的最后一条消息是一句“晚安”的语音,林穗说她回复了我,内容自然已经不得而知了。至于有没有回复,也是颇值得玩味的。手机坏了,我并不知道她说的是真是假。说不定她没有回复;说不定她给我打了99个电话,让铃声响了99次,耗尽了锂电池中最后一丝电;说不定她利用黑客技术攻击了手机,让它瘫痪了——都是无谓的幻想罢了。看着空白的聊天框,好像你从来没和她说过话一样,我觉得这片空白才是真实。
对了,我忘了说,我和林穗已经不在一起了。“不在一起”这句话从我口里说出实在是毫无说服力,我和她“不在一起”的时候绝对多过“在一起”。这一点毋庸置疑,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隔着电磁波交流,面对面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总共加起来,不超过24小时。不在一起,简单地说,就是分了手,上周日的事,也就是我去大学看竹子碰到她那天。在一阵欺骗与自我欺骗的对话下,我和她正式没了关系,此后并没有过多的话。
分手之后,工作依旧,生活如常,正如毕淑敏的那句话: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一个人也许孤独,可两个人也未必不孤独。反正在一起也会分开,分开了又要和别人在一起,一切都可以用数学的排列组合方法计算。躲着旧爱,寻着新欢,最后自己的事仍旧只能靠着自己。坊间说:若是爱一个姑娘胜过爱自己所谓的真理,千万不要在这上面跟她发生争执。而若是爱自己的真理胜过爱姑娘呢?就没人跟我说接下来该怎么办了。和林穗分手,可能就是因为我觉察到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会抗拒自己内心,抗拒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于是也渐渐抗拒爱上她这个事实。”
“现代社会自然有其复杂的道理,但人的生活状态本来是很简单的,多了许多东西,就变复杂了。城市很复杂,电子设备很复杂。复杂的东西很脆弱,缺少了任何一个零件便会不稳定。就好像我认识了林穗,但始终隔着一面虚拟墙。我不喜欢复杂,复杂极不稳定,我却又依赖复杂来释然,复杂有时很方便,很赏心悦目,很满足欲望。现代社会这种生活状态是极不稳定的,游走在传统和当下之间,想凭空消失,仍然是只需手机一关,离开网络,别人就找不到你,和几十年前不同的是,你消失一阵,别人就会开始焦虑,时间越长,你就会被遗忘。而在过去通信不发达时,生活没这么快时,他人的担忧是随着时间而累积的。从前慢,是不得不慢,现在快,也是不得不快。我想在这不稳定的社会中保留一点选择的余地。”
当室友小何喋喋不休地追问“为什么要分手”这个哲学问题时,我忍不住说了上面这段长篇大论,用来堵她的嘴。哲学问题就要用哲学思辨和哲学语言来解决,虽然不太像人话,但一口气说完,不给她任何插嘴的机会,我也清净。她听了我一堆废话,出乎我的意料,竟露出钦佩的目光,“哇”了一声,接着说道:“没想到你想得这么多,这么深刻。你既然想明白了我就不担心你了。”说完,拍拍我就回屋看剧去了。
我愣在那里,不知道说啥好。如果小何露出了看怪物一样的眼神,然后不停地安慰我,我会更好应对一些。我太熟悉如何面对不理解的眼神了,第一次和林穗吃寿司时,我巴拉巴拉说一堆,林穗就显出了那种眼神,而我反应自如。现在别人表示理解,我倒不知所措了。也许是不适应别人来理解我,也许是分手的打击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小何旁观者清,比我通透得多,也不必管其他人闲事。而我自己可能还在纠结,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哲学思考。
小何和林穗关系要好,她们会交流的,我把分手原因说得深刻一些、明确一些,比含糊其词,或者说是生了别恋要好,虽然不知好在哪里,但始终会有好处,这是我认识林穗时得到的经验——朋友圈下的言论会被别人保存当作证据。网络时代把言语保留下来很简单,而保留下来的都能成为证据。
想到“证据”这里,我突然很好奇:“林穗那天究竟回了我什么?”她说她回复过,但我却未曾见到,现在已经分手,我就越发好奇,想弄明白。这个想法占据了我的脑子,萦绕不去。
我敲开小何房间的门,告诉她事情经过,问她能否帮我打探打探。
“我帮你问问看啊。”
“嗯,好。”
她拿出手机,快速地输入着什么,不一会儿,抬起头说:“她说是一首诗。”
“嗯?什么诗?”
