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日子,比尔·格茨的独家新闻成为了世界各大媒体的重磅报道。格茨的手笔向来是过度夸张。这位喜欢抖“猛料”的先生已先后抛出过“中国在9·11事件后向基地组织提供武器”、“至少有3 000家中国公司在美从事间谍活动”等几十条“新闻”。不过,与以往单纯攻击有所不同的是,格茨此次则精心设计了一场“大国对抗”,这也是这条“新闻”迅速被“放大”的重要原因。航母是美国军事力量的支柱;在西方媒体的炒作下,潜艇也俨然成了中国海军最具威慑性的武器,将两个大国间最具威慑性的力量设置在同一个“面对面对抗”的场景中,不可不谓“巧妙”。
如此的“邂逅”?
事情源于《华盛顿时报》的一篇报道。11月13日,《华盛顿时报》首席军事记者比尔·格茨的独家新闻说,据一些国防部官员透露,美国 “小鹰”号航母战斗群上个月在日本冲绳附近海域执行一项常规任务时被跟踪。10月26日,中国一艘柴油动力攻击型潜艇跟踪“小鹰”号航母战斗群,在距离“小鹰”号航母群5英里的地方出水前都没有被侦测到。这艘潜艇出水时才被航母战斗群上进行例行侦查飞行的侦察机侦测到,“小鹰”号航母战斗群中一艘攻击型潜艇和反潜直升机,它们都真枪实弹做好准备,以保护战斗群的军舰不受中国潜艇的袭击。
此外,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该报道专门援引一位未署名的 “美军官员”的话称,“小鹰”号和其它几艘军舰当时正在冲绳岛附近的洋面部署,进行例行的秋季部署计划。中国潜艇配备俄制尾流自导鱼雷和反舰巡航导弹,在被发现时已经进入了射程之内,而且“中国潜艇很少在远离中国海岸线的深水区活动,或跟踪美国舰船”,暗示中国潜艇已经对美国航母造成了现实威胁。
《华盛顿时报》此则中国潜艇跟踪美航母的报道发表后,立即被法新社、路透社等西方通讯社转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际媒体也都播报或转载了这一“新闻”。
不过,对于《华盛顿时报》极力渲染的如此“邂逅”,美国政府的反应却十分平淡,美国国防部和太平洋司令部都拒绝对该事件发表评论。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华盛顿时报》的有关报道不属实”。
美监测、防潜的实力
天基侦察监视系统美国的海洋卫星监测网是为掌握对象国或是目标区域大面积的海上活动情况而发射的监视卫星,它观测海上船只、舰队的活动情况,探测潜艇并对其实施跟踪。美国自1968年开始研究海洋监视卫星,重点为雷达型卫星,通过截获舰艇上的雷达、通信和其它无线电设备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判明与确定它们的性质、位置、航速和航向。1973年开始发展两种海洋监视卫星,即“白云”电子侦察卫星和“飞弓”雷达监视卫星。“白云”电子侦察型卫星于1976年4月30日首次发射,轨道高1 092~1 128千米。入轨后,形成由1颗母星和3颗子星组成的、彼此相距几十千米的小星座。依靠星上的无线电接收机和红外探测设备,监视、探测和跟踪海上的舰船和潜艇。为了能连续监视主要海域,需要发射三组卫星,每组位于相隔120°的平面中。美国现役的海洋监视卫星采用先进的电视摄像、红外探测器、电子侦察接收机、雷达等遥感器材,已发展到可探测水下潜艇。由于潜艇通过会使水温升高,卫星上的红外探测器能敏感海水0.003℃的变化,可以通过潜艇潜航时留下的航迹发现潜艇。
第一岛链的防潜力量大家知道,中国海军舰艇要进入大洋时,要通过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之间的海峡和水道。这些岛屿被称为第一岛链。在第一岛链的重要水道附近,如大隅海峡、吐噶喇海峡、宫古水道等,日本和美国部署了由水面舰艇、岸基航空兵、潜艇和水下声呐阵等组成的较为严密的防潜警戒网,其目的就是监视通过该区域的中国潜艇。
