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体会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
2.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理解“境由心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金庸说,大陆“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有人略作统计,说汪曾祺在其作品中提到的美食不下于300种。更有一类“直接点题”的作品,譬如《汪曾祺谈吃》《吃食和文学》《四方饮食》《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地美食各具特色,但令他最难忘怀的,恐怕仍是故乡高邮的美食。说到高邮特产,大家最熟悉的是什么呢?
说说名满天下的高邮红心咸鸭蛋。
二、渐进
这篇散文写的就是汪曾祺故乡高邮的咸鸭蛋。如果把这篇文章的标题改为“咸鸭蛋”或者“高邮的鸭蛋”,如何呢?
明确:“咸鸭蛋”适合做说明文的标题,无法与作者关于故乡的一切回忆自然交融,听起来生硬干涩;“高邮的鸭蛋”,虽与故乡有了关联,听起来却像是在为故乡的特产做广告,缺少了一种民俗氛围做背景,少了许多怀旧的色彩和人情的味道。
“端午的鸭蛋”这个标题,却有主角有背景,有时间有空间,有风土人情,有文化底蕴。丰富许多,生动许多,是个有画面感、有吸引力的标题。
三、深入
1.家乡的端午(第1自然段)
既然作者是以端午为背景来写鸭蛋,那么,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又是一种怎样的氛围呢?
齐读第1自然段,讨论交流:
①系百索子。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的风俗,古已有之: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小重山·端午(上阕)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②做香角子。香角子是端午节时用丝线缠成小粽子等状,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家里用来辟邪的东西。
③贴五毒。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④贴符。从文中来看,人们认为贴符有什么作用呢?
辟邪。
作者心里是这样认为的吗?
不是。因为用的是反问句:“这就能辟邪么?”表达的是怀疑和否定的意思。而且,作者对符的描写“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颇有些“童言无忌”式的颠覆与嘲讽,一句初生牛犊的懵懂发问,将大人们庄之重之奉若神明的东西,如同纸老虎一样轻轻戳破。
⑤喝雄黄酒。关于端午节喝雄黄酒,你知道什么样的故事呢?
据说端午节喝雄黄酒的来历是这样的: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上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这就是系百索子的来历了),再用雄黄酒抹七窍,认为这样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汪曾祺的家乡是“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意思是一样的。古诗有云:“唯有儿时不能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
⑥放黄烟子。这个习俗也与雄黄有关(“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功用也是用来对付“五毒”(“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但这只是它在大人们那里的功用;在小孩子那里,则另创造出一种充满了童趣的新的功用:“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⑦吃“十二红”。周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古代称夏季为“朱明”,意为阳光灿烂,一片通红。过去,在南京流传“端阳十二红”的说法,用红色(或近于红色的黄、橙色)的花卉、水果、菜肴作为在这一节日里人们欣赏、品味的物品,以烘托端阳的节日气氛,显示它的特色。“端阳十二红”是:雄黄酒、黄鱼、咸鸭蛋、火腿、油爆虾、烧鸭、苋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樱桃、枇杷。
——筠村《端阳十二红与“五毒菜”》
对于“十二红”,汪曾祺记不清的是什么,记得牢的又是什么?
记不清到底是哪十二样了:“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记得牢的是:“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渲染色彩浓郁的节日氛围,突出印象最深的典型美食,引出关于鸭蛋的话题,顺利过渡到下文写家乡的鸭蛋。
如果要你用三个词来概括汪曾祺家乡的端午,你会用哪三个词呢?
讨论小结:趣、味、美(或好玩、好吃、好看),一幅色彩浓郁、温暖生动的风俗画。
2.家乡的鸭蛋(2-4自然段)
读2-4自然段。 ①高邮的鸭蛋享誉古今,汪曾祺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一点的呢?
明确:全国著名(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历史悠久(引用清代袁枚的记录:“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肃然起敬”一词看起来大词小用,却表现了高邮咸蛋的鼎鼎有名。)
②高邮的鸭蛋为什么会享誉古今?它有哪些特点呢?
结合文中句子进行讨论,明确:
趣(好玩):“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神奇的蛋,双胞胎一样可喜可爱,国家的计划生育可管不着它们,呵呵)“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捣蛋”一词原来是这么个来历,呵呵。吃蛋的过程几乎就是一种游戏,一种钻井探索,红油冒出来的时刻,正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味(好吃):“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高邮咸鸭蛋,好吃又好看!)
