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家庭发展迅速,所带来的“空巢老人”问题也日益受到国家、政府、社会以及市民的重视。如何搞好和加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新时期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市民关心的新事物。
关键词:空巢老人;赡养方式
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家庭发展迅速,所带来的“空巢老人”问题也日益受到国家、政府、社会以及城市市民的重视。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据全国老龄办数据统计,我国现在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经调查,“空巢老人”中55%的人感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发展、96%的人觉得自己没用、8%的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29%的人感到孤独,很多“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孤独、抑郁、寂寞等精神和心理问题。如何搞好和加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新时期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市民关心的新事物。笔者就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城市“空巢老人”精神生活面临的几大难题
城市“空巢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后,生活重心发生很大转移,同时随着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加之没有子女陪伴,普遍感到无所事事、生活空虚、精神生活满意度下降,从而导致生理、心理、生活等多方面出现问题。“空巢老人”面对病痛常面临三大“无助”困境:急病突发无人知晓、慢性疾病无人照料、医疗费用过高无法承担。除此之外,在精神层面和日常生活中承受很大压力。表现为:
(一)身体上健康堪忧
据多个城市关于“空巢老人”身体状况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空巢老人”都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 58%的“空巢老人”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慢性病,有的甚至有八种以上的疾病。15%的“空巢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受限。
(二)心理上孤独寂寞
当儿女离家后,许多城市“空巢老人”不习惯突然安静的生活,社会接触减少,很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甚至萌发出悲观、抑郁的情绪,严重者会导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即所谓的空巢综合症。我国老年疾病患者中50%-80%是源自“空巢老人”的心理疾病,大约70%的心理疾病是由于空巢老人缺少精神关怀所引起的,而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得不到关心爱护的“空巢老人”比那些得到社会和家庭安慰、体贴的老人,平均寿命要短10 到15年。
(三)生活上缺乏关照
年轻人为了追求生活品质,都会选择独立生活。因此,城市“空巢老人”由于身患疾病,缺乏照顾,吃饭、洗澡、做家务都感到有困难。54.64%的“空巢老人”表示,因为无人照料,最怕的就是生病。
二、导致城市“空巢老人”精神缺氧的重要因素
(一)“空巢老人”主观思想上不能与时俱进
孤独感是老年人最普遍、最容易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尤其是城市“空巢老人”更为突出。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是“空巢老人”思想上没有与时俱进,不能转变观念,积极主动融入社会,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参加有意义的各类老年活动,结交更多的老友,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二) 子女对“空巢老人”精神赡养意识淡薄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城市“空巢老人”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比例较高,可“空巢老人”更需要的是晚辈的关爱与照顾,是心灵的交流和精神的慰藉。目前,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日趋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
我国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养”和“医”的问题仍待缓解。“空巢老人”养老主要有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方式,而我国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尚不及需求的1/12;居家养老仍面临投入服务平台匮乏、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等系列难题。
三、实现城市“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几点对策
据全国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调查显示,城市老人们尤其是“空巢老人”最需要的服务包括法律援助、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服务热线和聊天解闷等,但是这些服务需求的总满足率目前仅为15.9%,对他们来说在自身心态调整、亲属情感关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都应加强。
(一)“空巢老人”自身要积极主动调整心态
作为“空巢老人”,首先要增强保健意识,加强健康知识的学习,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加强与亲人、朋友的沟通,培养兴趣爱好,建立自己人际交往圈,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应该正确认清孩子“离巢”的家庭规律,重新建立新的生活模式。
(二)儿女要增强“空巢老人”精神养老意识
儿女即使 “离巢”,也应经常与父母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帮助老人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也可请老人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老人感到生活非常充实,觉得自己是个有用之人。作为儿女有机会一定要尽量帮助父母多做些家务,记住老人的生日、重要的纪念日,避免老人产生失落感。
(三)社会要重视“空巢老人”精神关怀
在加强社区、企业老年活动室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空巢老人”的精神关怀。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搭建“安全网”,建立应急求助信息系统等可以按照年龄从高到低的顺序,在“空巢老人”家中安装“求救求助呼叫器”,设立老人热线,积极开展“孝心文化”建设,利用重阳节、春节等重要节日,加大对“空巢老人”的走访慰问,传递上级组织的关怀。以开展志愿者行动、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互助、邻里关照、托老服务、无偿或低偿上门服務为主要形式,为“空巢老人”构建“生活照料网络”。