我们有必要先来分析一下部署的防潜力量。担任防潜的水面舰艇平时主要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所署的各地方队的驱逐舰和护卫舰,战时或重要时期也可能派出护卫舰队(八八编队)的主力舰艇。日本的大中型水面舰艇大部分都具备较强的反潜能力,除“金刚”级的几艘舰外,都配备有反潜直升机,有的还装备有拖曳式声呐和“阿斯洛克”反潜火箭等武器系统。在日本海上自卫队的编成内还有专门的水声观测舰,可以拖带大型的主动低频拖曳式声呐系统进行对潜搜索。岸基航空兵由美驻日的P-3C飞机和日本海上自卫队航空队群的P-3C飞机组成,该型飞机的活动范围很大,岛链内外200海里的海区都有它们的踪影。担任防潜任务的潜艇主要是美军的“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有时也有日本的常规动力潜艇。由于反潜潜艇也在水下活动,为防止误判,反潜潜艇通常在固定的区域内活动。除了以上机动反潜兵力之外,在第一岛链的重要海峡和水道处还布设有固定的水下声呐基阵。
航母战斗群的防潜警戒美国航母战斗群一般以1艘航空母舰为核心,再加上1~2艘巡洋舰、3~6艘驱护舰、1~2艘攻击型核潜艇编成。必要时,远程固定声呐监视系统、侦察卫星系统和岸基反潜巡逻机可以对其提供保障和战斗支援。
航母战斗群的远程反潜警戒由岸基P-3C反潜巡逻机、舰载反潜飞机、攻击型核潜艇担任。
岸基反潜飞机通常配置在编队前方或者受潜艇威胁较大的方向上,在距航空母舰200海里,最大300海里的范围内进行巡逻警戒;它们既可以单独行动,也可以与SOSUS固定式水声侦察系统和带有SERTASS系统的水声侦察船共同行动。远区反潜的目的是阻止敌远程导弹潜艇占领发射阵位攻击航空母舰。
中程反潜区通常配置在编队前方距航空母舰80~120海里,或者受潜艇威胁较大的方向上。主要配置有S~3A舰载反潜机、“斯普鲁恩斯”级反潜驱逐舰和“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舰载反潜飞机在距航空母舰100海里的范围内进行巡逻警戒;攻击型核潜艇配置在编队的侧前方或者受潜艇威胁较大的方向上,并且在反潜直升机和反潜飞机活动范围之间,在距航空母舰50~90海里的范围内进行巡逻警戒。中区反潜的目的是阻止敌中程导弹潜艇占领发射阵位攻击航空母舰,使敌鱼雷潜艇不能由中区向近区突破。
航母战斗群的近程反潜警戒由直接警戒舰艇和航空母舰上的反潜直升机担任,通常在距航空母舰10海里的距离上成环形配置,也可以成半环形配置在航空母舰前方60°~120°的扇面,在距航空母舰30~40海里的范围内进行反潜搜索。近区反潜的目的是,阻止已经突破远区和中区的近程导弹潜艇或鱼雷潜艇占领阵位攻击航空母舰。
假设下的推算
由数艘携带有潜射巡航弹和重型鱼雷的常规动力潜艇组成艇幕,是否有可能直接攻击航空母舰本身?
我们先看远程警戒区的情况。在该区配置的兵力对处于水下活动的潜艇搜索概率约为15%~25%,如果潜艇采取的隐蔽措施得当,暴露概率还将下降。当能通过数据链等方式得到远方情报保障,能准确获得目标所在位置的坐标,在水下发射射程大于500千米的巡航导弹,对航母战斗群的攻击概率将会很高。在需要抵近航母时,如果占位的潜艇数量足够多,能展开在航母战斗群前进方向的宽大正面上,只要采用水下微速机动的方式就可以突破第一道反潜区。
我们再看中程反潜区的情况。S-3A舰载反潜机携带的声呐浮标数量较少,不可能大面积布放,主要的搜索方式还是雷达侦察仪,对水下潜艇的发现概率不高。“斯普鲁恩斯”级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通常采用主、被动声呐搜索,对安静型潜艇的发现概率也不高,约为20%~30%,对于水下发射射程大于200千米反舰导弹的潜艇也很难防范。最后我们再看近程防潜区的情况,这个区域的主要反潜兵力是护卫舰和舰载直升机,在该警戒区的主要搜索扇面内对潜艇发现概率较高,可达25%~35%,但由于数量不足,难以构成严密的警戒圈,因此从多方位进入攻击区还是有可能的。
综上分析,常规动力潜艇在远程反潜警戒区的生存概率约为75%~85%,并能使用射程大于500千米的巡航导弹对航母实施攻击;潜艇在通过远程和中程反潜警戒区的生存概率约为53%~68%,有约半数的潜艇可安全使用射程在200千米以上的反舰导弹对航母实施攻击;通过远、中程反潜区进入内层反潜区,潜艇的生存概率仅存35%~40%,能够对航母实施鱼雷攻击的潜艇约为参加攻击总数的三分之一。结论很明显,潜艇要突入航母战斗群是十分困难的,但不是没有可能;航母战斗群的对潜防御是有效的,但不能保证不受到潜艇的攻击。
如此的“邂逅”?