美(好看):“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通红的咸蛋黄,正像高邮人红火的日子、炽热的心。颜色足,味道才足。)
③好玩,好吃,又好看,正因为如此,汪曾祺才对家乡的咸蛋情有独钟,并且有一种孩子气的自豪感和排他性在言语之间真切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你发现了吗?
体会并讨论下面的句子:
A.“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孩子式的矛盾心理:为什么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作者会不大高兴呢?
明确: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家乡的什么都好,不只是鸭蛋好。觉得别人没看到自己引以为荣的家乡真正的好、全部的好。
“曾经沧海难为水”一般用来说什么的?为什么要这样大词小用呢?
明确:语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的绝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汪曾祺在这里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咸鸭蛋的情有独钟,看起来大词小用,实则是为了表达对家乡和家乡美食的排他式的浓浓深情。
B.“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对比高邮咸蛋黄的通红,汪老当然对色泽浅淡的北京咸鸭蛋全然看不上眼了。并且,汪老率直地表达了这种看不上眼。孩子式的直接与干脆。你甚至能够想象出他斜睨了一眼,就兴味索然地放下筷子的情景。家常话的口语风格,让人倍感亲切。
这是作者成年后见识了许多他乡咸鸭蛋之后,对家乡咸鸭蛋由衷的赞美。那么,对于儿时的作者,以及所有像儿时的作者一样的孩子们,端午的鸭蛋又意味着什么呢?
3.孩子·端午·鸭蛋(5-7自然段)
指名读5-7自然段。
如果仍旧让你用三个词来概括,你会用哪三个词呢?
美(好看):“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味(好吃):“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趣(好玩):“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这样的乐趣,甚至让作者联想到了囊萤映雪的典故,“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童趣盎然,呼应了文章开头所描写的孩子们在端午时其他的乐趣,从端午风俗之乐到端午鸭蛋之乐,孩子们的快乐童年与端午有关,也与鸭蛋有关。童年的快乐,有些是习俗和环境所给予的,譬如系百索子等等;有些是孩子们自己的创意实践,譬如用点了黄烟子的一头写“一笔虎”,用鸭蛋壳装萤火虫。
汪曾祺曾在《梦故乡》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想念家乡的雪。”
其实,他所想念的,何曾只是家乡的雪。
雪,抑或端午的鸭蛋,都不过是一个载体,承载了家乡一切温暖的记忆、童年的欢乐、美好的人情以及早已植入血肉的精神家园。
四、省思
在汪曾祺笔下,我们看见的只有三个字:趣、味、美,或者换个说法:好玩、好吃、好看。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为什么他的文字却能如此温暖恬静、疏朗淡泊?
用他自己的话说:经常提到美,会让他的读者心软,心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
汪老的儿子汪朗说:“老头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未在文章中说过一句家乡的坏话。他的笔调总是充满了温情,作品中的一些人物,不是正面角色,却也非常可爱,不招人讨厌。”
命运真的不曾亏待他而令他怨尤吗?家乡真的没有一个招人讨厌的人吗?
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然而,他在《随遇而安》一文中写道:“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整个后半生,他一直蹭新华社(他爱人施松卿供职单位)分配的房子住,被妻儿戏称为“寄居蟹”。在妻儿的“威胁利诱”下,汪曾祺也曾颇不情愿地起草递交过一份请求分配住房的报告。他写道:“我工作几十年,至今没有分到一寸房子……”在去世前约一年又三个月,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却是出自儿子的孝敬———汪朗供职单位的福利房。
汪老曾几次返乡。他尽己所能,为故乡做了不少事情。他希望政府能将闲置的几间汪家旧宅归还,改善弟妹们的生活条件,自己以后回乡小住,生活起居和写作亦将比较便利。1993年5月30日,汪曾祺致函高邮市长,略谓:“曾祺老矣,犹冀有机会回乡,写一点有关家乡的作品,希望能有一枝之栖。区区愿望,竟如此难偿乎?”情感洋溢,极为沉痛。但名满天下的“文章圣手”(贾平凹语)没能打动父母官。
汪老座师沈从文的遗言是:“对这个世界,我没什么好说的。”
汪老却对我们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两句诗是马一浮的,用在汪曾祺身上,再恰切不过。
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回过头来仍能因一棵草的新绿而欣喜,境由心生,汪老一生,活得好看。
沈从文《长河》里的夭夭说:“好看的应该长远存在。”
汪老会和他的文字一起,长远存在。
[作者通联:广州外国语学校]
1.体会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
2.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理解“境由心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金庸说,大陆“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有人略作统计,说汪曾祺在其作品中提到的美食不下于300种。更有一类“直接点题”的作品,譬如《汪曾祺谈吃》《吃食和文学》《四方饮食》《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地美食各具特色,但令他最难忘怀的,恐怕仍是故乡高邮的美食。说到高邮特产,大家最熟悉的是什么呢?