“等等哈。”
“好,如果可以的话,转发给我吧。”
“好。”
说罢,我就回自己的房间了。
不一会儿,就从小何那得来了一条长长的消息: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杆
缠得这么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里尔克的《豹》。我笑了起来,拍腿大笑,笑得很大声,不能自已地放声大笑,笑声惊动了小何,她从房间里出来问我发生了什么,我摆摆手,说声没事。接着,我快速翻找林穗的号码,拇指伶俐,写了一条信息:“里尔克。原来姑娘你一直都很明白。”
点击发送之后,我感到,屏幕背后的她也会笑起来,那笑容胜过一切,胜过阳光,胜过海,胜过夏天的郊外,比春天的小熊还要温暖,比雪地里盛开的白莲还要纯净,还要灿烂。
不过,你知道,那个笑是幻影,是始终虚无的想象。人类眼见为凭的古老习惯,一直深刻在我们骨髓里,不论多少块锂电池都难以将它抹去。我笑着,笑着,直到眼泪流了下来。
你不开机的时候,电脑屏幕始终是黑的,不必担心它突发奇想,把你的资料全部删除一遍,然后又恢复一遍,或者用它的提示音演奏奥芬巴赫,然后用扬声器大声放出来。你需要用的时候,它们才开始运作,这就是电子设备的高明之处。但,谁知道呢?说不定它们也有充沛的情感,说不定它们会对不同的人展示别样的表情:生产它们零件的人、装配它们的人、使用它们的人、改造它们的人、转让它们的人、销毁它们的人。这么多流程要走,这么多人要见,谁能保证它们一点波动都没有?
我倒相信它们是有情绪的,有的情绪颇大,比如我的手机。
那天去往大学看竹子,和林穗碰了面回去之后,我的手机就坏了。本来就是刻意没带出门,也不知怎地,一回到家,拿起手机就打不开了。其实不一定就是“坏了”,只是屏幕一直黑着而已,人类把设备的种种不合作行为统称为“坏了”。“坏了”的设备必定是“坏”的,它让人焦躁,挑起了人的负面情绪,修理或换新要花钱,让你的钱包羞涩,精神和物质双重攻击,能不“坏”吗?
送去修好之后,照片、音乐、通信录等内部储存还在,安装的软件则全部没能保留,手机里面的聊天记录自然也消失了。我记得我给林穗的最后一条消息是一句“晚安”的语音,林穗说她回复了我,内容自然已经不得而知了。至于有没有回复,也是颇值得玩味的。手机坏了,我并不知道她说的是真是假。说不定她没有回复;说不定她给我打了99个电话,让铃声响了99次,耗尽了锂电池中最后一丝电;说不定她利用黑客技术攻击了手机,让它瘫痪了——都是无谓的幻想罢了。看着空白的聊天框,好像你从来没和她说过话一样,我觉得这片空白才是真实。
对了,我忘了说,我和林穗已经不在一起了。“不在一起”这句话从我口里说出实在是毫无说服力,我和她“不在一起”的时候绝对多过“在一起”。这一点毋庸置疑,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隔着电磁波交流,面对面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总共加起来,不超过24小时。不在一起,简单地说,就是分了手,上周日的事,也就是我去大学看竹子碰到她那天。在一阵欺骗与自我欺骗的对话下,我和她正式没了关系,此后并没有过多的话。
分手之后,工作依旧,生活如常,正如毕淑敏的那句话: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一个人也许孤独,可两个人也未必不孤独。反正在一起也会分开,分开了又要和别人在一起,一切都可以用数学的排列组合方法计算。躲着旧爱,寻着新欢,最后自己的事仍旧只能靠着自己。坊间说:若是爱一个姑娘胜过爱自己所谓的真理,千万不要在这上面跟她发生争执。而若是爱自己的真理胜过爱姑娘呢?就没人跟我说接下来该怎么办了。和林穗分手,可能就是因为我觉察到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会抗拒自己内心,抗拒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于是也渐渐抗拒爱上她这个事实。”