事情源于《华盛顿时报》的一篇报道。11月13日,《华盛顿时报》首席军事记者比尔·格茨的独家新闻说,据一些国防部官员透露,美国 “小鹰”号航母战斗群上个月在日本冲绳附近海域执行一项常规任务时被跟踪。10月26日,中国一艘柴油动力攻击型潜艇跟踪“小鹰”号航母战斗群,在距离“小鹰”号航母群5英里的地方出水前都没有被侦测到。这艘潜艇出水时才被航母战斗群上进行例行侦查飞行的侦察机侦测到,“小鹰”号航母战斗群中一艘攻击型潜艇和反潜直升机,它们都真枪实弹做好准备,以保护战斗群的军舰不受中国潜艇的袭击。
此外,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该报道专门援引一位未署名的 “美军官员”的话称,“小鹰”号和其它几艘军舰当时正在冲绳岛附近的洋面部署,进行例行的秋季部署计划。中国潜艇配备俄制尾流自导鱼雷和反舰巡航导弹,在被发现时已经进入了射程之内,而且“中国潜艇很少在远离中国海岸线的深水区活动,或跟踪美国舰船”,暗示中国潜艇已经对美国航母造成了现实威胁。

《华盛顿时报》此则中国潜艇跟踪美航母的报道发表后,立即被法新社、路透社等西方通讯社转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际媒体也都播报或转载了这一“新闻”。
不过,对于《华盛顿时报》极力渲染的如此“邂逅”,美国政府的反应却十分平淡,美国国防部和太平洋司令部都拒绝对该事件发表评论。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华盛顿时报》的有关报道不属实”。
美监测、防潜的实力
天基侦察监视系统美国的海洋卫星监测网是为掌握对象国或是目标区域大面积的海上活动情况而发射的监视卫星,它观测海上船只、舰队的活动情况,探测潜艇并对其实施跟踪。美国自1968年开始研究海洋监视卫星,重点为雷达型卫星,通过截获舰艇上的雷达、通信和其它无线电设备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判明与确定它们的性质、位置、航速和航向。1973年开始发展两种海洋监视卫星,即“白云”电子侦察卫星和“飞弓”雷达监视卫星。“白云”电子侦察型卫星于1976年4月30日首次发射,轨道高1 092~1 128千米。入轨后,形成由1颗母星和3颗子星组成的、彼此相距几十千米的小星座。依靠星上的无线电接收机和红外探测设备,监视、探测和跟踪海上的舰船和潜艇。为了能连续监视主要海域,需要发射三组卫星,每组位于相隔120°的平面中。美国现役的海洋监视卫星采用先进的电视摄像、红外探测器、电子侦察接收机、雷达等遥感器材,已发展到可探测水下潜艇。由于潜艇通过会使水温升高,卫星上的红外探测器能敏感海水0.003℃的变化,可以通过潜艇潜航时留下的航迹发现潜艇。
第一岛链的防潜力量大家知道,中国海军舰艇要进入大洋时,要通过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之间的海峡和水道。这些岛屿被称为第一岛链。在第一岛链的重要水道附近,如大隅海峡、吐噶喇海峡、宫古水道等,日本和美国部署了由水面舰艇、岸基航空兵、潜艇和水下声呐阵等组成的较为严密的防潜警戒网,其目的就是监视通过该区域的中国潜艇。
我们有必要先来分析一下部署的防潜力量。担任防潜的水面舰艇平时主要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所署的各地方队的驱逐舰和护卫舰,战时或重要时期也可能派出护卫舰队(八八编队)的主力舰艇。日本的大中型水面舰艇大部分都具备较强的反潜能力,除“金刚”级的几艘舰外,都配备有反潜直升机,有的还装备有拖曳式声呐和“阿斯洛克”反潜火箭等武器系统。在日本海上自卫队的编成内还有专门的水声观测舰,可以拖带大型的主动低频拖曳式声呐系统进行对潜搜索。岸基航空兵由美驻日的P-3C飞机和日本海上自卫队航空队群的P-3C飞机组成,该型飞机的活动范围很大,岛链内外200海里的海区都有它们的踪影。担任防潜任务的潜艇主要是美军的“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有时也有日本的常规动力潜艇。由于反潜潜艇也在水下活动,为防止误判,反潜潜艇通常在固定的区域内活动。除了以上机动反潜兵力之外,在第一岛链的重要海峡和水道处还布设有固定的水下声呐基阵。