说说名满天下的高邮红心咸鸭蛋。
二、渐进
这篇散文写的就是汪曾祺故乡高邮的咸鸭蛋。如果把这篇文章的标题改为“咸鸭蛋”或者“高邮的鸭蛋”,如何呢?
明确:“咸鸭蛋”适合做说明文的标题,无法与作者关于故乡的一切回忆自然交融,听起来生硬干涩;“高邮的鸭蛋”,虽与故乡有了关联,听起来却像是在为故乡的特产做广告,缺少了一种民俗氛围做背景,少了许多怀旧的色彩和人情的味道。
“端午的鸭蛋”这个标题,却有主角有背景,有时间有空间,有风土人情,有文化底蕴。丰富许多,生动许多,是个有画面感、有吸引力的标题。
三、深入
1.家乡的端午(第1自然段)
既然作者是以端午为背景来写鸭蛋,那么,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又是一种怎样的氛围呢?
齐读第1自然段,讨论交流:
①系百索子。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的风俗,古已有之: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小重山·端午(上阕)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②做香角子。香角子是端午节时用丝线缠成小粽子等状,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家里用来辟邪的东西。
③贴五毒。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④贴符。从文中来看,人们认为贴符有什么作用呢?
辟邪。
作者心里是这样认为的吗?
不是。因为用的是反问句:“这就能辟邪么?”表达的是怀疑和否定的意思。而且,作者对符的描写“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颇有些“童言无忌”式的颠覆与嘲讽,一句初生牛犊的懵懂发问,将大人们庄之重之奉若神明的东西,如同纸老虎一样轻轻戳破。
⑤喝雄黄酒。关于端午节喝雄黄酒,你知道什么样的故事呢?
据说端午节喝雄黄酒的来历是这样的: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上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这就是系百索子的来历了),再用雄黄酒抹七窍,认为这样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汪曾祺的家乡是“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意思是一样的。古诗有云:“唯有儿时不能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
⑥放黄烟子。这个习俗也与雄黄有关(“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功用也是用来对付“五毒”(“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但这只是它在大人们那里的功用;在小孩子那里,则另创造出一种充满了童趣的新的功用:“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⑦吃“十二红”。周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古代称夏季为“朱明”,意为阳光灿烂,一片通红。过去,在南京流传“端阳十二红”的说法,用红色(或近于红色的黄、橙色)的花卉、水果、菜肴作为在这一节日里人们欣赏、品味的物品,以烘托端阳的节日气氛,显示它的特色。“端阳十二红”是:雄黄酒、黄鱼、咸鸭蛋、火腿、油爆虾、烧鸭、苋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樱桃、枇杷。
——筠村《端阳十二红与“五毒菜”》
对于“十二红”,汪曾祺记不清的是什么,记得牢的又是什么?
记不清到底是哪十二样了:“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记得牢的是:“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渲染色彩浓郁的节日氛围,突出印象最深的典型美食,引出关于鸭蛋的话题,顺利过渡到下文写家乡的鸭蛋。
如果要你用三个词来概括汪曾祺家乡的端午,你会用哪三个词呢?
讨论小结:趣、味、美(或好玩、好吃、好看),一幅色彩浓郁、温暖生动的风俗画。
2.家乡的鸭蛋(2-4自然段)
读2-4自然段。 ①高邮的鸭蛋享誉古今,汪曾祺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一点的呢?
明确:全国著名(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历史悠久(引用清代袁枚的记录:“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肃然起敬”一词看起来大词小用,却表现了高邮咸蛋的鼎鼎有名。)
②高邮的鸭蛋为什么会享誉古今?它有哪些特点呢?
结合文中句子进行讨论,明确:
趣(好玩):“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神奇的蛋,双胞胎一样可喜可爱,国家的计划生育可管不着它们,呵呵)“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捣蛋”一词原来是这么个来历,呵呵。吃蛋的过程几乎就是一种游戏,一种钻井探索,红油冒出来的时刻,正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味(好吃):“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高邮咸鸭蛋,好吃又好看!)