“现代社会自然有其复杂的道理,但人的生活状态本来是很简单的,多了许多东西,就变复杂了。城市很复杂,电子设备很复杂。复杂的东西很脆弱,缺少了任何一个零件便会不稳定。就好像我认识了林穗,但始终隔着一面虚拟墙。我不喜欢复杂,复杂极不稳定,我却又依赖复杂来释然,复杂有时很方便,很赏心悦目,很满足欲望。现代社会这种生活状态是极不稳定的,游走在传统和当下之间,想凭空消失,仍然是只需手机一关,离开网络,别人就找不到你,和几十年前不同的是,你消失一阵,别人就会开始焦虑,时间越长,你就会被遗忘。而在过去通信不发达时,生活没这么快时,他人的担忧是随着时间而累积的。从前慢,是不得不慢,现在快,也是不得不快。我想在这不稳定的社会中保留一点选择的余地。”
当室友小何喋喋不休地追问“为什么要分手”这个哲学问题时,我忍不住说了上面这段长篇大论,用来堵她的嘴。哲学问题就要用哲学思辨和哲学语言来解决,虽然不太像人话,但一口气说完,不给她任何插嘴的机会,我也清净。她听了我一堆废话,出乎我的意料,竟露出钦佩的目光,“哇”了一声,接着说道:“没想到你想得这么多,这么深刻。你既然想明白了我就不担心你了。”说完,拍拍我就回屋看剧去了。
我愣在那里,不知道说啥好。如果小何露出了看怪物一样的眼神,然后不停地安慰我,我会更好应对一些。我太熟悉如何面对不理解的眼神了,第一次和林穗吃寿司时,我巴拉巴拉说一堆,林穗就显出了那种眼神,而我反应自如。现在别人表示理解,我倒不知所措了。也许是不适应别人来理解我,也许是分手的打击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小何旁观者清,比我通透得多,也不必管其他人闲事。而我自己可能还在纠结,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哲学思考。
小何和林穗关系要好,她们会交流的,我把分手原因说得深刻一些、明确一些,比含糊其词,或者说是生了别恋要好,虽然不知好在哪里,但始终会有好处,这是我认识林穗时得到的经验——朋友圈下的言论会被别人保存当作证据。网络时代把言语保留下来很简单,而保留下来的都能成为证据。
想到“证据”这里,我突然很好奇:“林穗那天究竟回了我什么?”她说她回复过,但我却未曾见到,现在已经分手,我就越发好奇,想弄明白。这个想法占据了我的脑子,萦绕不去。
我敲开小何房间的门,告诉她事情经过,问她能否帮我打探打探。
“我帮你问问看啊。”
“嗯,好。”
她拿出手机,快速地输入着什么,不一会儿,抬起头说:“她说是一首诗。”
“嗯?什么诗?”
“等等哈。”
“好,如果可以的话,转发给我吧。”
“好。”
说罢,我就回自己的房间了。
不一会儿,就从小何那得来了一条长长的消息: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杆
缠得这么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里尔克的《豹》。我笑了起来,拍腿大笑,笑得很大声,不能自已地放声大笑,笑声惊动了小何,她从房间里出来问我发生了什么,我摆摆手,说声没事。接着,我快速翻找林穗的号码,拇指伶俐,写了一条信息:“里尔克。原来姑娘你一直都很明白。”
点击发送之后,我感到,屏幕背后的她也会笑起来,那笑容胜过一切,胜过阳光,胜过海,胜过夏天的郊外,比春天的小熊还要温暖,比雪地里盛开的白莲还要纯净,还要灿烂。
不过,你知道,那个笑是幻影,是始终虚无的想象。人类眼见为凭的古老习惯,一直深刻在我们骨髓里,不论多少块锂电池都难以将它抹去。我笑着,笑着,直到眼泪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