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要增强育人性,在发展关键能力以外,尊重生命,注重学生思想与心理健康发展。语文学科有很强的人文性,内涵十分丰富,也就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契机。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出发,立足核心素养,介绍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 目标达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36
语文学科发展核心素养,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做到身心健康。语文学科人文性强,且思想内涵丰富,对于小学生有良好引领和教育价值。所以当前教学要做好研究,在语文课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以爱感化学生
语文教学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利用学科优势,培养爱心,使学生学会爱自己和他人,并具有大爱。这就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做好情感教育,并延伸到现实中,使其在亲身经历和探讨中领会真谛,在共鸣和升华中学会爱。这样学生内心充盈且温暖,富有爱心和善良,通常会变得宽容和大度,整个人阳光积极,心理也就会变得健康。
以《地震中父与子》为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从文字描述中感受父亲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在父爱中所汲取的精神力量,才创造了生命奇迹。过程中要求学生从生活出发,谈谈父爱和母爱等,激发正面情感以外,使其明確爱是要相互传递的。又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中,培养学生爱国之情。学生心中有爱,轻易不会受到侵蚀和影响,心理也就会更加健康。
二、利用各种情感促进心理健全
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小学阶段除了专门开展教育外,还可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有意识进行心理引导,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语文教学中要利用所包含的丰富思想精神内涵和人文等,使学生心理处于正常状态,进而起到完善性格,使学生形成良好态度、意志、情感、行为等作用。现在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习惯了别人给予,存在自私和冷漠问题。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感恩之心、乐于助人、奉献品质等,在其学会尊重和关心人,感激别人对于自己帮助和付出,并具有同理心和同情心。
以《给予是快乐的》为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讨论这句话,明确其含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感受美好心灵,在过程中自我领会和净化内心,并培养助人为乐精神,还有使其具备奉献的精神品质。学生人格会更加健全,拥有良好品质,就能健康完整发展,心理也就不会有问题。
三、锤炼心理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和心理品质相关内容,可对学生心理起到锤炼作用,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要进行挖掘,然后在恰当时机利用素材做好心理教育,以使其具备健康心理。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人物,拥有坚强意志,不畏惧困难,做到越挫越勇。这些精神品质培育,有助于学生人格健全,也能使其心理品质得到更好发展,故而需要在完成学科教育目标以外,引导学生探讨,在过程中向具有良好心理品质人学习,从而促进还自身心理健康。
以《梦想力量》这篇课文为例,讲述瑞恩为了实现梦想,不懈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将本来认为不能实现的梦想变为了现实的事情。引导学生感悟和以主人公为榜样,形成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精神,面对挫折不畏缩,达到锤炼心理品质目的。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要找寻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点,然后在语文课堂中润物无声的进行心理引导和教育。这样学生就能在达成语文学习核心目标外,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以确保小学生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月花《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考试周刊》2019年第90期。
[2] 闫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第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 目标达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36
语文学科发展核心素养,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做到身心健康。语文学科人文性强,且思想内涵丰富,对于小学生有良好引领和教育价值。所以当前教学要做好研究,在语文课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以爱感化学生
语文教学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利用学科优势,培养爱心,使学生学会爱自己和他人,并具有大爱。这就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做好情感教育,并延伸到现实中,使其在亲身经历和探讨中领会真谛,在共鸣和升华中学会爱。这样学生内心充盈且温暖,富有爱心和善良,通常会变得宽容和大度,整个人阳光积极,心理也就会变得健康。
以《地震中父与子》为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从文字描述中感受父亲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在父爱中所汲取的精神力量,才创造了生命奇迹。过程中要求学生从生活出发,谈谈父爱和母爱等,激发正面情感以外,使其明確爱是要相互传递的。又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中,培养学生爱国之情。学生心中有爱,轻易不会受到侵蚀和影响,心理也就会更加健康。
二、利用各种情感促进心理健全
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小学阶段除了专门开展教育外,还可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有意识进行心理引导,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语文教学中要利用所包含的丰富思想精神内涵和人文等,使学生心理处于正常状态,进而起到完善性格,使学生形成良好态度、意志、情感、行为等作用。现在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习惯了别人给予,存在自私和冷漠问题。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感恩之心、乐于助人、奉献品质等,在其学会尊重和关心人,感激别人对于自己帮助和付出,并具有同理心和同情心。
以《给予是快乐的》为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讨论这句话,明确其含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感受美好心灵,在过程中自我领会和净化内心,并培养助人为乐精神,还有使其具备奉献的精神品质。学生人格会更加健全,拥有良好品质,就能健康完整发展,心理也就不会有问题。
三、锤炼心理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和心理品质相关内容,可对学生心理起到锤炼作用,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要进行挖掘,然后在恰当时机利用素材做好心理教育,以使其具备健康心理。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人物,拥有坚强意志,不畏惧困难,做到越挫越勇。这些精神品质培育,有助于学生人格健全,也能使其心理品质得到更好发展,故而需要在完成学科教育目标以外,引导学生探讨,在过程中向具有良好心理品质人学习,从而促进还自身心理健康。
以《梦想力量》这篇课文为例,讲述瑞恩为了实现梦想,不懈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将本来认为不能实现的梦想变为了现实的事情。引导学生感悟和以主人公为榜样,形成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精神,面对挫折不畏缩,达到锤炼心理品质目的。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要找寻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点,然后在语文课堂中润物无声的进行心理引导和教育。这样学生就能在达成语文学习核心目标外,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以确保小学生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月花《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考试周刊》2019年第90期。
[2] 闫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