美(好看):“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通红的咸蛋黄,正像高邮人红火的日子、炽热的心。颜色足,味道才足。)
③好玩,好吃,又好看,正因为如此,汪曾祺才对家乡的咸蛋情有独钟,并且有一种孩子气的自豪感和排他性在言语之间真切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你发现了吗?
体会并讨论下面的句子:
A.“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孩子式的矛盾心理:为什么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作者会不大高兴呢?
明确: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家乡的什么都好,不只是鸭蛋好。觉得别人没看到自己引以为荣的家乡真正的好、全部的好。
“曾经沧海难为水”一般用来说什么的?为什么要这样大词小用呢?
明确:语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的绝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汪曾祺在这里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咸鸭蛋的情有独钟,看起来大词小用,实则是为了表达对家乡和家乡美食的排他式的浓浓深情。
B.“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对比高邮咸蛋黄的通红,汪老当然对色泽浅淡的北京咸鸭蛋全然看不上眼了。并且,汪老率直地表达了这种看不上眼。孩子式的直接与干脆。你甚至能够想象出他斜睨了一眼,就兴味索然地放下筷子的情景。家常话的口语风格,让人倍感亲切。
这是作者成年后见识了许多他乡咸鸭蛋之后,对家乡咸鸭蛋由衷的赞美。那么,对于儿时的作者,以及所有像儿时的作者一样的孩子们,端午的鸭蛋又意味着什么呢?
3.孩子·端午·鸭蛋(5-7自然段)
指名读5-7自然段。
如果仍旧让你用三个词来概括,你会用哪三个词呢?
美(好看):“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味(好吃):“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趣(好玩):“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这样的乐趣,甚至让作者联想到了囊萤映雪的典故,“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童趣盎然,呼应了文章开头所描写的孩子们在端午时其他的乐趣,从端午风俗之乐到端午鸭蛋之乐,孩子们的快乐童年与端午有关,也与鸭蛋有关。童年的快乐,有些是习俗和环境所给予的,譬如系百索子等等;有些是孩子们自己的创意实践,譬如用点了黄烟子的一头写“一笔虎”,用鸭蛋壳装萤火虫。
汪曾祺曾在《梦故乡》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想念家乡的雪。”
其实,他所想念的,何曾只是家乡的雪。
雪,抑或端午的鸭蛋,都不过是一个载体,承载了家乡一切温暖的记忆、童年的欢乐、美好的人情以及早已植入血肉的精神家园。
四、省思
在汪曾祺笔下,我们看见的只有三个字:趣、味、美,或者换个说法:好玩、好吃、好看。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为什么他的文字却能如此温暖恬静、疏朗淡泊?
用他自己的话说:经常提到美,会让他的读者心软,心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
汪老的儿子汪朗说:“老头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未在文章中说过一句家乡的坏话。他的笔调总是充满了温情,作品中的一些人物,不是正面角色,却也非常可爱,不招人讨厌。”
命运真的不曾亏待他而令他怨尤吗?家乡真的没有一个招人讨厌的人吗?
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然而,他在《随遇而安》一文中写道:“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整个后半生,他一直蹭新华社(他爱人施松卿供职单位)分配的房子住,被妻儿戏称为“寄居蟹”。在妻儿的“威胁利诱”下,汪曾祺也曾颇不情愿地起草递交过一份请求分配住房的报告。他写道:“我工作几十年,至今没有分到一寸房子……”在去世前约一年又三个月,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却是出自儿子的孝敬———汪朗供职单位的福利房。
汪老曾几次返乡。他尽己所能,为故乡做了不少事情。他希望政府能将闲置的几间汪家旧宅归还,改善弟妹们的生活条件,自己以后回乡小住,生活起居和写作亦将比较便利。1993年5月30日,汪曾祺致函高邮市长,略谓:“曾祺老矣,犹冀有机会回乡,写一点有关家乡的作品,希望能有一枝之栖。区区愿望,竟如此难偿乎?”情感洋溢,极为沉痛。但名满天下的“文章圣手”(贾平凹语)没能打动父母官。
汪老座师沈从文的遗言是:“对这个世界,我没什么好说的。”
汪老却对我们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两句诗是马一浮的,用在汪曾祺身上,再恰切不过。
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回过头来仍能因一棵草的新绿而欣喜,境由心生,汪老一生,活得好看。
沈从文《长河》里的夭夭说:“好看的应该长远存在。”
汪老会和他的文字一起,长远存在。
[作者通联:广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