综上所述,解决“空巢老人”的精神养老问题,需要老人、儿女、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保证“空巢老人”度过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晚年。
关键词:空巢老人;赡养方式
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家庭发展迅速,所带来的“空巢老人”问题也日益受到国家、政府、社会以及城市市民的重视。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据全国老龄办数据统计,我国现在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经调查,“空巢老人”中55%的人感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发展、96%的人觉得自己没用、8%的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29%的人感到孤独,很多“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孤独、抑郁、寂寞等精神和心理问题。如何搞好和加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新时期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市民关心的新事物。笔者就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城市“空巢老人”精神生活面临的几大难题
城市“空巢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后,生活重心发生很大转移,同时随着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加之没有子女陪伴,普遍感到无所事事、生活空虚、精神生活满意度下降,从而导致生理、心理、生活等多方面出现问题。“空巢老人”面对病痛常面临三大“无助”困境:急病突发无人知晓、慢性疾病无人照料、医疗费用过高无法承担。除此之外,在精神层面和日常生活中承受很大压力。表现为:
(一)身体上健康堪忧
据多个城市关于“空巢老人”身体状况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空巢老人”都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 58%的“空巢老人”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慢性病,有的甚至有八种以上的疾病。15%的“空巢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受限。
(二)心理上孤独寂寞
当儿女离家后,许多城市“空巢老人”不习惯突然安静的生活,社会接触减少,很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甚至萌发出悲观、抑郁的情绪,严重者会导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即所谓的空巢综合症。我国老年疾病患者中50%-80%是源自“空巢老人”的心理疾病,大约70%的心理疾病是由于空巢老人缺少精神关怀所引起的,而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得不到关心爱护的“空巢老人”比那些得到社会和家庭安慰、体贴的老人,平均寿命要短10 到15年。
(三)生活上缺乏关照
年轻人为了追求生活品质,都会选择独立生活。因此,城市“空巢老人”由于身患疾病,缺乏照顾,吃饭、洗澡、做家务都感到有困难。54.64%的“空巢老人”表示,因为无人照料,最怕的就是生病。
二、导致城市“空巢老人”精神缺氧的重要因素
(一)“空巢老人”主观思想上不能与时俱进
孤独感是老年人最普遍、最容易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尤其是城市“空巢老人”更为突出。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是“空巢老人”思想上没有与时俱进,不能转变观念,积极主动融入社会,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参加有意义的各类老年活动,结交更多的老友,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二) 子女对“空巢老人”精神赡养意识淡薄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城市“空巢老人”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比例较高,可“空巢老人”更需要的是晚辈的关爱与照顾,是心灵的交流和精神的慰藉。目前,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日趋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
我国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养”和“医”的问题仍待缓解。“空巢老人”养老主要有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方式,而我国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尚不及需求的1/12;居家养老仍面临投入服务平台匮乏、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等系列难题。
三、实现城市“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几点对策
据全国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调查显示,城市老人们尤其是“空巢老人”最需要的服务包括法律援助、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服务热线和聊天解闷等,但是这些服务需求的总满足率目前仅为15.9%,对他们来说在自身心态调整、亲属情感关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都应加强。
(一)“空巢老人”自身要积极主动调整心态
作为“空巢老人”,首先要增强保健意识,加强健康知识的学习,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加强与亲人、朋友的沟通,培养兴趣爱好,建立自己人际交往圈,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应该正确认清孩子“离巢”的家庭规律,重新建立新的生活模式。
(二)儿女要增强“空巢老人”精神养老意识
儿女即使 “离巢”,也应经常与父母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帮助老人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也可请老人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老人感到生活非常充实,觉得自己是个有用之人。作为儿女有机会一定要尽量帮助父母多做些家务,记住老人的生日、重要的纪念日,避免老人产生失落感。
(三)社会要重视“空巢老人”精神关怀
在加强社区、企业老年活动室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空巢老人”的精神关怀。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搭建“安全网”,建立应急求助信息系统等可以按照年龄从高到低的顺序,在“空巢老人”家中安装“求救求助呼叫器”,设立老人热线,积极开展“孝心文化”建设,利用重阳节、春节等重要节日,加大对“空巢老人”的走访慰问,传递上级组织的关怀。以开展志愿者行动、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互助、邻里关照、托老服务、无偿或低偿上门服務为主要形式,为“空巢老人”构建“生活照料网络”。
综上所述,解决“空巢老人”的精神养老问题,需要老人、儿女、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保证“空巢老人”度过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晚年。