航母战斗群的防潜警戒美国航母战斗群一般以1艘航空母舰为核心,再加上1~2艘巡洋舰、3~6艘驱护舰、1~2艘攻击型核潜艇编成。必要时,远程固定声呐监视系统、侦察卫星系统和岸基反潜巡逻机可以对其提供保障和战斗支援。

航母战斗群的远程反潜警戒由岸基P-3C反潜巡逻机、舰载反潜飞机、攻击型核潜艇担任。
岸基反潜飞机通常配置在编队前方或者受潜艇威胁较大的方向上,在距航空母舰200海里,最大300海里的范围内进行巡逻警戒;它们既可以单独行动,也可以与SOSUS固定式水声侦察系统和带有SERTASS系统的水声侦察船共同行动。远区反潜的目的是阻止敌远程导弹潜艇占领发射阵位攻击航空母舰。
中程反潜区通常配置在编队前方距航空母舰80~120海里,或者受潜艇威胁较大的方向上。主要配置有S~3A舰载反潜机、“斯普鲁恩斯”级反潜驱逐舰和“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舰载反潜飞机在距航空母舰100海里的范围内进行巡逻警戒;攻击型核潜艇配置在编队的侧前方或者受潜艇威胁较大的方向上,并且在反潜直升机和反潜飞机活动范围之间,在距航空母舰50~90海里的范围内进行巡逻警戒。中区反潜的目的是阻止敌中程导弹潜艇占领发射阵位攻击航空母舰,使敌鱼雷潜艇不能由中区向近区突破。
航母战斗群的近程反潜警戒由直接警戒舰艇和航空母舰上的反潜直升机担任,通常在距航空母舰10海里的距离上成环形配置,也可以成半环形配置在航空母舰前方60°~120°的扇面,在距航空母舰30~40海里的范围内进行反潜搜索。近区反潜的目的是,阻止已经突破远区和中区的近程导弹潜艇或鱼雷潜艇占领阵位攻击航空母舰。
假设下的推算
由数艘携带有潜射巡航弹和重型鱼雷的常规动力潜艇组成艇幕,是否有可能直接攻击航空母舰本身?
我们先看远程警戒区的情况。在该区配置的兵力对处于水下活动的潜艇搜索概率约为15%~25%,如果潜艇采取的隐蔽措施得当,暴露概率还将下降。当能通过数据链等方式得到远方情报保障,能准确获得目标所在位置的坐标,在水下发射射程大于500千米的巡航导弹,对航母战斗群的攻击概率将会很高。在需要抵近航母时,如果占位的潜艇数量足够多,能展开在航母战斗群前进方向的宽大正面上,只要采用水下微速机动的方式就可以突破第一道反潜区。
我们再看中程反潜区的情况。S-3A舰载反潜机携带的声呐浮标数量较少,不可能大面积布放,主要的搜索方式还是雷达侦察仪,对水下潜艇的发现概率不高。“斯普鲁恩斯”级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通常采用主、被动声呐搜索,对安静型潜艇的发现概率也不高,约为20%~30%,对于水下发射射程大于200千米反舰导弹的潜艇也很难防范。最后我们再看近程防潜区的情况,这个区域的主要反潜兵力是护卫舰和舰载直升机,在该警戒区的主要搜索扇面内对潜艇发现概率较高,可达25%~35%,但由于数量不足,难以构成严密的警戒圈,因此从多方位进入攻击区还是有可能的。
综上分析,常规动力潜艇在远程反潜警戒区的生存概率约为75%~85%,并能使用射程大于500千米的巡航导弹对航母实施攻击;潜艇在通过远程和中程反潜警戒区的生存概率约为53%~68%,有约半数的潜艇可安全使用射程在200千米以上的反舰导弹对航母实施攻击;通过远、中程反潜区进入内层反潜区,潜艇的生存概率仅存35%~40%,能够对航母实施鱼雷攻击的潜艇约为参加攻击总数的三分之一。结论很明显,潜艇要突入航母战斗群是十分困难的,但不是没有可能;航母战斗群的对潜防御是有效的,但不能保证不受到潜艇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